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要】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為核心的一絲不茍創造精神是中華民族繁衍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寶貴精神財富,不僅是對五千年文明古國悠久歷史的生動詮釋,更是對中華民族披荊斬棘創造舉世無雙的輝煌文明的真實寫照。誠然,由于“重農輕商”思想的影響,在傳統社會對手工業和制造業有過不當的歧視,但中華民族在戰勝各種自然災害創建美麗家園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在農業、手工業和制造業方面涌現出大量的優秀代表人物。在經典著作和歷史文獻中處處可見對造福于中華民族的各行各業的技藝超群的創造者和發明家們的稱頌和贊揚,諸如四大發明和“神農嘗百草”、“黃道婆”、“木匠魯班”等故事更是家喻戶曉路人皆知,可見中華民族精神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敬業奉獻、誠實守信、發明創造等內容,這些內容不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思想資源,更應該成為高職學生職業價值觀培養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工匠精神 敬業奉獻 職業價值觀
一、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價值觀現狀
從2016年至2019年,“工匠精神”四字連續四年寫人政府工作報告,這其中是蘊含著怎樣的大國期盼呢?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在去年兩會上,“工匠精神”再次引發熱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質、提品質、創品牌,不僅深刻影響著每一個國家,一個領域的發展現狀和前景,而且也改變著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格局,喻指著經濟發展乃至社會心態的一種整體性提升。處于世界歷史之中的中國,承受著工匠精神對我國方方面面的影響,尤其是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的影響顯得異常突出。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在對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調查研究和分析工作中,突出分析了影響高職學生職業價值觀培養的一些重要因素,既認識到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的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社會生活方式、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的多樣化等對職業價值觀培養的現實影響,也認識到法律制度和相關政策條例的社會影響。但通觀這些研究成果可以得出發現: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就是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對職業價值重要意義認識的不足和漠視。
絕大多數研究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存在不僅嚴重影響到職業觀尤其是高職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培養,而且深深影響了人們接受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和自由選擇性,從而導致人們輕視科學技術和勞動生產。“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點被不合時宜的沿用至今,這種對傳統文化的片面解讀忽視了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的職業教育要素和重要意義。
二、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影響因素
首先,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由于大學生的職業觀是從某項具體的工作中延伸出來的,而工作是具有社會性的,所以大學生的職業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社會上一些固有的文化觀念、傳統的倫理道德,無一不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孔子曾經提出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觀點從側面反映了我國千百年來“學而優則仕”的社會觀念,表現出了人們對于做官的無限向往。從客觀上說時至今日,很多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仍舊是如此,尤其是很多學生家長。高校大學生在進行擇業選擇的過程中,很多長輩就會告訴他們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考教師,這樣“鐵飯碗”的工作更為保險。至于那些自主創業,以及在外企或者是私企上班的學生,即使是很優秀,也得不到家長和社會傳統觀念的尊重和理解。很多高校學生為了迎合社會傳統的價值觀,常常為了找到一個所謂的“有地位”的工作,而放棄了對自身長久發展很有幫助的外企工作。由此可見,傳統價值觀念對大學生擇業的影響是十分重大的。
其次,大學生的自身原因是影響大學生職業觀的最主要因素。所謂個人因素就是指大學生自身所具備的知識結構、以及心理情感等因素,對于大學生職業觀的影響。大學生的職業觀是一個相對動態的過程,是一種心理活動與社會活動的逐漸統一。換而言之,就是大學生在受到某種價值觀的影響之后,在內心產生的,與這種價值觀念趨同的現象。大學生的職業觀發展是大學生對信息的接受、理解并加以研究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會受到大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規劃的影響,還受到大學生自身實際水平與基礎知識結構的影響。高校對大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不斷調整,不僅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知識水平的加深,也對大學生職業生活的選擇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尤其是當大學生面對職業角色與自我意識發生沖突的過程中,大學生的知識水平更是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大學生的職業觀是知識水平、心理素質以及情感因素這三者之間相互結合與相互促進的過程。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與情感體驗的重要基礎,高校如果在大學生不具備專業水平的前提下,對大學生的心理認同進行構建,是十分不現實的。但是高校對大學生的職業觀僅僅依靠專業知識,而忽略了情感體驗和心理認知,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認同教育,那么大學生的職業觀又是不完善的。
最后,學校教育對于加強大學生的職業觀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學生還處于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階段,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較強的可塑性。由此可見,在大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職業觀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所以,高校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因為大學生在學校所接觸到的各種事物,都可能成為影響他們職業觀發展的因素。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的職業觀發展主要受到校園文化、課程設置形式以及高校的教育教學方式和學生的課后實踐活動嚴重缺乏高校教師的參與。大學文化不僅在表現形式上具有多樣性,而且給大學生帶來的思想滲透也是方方面面的;高校教學過程和相關課程、師資建設中,過分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導致工匠專業教學內容淺顯、技能簡單、職業素質養成缺少;只重視對學生進行課本教學、卷面考核,而忽略了對學生的進行相關的教學實踐,甚至沒有一套成型的體系來考核學生的實踐行為;學生一旦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就會因為工作環境較差的原因而降低了自身對該工作的職業認同感。
三、工匠精神培育與大學生職業觀的路徑研究
高校不僅要認識到對大學生進行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性,還要對工匠精神與當代大學生的職業素養之間的關系進行一定的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培養的目標更加明確,為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職業素養提供動力。
