張未利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自爆發以來牽動著全國民眾的心,與疫情有關的網絡輿情也順勢而生。因民眾高度關注和互聯網傳播,以及大學生焦慮、恐慌的情緒、固有的直覺反映和對科學知識認知的局限性等自身原因,導致大學生在疫情期間易受網絡輿情影響。混亂的網絡輿情會加劇恐慌情緒、影響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同時也會打擊大學生自信、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做好疫情期間的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冠肺炎疫情為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加大了網絡輿情監控和引導難度。高校應從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新媒體的宣傳育人功能、發揮“意見領袖”的感召作用以及建立健全大學生網絡輿情監督和引導機制四個方面著力,探索真正高效可行又順應“人心”的網絡輿情引導應對策略。
關鍵詞:新冠肺炎;大學生;網絡輿情
新冠肺炎疫情自爆發以來一直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公共衛生事件。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國人民眾志成城、艱苦卓絕的努力,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階段性的勝利。但是,當前疫情尚未結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依然面臨重大挑戰。這是一場人民戰爭,關乎每個人的命運,可以說人人都不能置身事外。疫情爆發的同時,圍繞疫情展開的各種話題引發民眾的爭議和討論,經由互聯網“醞釀”、“發酵”,網絡輿情便順勢而生。
網絡輿情是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陣地,不當的輿情導向會直接影響民眾的抗“疫”心理,阻礙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研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時指出:“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一些群眾存在焦慮、恐懼心理,宣傳輿論工作要加大力度,統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1] 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一項重要任務。大學生群體是中華民族復興和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疫情期間,由于他們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青年群體,也備受民眾的期待和關注,然而他們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易受外部環境和輿情影響。因此做好疫情期間的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校應高度重視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積極探索有效的輿情引導應對方法,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輿情引導的實效性,推動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常態化。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影響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與疫情有關的言論便在網絡上浮現。“雙黃連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冠肺炎病毒”的消息一出,各大藥店和網絡平臺雙黃連便被搶購一空;因醫療物資的分
配效率和公平性問題,武漢紅十字會引發質疑;李文亮醫生不幸去世的消息,將網絡輿論推向高峰。此外,與新冠肺炎的傳播源、傳播途徑以及治療方法等相關的輿情也在網絡上層出不窮。自疫情爆發以來,公眾心態發生了顯著變化。公眾心態觸發了網絡輿論,網絡輿論又引導著公眾心態,在公眾心態和網絡輿論之間,媒體起到了橋梁紐帶作用[2]。大學生是公眾中較為依賴互聯網和媒體的特殊群體,他們崇尚自由和獨立,敢于發聲,心智卻又不夠成熟,混亂、嘈雜的網絡輿情必然會對大學生產生不利的影響。
不實的網絡言論加劇大學生恐慌情緒。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際,正是往年熱鬧祥和的中國春節之時。“武漢封城”、“禁止聚會”以及提倡“居家防疫”等消息接踵而來,民眾難免產生恐慌和焦慮情緒。大學生又面臨著“史上最長寒假”,在擔憂生命健康的同時,需要完成各項學習任務。畢業生還承受著畢業和找工作的壓力。此時不實的網絡言論蔓延,更是加劇了這種恐慌情緒。長期的恐慌和焦慮,對大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錯誤的網絡輿論影響大學生行為方式。網絡中充斥著與疫情有關的各類信息,真假難辨。大學生輕信錯誤的網絡言論,則易被卷進網絡輿情的漩渦之中。若成為錯誤言論的傳播者,破壞高校秩序和社會穩定,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觸犯學校紀律甚至是法律“高壓線”,其結果對大學生的成長發展都是極其不利的。
網絡中彌漫的質疑之聲打擊大學生信心。疫情期間,網絡上出現了不少質疑之聲。例如,“武漢社區萬人宴”、“泉州疫情隔離酒店坍塌”等事件引發了民眾的質疑和討論,圍繞“紅十字會”的爭議帶來了許多消極負面的影響。此類質疑之聲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大學生對政府和相關機構防疫能力的信任、削弱大學生戰勝疫情的信心。
混亂的網絡輿情不利于大學生價值觀的樹立。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重大疫情防控正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機,積極正向的輿情引導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供鮮活的素材。反之,混亂的網絡輿情則容易讓大學生陷入迷茫,找不到方向。負面消極的網絡輿情導向可能會腐蝕大學生的心智,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學生易受網絡輿情影響的原因
