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巖 李炯光
【摘要】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議題和實現途徑。貧困地區存在著思想傳統、文化落后、人才缺失、資源匱乏等問題,如何立足本土資源、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推動鄉風文明建設以帶動農村經濟增長、實現鄉村振興在貧困地區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貧困地區鄉風文明建設為視角,系統分析貧困地區鄉風文明建設的意義、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從發揮基層干部主導作用、促進青年人群文化“反哺,、以高職學生“三下鄉”活動帶動鄉風文明建設、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等方面提出路徑措施。
【關鍵詞】貧困地區 鄉風文明 現狀 路徑
鄉風文明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經濟發展的文化基礎和重要思想動力,因其內容和形式涉及到農村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建設等,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
1、貧困地區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的意義
鄉風文明建設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育符合新農村發展的新型農民、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鄉風文明建設影響農民的意識文化形態,改變陳舊的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促使其認識到構建美麗和諧鄉村的重要性,提升當地農民的幸福感,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和大學生返鄉創業,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富裕,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道德支撐和精神支柱。
2、貧困地區鄉風文明建設的現狀及問題
2.1 文化落后與多元化文化沖擊的矛盾易引起文化尷尬。我國貧困地區因其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條件較惡劣、農民受文化程度較低、社會資源配置較低等問題,導致思想文化落后,思維模式較固化。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農村娃考人城里,給農村帶回新的科技、文化形態和精神文明,促進了農村精神文化的繁榮;同時,外出務工農民在外學到的技術技能和文化給農村帶來正面影響。但不可忽視的是這種文化傳播中可能存在著諸如不誠信、自顧自等負面因素,極有可能導致貧困地區出現優秀傳統文化丟失、先進文化不吸收的尷尬情形。
2.2 精神文化缺失,文化設施基礎薄弱。農村經濟發展較落后,工作條件、生活和居住環境較差、教育資源不足等,有文化有技術的青年人都拒絕返鄉而落戶城鎮,留在農村的老年人對于組織開展的活動大都拒絕或被動參加,導致貧困地區的精神文化嚴重缺失;其次,貧困地區極少有供農民閑暇時豐富文化生活的場所,如健身廣場、圖書館;第三,農村組織的文化活動形式單一、內容落后,對農民沒有吸引力。第四,公路建設雖有所改善,但貧困地區大多未實現村村戶戶通公路,網絡建設更無法覆蓋,極大影響了精神文化的傳播。
3、貧困地區鄉風文明建設的路徑
3.1 充分發揮基層干部的帶頭作用。基層干部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導者、重要傳播者,是最了解當地人員構成、資源優勢、文化程度和經濟發展的群體。在貧困地區鄉風文明建設中,要充分發揮基層干部的帶頭作用,強化其政治權威和動員能力,在原有的鄉規民約和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深入開展移風易俗的工作,破除陳規陋習,培育掃i理念、新風貌、新文化。第一,通過了解、收集日常現象和農民訴求,推動有助于文化建設的相關制度出臺,有效吸引青年人才返鄉。第二,積極搭建文化平臺。建設文化廣場,組織和舉辦充滿趣味和新穎性的活動,如傳統技藝技能比賽、書畫比賽、民間表演等豐富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第三,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帶動全員學習和參與孝文化、和文化、家風家訓文化、鄉賢文化、民俗文化等,塑造好兒媳、好公婆、好鄰居等典型形象。
3.2 促進青年人群文化‘反哺”。鄉風文明建設需要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也需要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借助青年人群的文化“反哺”實現鄉風文明建設:一方面要制定人才引進政策;另一方面做好人才引進配套設施的完善,如醫療衛生條件、教育條件、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等。只有這樣才能吸引青年務工人員和大學生返鄉務工或創業,有效緩解人才矛盾、加快資金技術回流,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同時,青年人更善于運用新媒體平臺,對于當地各種形式文化活動,采用新媒體加以傳播,有效提升當地美譽度。
3.3 以高職學生“三下鄉”活動帶動鄉風文明建設。每年暑假,高職院校部分學生參加“三下鄉”活動,通過深入貧困地區開展文化、科技、衛生等形式改善農村醫療服務和生態環境建設,對農村鄉村文明提玲和鄉村文化振興有重要促進作用。高職學生具備年輕有活力、擁有知識和一技之長的優勢,可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通過發現和利用地域優質資源,有助于“一村一品”的創建,并有效規避盲目跟風出現的產品過剩問題;借助高校人才和教學資源,組織職業農民培訓,提升農民技術技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4 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鄉風文明建設最重要的主體是農民,同時,鄉村又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還有深厚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深入挖掘古代先賢、古建筑、族譜、祠堂等一系列鄉村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弘揚鄉村優秀文化傳統,全力做好鄉風文明內容建設。讓農民動起來,提高其參與感才能增強幸福感;對未來有憧憬和希望,才能真正構建和諧、文明、健康的農村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楊璐璐,高金龍.鄉風文明建設中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路徑[J].黑河學刊,2020(01):57-58.
[2]吳天昊,向敏,李璐.湘西州花垣縣子臘村鄉風文明與鄉村振興調查報告[J].價值工程,2020,39(03):86-88.
[3]陳信凌,范懿.新媒體精準傳播下的鄉風文明建設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9,39(11):216-221.
[4]劉傳俊,姚科艷.鄉村振興背景下鄉賢文化的時代價值與建設路徑[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14-20+160.
[5]王秀萍.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實踐服務鄉村振興戰略[J].教育與職業,2019(19):107-111.
[6]孫喜紅,賈樂耀,陸衛明.鄉村振興的文化發展困境及路徑選擇[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5):135-144.
[7]何陽.外嫁女反哺:鄉風文明建設路徑創新與引申[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9,18(04):561-568.
[8]唐興軍,李定國.文化嵌入: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與現實路徑[J].求實,2019(02):86-9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