(一)教育實踐是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增強大學生職業認同感的重要基礎培養大學生對于職業的認同感,需要高校在實際教學的基礎上,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工作實踐。只有當工匠精神與實際的工作場景進行聯系時,學生才能夠對職業產生真正的責任感和認同感,進而將做好工作作為自己一生實踐和奮斗的目標。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精神教育和實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實際工作場景進行模擬的方法,來激發并培養學生對于相關職業的感情。如果只是在課堂上,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對學生的工匠精神以及職業感受進行盲目的呼吁,只會讓學生對于該職業產生反感,進而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另外,高校教師要通過“心傳身受”繁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加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高校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一定的指導,還要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一定的參與。在進行實踐時,高校教師應該認真對待,不只是要對實踐過程中的知識和理論爛熟于心,還要對實踐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認真完成,以自身的人格來影響學生,使他們端正對職業的態度,幫助他們樹立較好的職業認同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增強大學生職業認同感的思想基石。很多創業就業方面的專家和學者認為,對高校學生進行職業培養,最重要的就是在學校開設相關的課程,如果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部分實習基地。不可否認的還是高校的創業就業課程,在豐富了大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也使他們對社會和對創業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提高了大學生的就業率。但是,單純的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教育,并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絕大部分的學生還是帶著迷茫進入社會。很多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對工作挑三揀四。對于基層的工作和服務行業的工作,更是不屑一顧。這種戴著有色眼鏡來挑選工作的態度,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了很大程度上的負面影響。還有的大學生,再三挑選后找到了自己心儀的工作,但是他們卻不愿意承擔工作中的責任。這些大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常常遲到早退,對于一些重要的工作常常采用敷衍的態度來完成,他們的做法與我們所提倡的工匠精神背道而馳。大學生的工作態度,在讓企業感到失望的同時,也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甚至還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損失。由此可見,只是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高校還要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里所說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與就業教育緊密結合的,即在該課程的開展,是為大學生的就業教育進行服務的。工匠精神是尊師重教的師道精神、是一絲不茍的制造精神、是求福利德的創業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是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上,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并且對工匠精神進行講解,切實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進而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職業認同感。
(三)校園文化是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增強大學生職業認同感的重要來源。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隱性的教育資源,對高校學生的成長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幫助學生。高校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教育資源,來提高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和職業認同感。利用課余時間,組織一些演講、展覽、辯論賽等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帶來思想上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對他們的職業精神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完善。在校園活動的進程中不僅重視技術教學和實踐訓練,而且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干中學習、嘗試中學習。這種做法有利于塑造學生以學致用模式及對實踐品質,實現對“工匠精神”塑造的要求。在學生活動結束以后,教師還要在課堂上對本次的活動進行總結,并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發現高品質作品與工匠精神之間的聯系,并且告訴學生職業認同感在開展工匠精神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有效的社會實踐是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增強大學生職業認同感的必經之路。高校教師作為高校社會實踐的主體,扮演著教育者、調解者、倡導者和增進能力者的角色。作為教育者,高校教師要回應大學生對社會適應和技能的需要,提供他們可以理解的信息,創造適合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們學習特定的社會技能和有效扮演相應的社會角色;作為調解者,教師用具有建設性的方法幫助學生緩解對就業、職業、敬業等認知方面的沖突,就這些方面所產生的問題達成“工匠精神”培養的共識;作為倡導者,高校教師是與學生一起增進職業觀,抵制傳統職業價值觀念的人或群體,也是積極推進社會公正尋求政策改變的人或群體;作為增進能力者,高校教師面對學生,不僅提供直接服務或幫助,更為學生在可能的條件下形成自強自信、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優質品格,甚至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與學生一同前進。
總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生的就業選擇。高校應該通過社會工作,完善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體系,為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奠定一定的基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就業指導都是針對大三畢業生開展的,對于較低年級的大學生高校并沒有對他們的就業心理加以重視。但是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對高校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培養大學生對于職業的認同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努力。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是社會上最具有活力的一個群體。增強大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是我國實現我國民族復興以及“中國夢”的必然選擇。雖然我國在工匠精神培育與當代大學生職業觀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國對大學生進行工匠精神培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我國每一個相關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新宇.“中國制造”視域下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6(02):11- 17.
[2]孔寶根.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途徑[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3):2 2-35.
[3]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4]許莉婭.學校社會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3.
[4]屈艷紅,王冬.社會工作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中國成人教育,2009(18):44- 45.
[5]李宏偉,別應龍.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08):19-29.
[6]章文.基于傳統“工匠精神”的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藝術設計研究,2015(0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