互聯網時代,qq、微博、微信以及各類自媒體興起,人人都可以參與到網絡信息的制造、傳播、評論當中,互聯網成為輿情滋生的重要媒介。新冠肺炎疫情又受全民矚目、與疫情相關的輿情充斥網絡是大學生易受影響的客觀因素。此外,大學生易受網絡輿情影響,也與其自身焦慮、恐慌的情緒,以及認知的局限性有關。
民眾高度關注和互聯網傳播形成的客觀因素。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與疫情有關的網絡輿情迅速形成,這與疫情本身所受的關注度有極大關系。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關乎全國人民的切身利益,受到全民的高度關注。民眾的高度關注觸發、推動了網絡輿情的生成,而自由虛擬的網絡空間成為網絡輿情滋生的肥沃土壤。網絡信息本身具有傳播渠道多、速度快、范圍廣等特點,促使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網絡輿情影響力大、影響范圍廣。此外,信息不對稱也是網絡輿情形成的重要因素[3]。民眾的常識性認知與疫情相關知識之間的差異、民眾對疫情防控知識的期待與疫情信息發布時間的錯位,以及權威部門發布的信息無法滿足民眾對信息持續、透明的需求都加速了網絡輿情的形成。很多時候民眾得知的信息并非事件真相,加上一些人不負責任地造謠、傳謠,使得謠言迅速醞釀、發酵、傳播,絕大多數人容易陷入海量的信息中,大學生也難置身事外。
大學生自身原因。大學生易受網絡輿情影響除了與輿情形成的客觀因素有關,還與其自身因素有關。一是疫情背景下焦慮、恐慌的情緒。受疫情影響,全國高校延遲開學時間,大學生處于居家防疫狀態,與外界聯系的窗口更依賴于互聯網。此外,以往熟悉的教學模式突然轉變為線上教學,對大學生的自我監督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在“封閉式”的環境和壓力下,網絡輿情極易成為他們急于尋找的“發泄口”。二是固有的直覺反映。面對未知事物,人會容易產生好奇心和“先入為主”的直覺反映,且往往選擇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一面,容易沉浸在片面、主觀的言論之中。三是對科學知識認知的局限性。由于對新冠肺炎病毒缺乏科學的了解,與其相關的消息引發各種猜測與臆想。在無知和無助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愿意服從“寧可信其有”的邏輯。因此,“病毒會通過眼神傳播”“大蒜可以治療新冠肺炎”“鞭炮可以消毒”等謠言才能在網上傳播。
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面臨的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大學生的心態、學習環境、學校教育方式等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網絡輿情的監控、引導都變得更加復雜。
網絡輿情監控的難度加大。由于受到各類媒體和網民的高度關注,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網絡輿情渠道來源多、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疫情爆發期間,大學生處于居家狀態,學習、生活的方式發生改變,對網絡的使用頻率和時間增加,極易通過互聯網窗口獲取與疫情相關的信息。在復雜的網絡空間和海量的輿情信息背景下,對大學生的網絡輿情監控難度加大。一是很難監控到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從各類媒體平臺上捕捉到輿情信息。二是難以監控大學生對網絡輿情作出的反應。網絡空間里謠言與真相混雜,人人都可以隱藏真實身份制造和傳播輿情,難以辨認出大學生是否參與其中。此外,未返校期間,大學生與老師同學之間的交流方式幾乎只能通過網絡,缺少真實的互動,難以通過真實的表現對大學生的行為進行監控,這也是網絡輿情監控難度加大的因素。
網絡輿情引導的難度加大。一是學生居家的狀態弱化了傳統媒介的輿情引導效果。校園文化環境本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對網絡輿情引導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宣傳欄、校報、橫幅等傳統媒介,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然而在學生疫情居家期間卻難以起到輿情引導的效果。宿舍、圖書館、教室等場所也難以對大學生進行“身臨其境”的熏陶。此外,依托宿舍、班級、年級等集體舉辦的線下活動取消,學生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導致優秀的舍友、同學在網絡輿情引導上的感召能力減弱。二是“線上交流”方式難以準確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是做好大學生網絡輿情跟蹤研判工作的必然要求。然而,學生未返校期間,了解其思想動態只能通過電話、微信、qq等“線上交流”。缺乏“面對面”的談心談話,也難以從其舍友、同學處了解情況,由此掌握大學生準確的思想動態的難度大大提升。三是“線上服務”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疏導。網絡輿情會增加大學生的心理負擔,極易引發心理問題。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疏導是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重要內容。然而“線上服務”的方式難免會產生距離感,弱化心理疏導的效果。
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的應對策略
在疫情期間延期開學的特殊情況下,網絡在大學生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以往的思想政治課程、黨團活動、學生日常管理等方式全部由線下轉為線上,這為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重大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應對和治理應“以人心為出發點”[4]。當前高校應“因事而化”地考慮重大疫情防控的特點,突破傳統的輿情引導方式屏障,充分發揮互聯網功能,探索真正高效可行又順應大學生“人心”的網絡輿情引導應對策略。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自我保護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懷有堅定的信仰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則不易受網絡輿情的負面影響。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開展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核心任務。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大學生整個學習生涯,并對其今后的成長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一是要積極開展精神文明教育,強化大學生的價值引領。讓大學生深刻感悟到中國抗“疫”精神,培養大學生愛國奉獻和責任擔當的意識。二是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干預和疏導工作,加強人文關懷。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線上課程、也可通過講座和直播的方式,引導大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學習習慣,提高抗壓和自我調節能力。三是要強化紀律意識和法律意識教育。從疫情防控期間某校大學生提前返校而引發網絡輿情的事實,反映出依然有部分大學生紀律意識和法律意識淡薄,尚未意識到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嚴峻性。因此,加強大學生紀律意識和法律意識教育十分重要。四是要結合好實踐教育。注重培養大學生“行勝于言”的表達方式,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抗“疫”志愿服務,在實踐中錘煉品行,培養命運共同體意識,同時提高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充分發揮高校新媒體的宣傳育人功能,加強主動、正面引導。微信公眾號、微博、校園網站等新媒體平臺是非常重要的宣傳育人陣地,高校應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宣傳育人功能,加強主動、正面的引導。一是要助力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能力,通過各類學校媒體平臺多轉載主流媒體信息,提高大學生對主流媒體的關注度。二是要講好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鐘南山院士高鐵照”、一封封“請戰書”“最美逆行者”以及那些日夜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人民解放軍、志愿者和其它工作人員的故事都是最鮮活的素材。要利用高校新媒體平臺宣傳抗議精神,弘揚真善美,讓正能量始終充盈網絡空間。三是要普及科學防護知識。使大學生對新冠肺炎病毒有更準確、全面的了解,理性對待疫情,做好科學防護,提高大學生防疫意識和能力。四是要及時、正確地回應學生問題,為學生解決實際困難。避免生硬地“圍、堵、防”,讓網絡輿論融入更多的暖色調,做到真正的“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樹立模范典型,發揮“意見領袖”的感召作用。傳播學中的意見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5]。疫情期間,醫生以及權威部門等“意見領袖”在網絡輿情引導上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鐘南山院士及其團隊對新冠肺炎病毒情況作出及時的回應和解釋,部分醫生通過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向公眾展示如何佩戴口罩、正確洗手等防護知識,彌補公眾科學知識不足。除了這些全民“意見領袖”之外,大學生身邊群體也不乏“意見領袖”。學生黨員、優秀學生干部、學生志愿者等都是大學生身邊的模范典型,高校應引導他們在網絡中發出積極正向的聲音,發揮“意見領袖”群體的感召作用。此外,教師群體也應擔任好“意見領袖”的角色,言傳身教,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輿情環境。
建立健全大學生網絡輿情監督和引導機制。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程,高校應從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總結經驗,建立健全大學生網絡輿情監督和引導機制,既要在重大突發事件中取得實效,又要使其行穩致遠,形成常態。一是要加強組織領導。高校應提高重視,做好部門協調和資源整合,為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要抓好隊伍建設。要打造一支理論知識過硬又熟悉網絡技術的專業隊伍,做好大學生網絡輿情的收集、監督、預警以及跟蹤研判工作。三是要拓寬渠道方法。既要利用好線下傳統媒介、又要充分發揮好線上新媒體的功能,同時采取顯隱結合的方式進行大學生宣傳教育。四是要完善獎懲制度。合理的獎懲制度有利于約束和規范大學生行為,培養大學生紀律意識。可以針對大學生對待網絡輿情的表現采取合理的獎勵和懲罰措施,引導大學生作出正確的選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N].光明日報,2020-02-16(001).
[2] 黃楚新.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疫情中的公眾心態與網絡輿論[J].人民論壇.2020,(5):36-38.
[3]強化顯政,著力化解涉疫輿情“臺風眼”[EB/OL].(2020-02-27)[2020-06-03].http://theory.gmw.cn/2020-02/27/content_33598059.htm
[4] 齊佳音,方濱興.重大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引導及治理研究——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為例[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20,(3):5-13.
[5] 柴紅飚,余霞.網絡意見領袖與新聞真實性[J].青年記者.2009,(2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