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
【摘要】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文化類節目開始走入大眾視野,但如何摒棄同質化現象,在拓展題材樣式、挖掘文化內涵、創新制作理念等方面突破壁壘,在融媒體環境下,怎樣策劃創作優質經典文化類節目?本文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融媒體 文化類廣播節目 創作與發展
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等經典文化類節目走人大眾視野。這背后既是觀眾對文化滋養和價值共鳴的精神渴望,也是媒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大力推動。
廣播電視文化節目作為傳播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大有蔚然成風之勢。然而,大多新推出的文化節目反響平平,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就廣播而言,更是難以聽到優質文化節目。有人將其原因歸結為新媒體沖擊,碎片化收聽占據主流。其實窟碟體、碎片化接收趨勢與經典文化并不矛盾。究其原因,不是受眾欣賞水平低,相反在當今信息多元化的時代中,人們匱乏的不是信息量,而是高品質的內容、充沛的精神滋養。
曾經曲高和寡的文化類節目在擺脫原有的“高冷”,改變了原有的形式走人大眾視野后,如何摒棄同質不擔觀象,在拓展題材樣式、挖掘文化內涵、創新制作理念等方面突破壁壘,在融媒體環境下,策劃、創作優質經典文化類節目?值得媒體人深思與探討。
一、文化類廣播節目的發展和現狀
早在1990年左右,我們還能在深夜從收音機里聽到文學賞析節目,因為當時的節目為錄播,只是將文學名著的文字賞析以聲音的形成呈現,形式單一,節目樣態也單調,最終這類節目被隨即而來的娛樂直播節目所淹沒。曾經,文化類節目采用綜藝和文了川舊結合的方式呈現在受眾面前,比如設置環節答題,但時間一長,聽眾也會厭倦,節目難以為繼。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智能手機配置的優化升級,掀起全民直播熱潮,從而也改變了人們對于傳統視聽產品的依賴,人們的關注度逐步從廣播電視轉移到了移動終端。因此,單一輸出的廣播節目亟待突破傳統模式,開發新的生存之路。
二、文化類廣播節目的市場需求
手機、平板等終端產品的普及和網絡的發展,打開了接收信息的諸多渠道。一時間,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新媒體為人們帶來了更廣闊的視聽空間,令受眾應接不暇。但在眾多作品當中,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節目仍然最能吸引、打動觀眾。比如新媒體平臺的《奇葩說》《曉說》等,傳統媒體的《經典詠流傳》《朗讀者》等。豐富多彩的文化節目通過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呈現在受眾面前,它們以獨特的魅力抵達人心柔軟處,戳中觀眾的淚點與痛點,引發思想上、精神上、情感上的共鳴。
三、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廣播電視文化節目面臨的挑戰
1、受眾分流。新媒體具有的便攜性、移動性、互動性、選擇性對傳統媒體形成巨大沖擊力,不僅僅是年輕受眾,就連一些中老年受眾都逐漸為之所迫及引。受眾分流不可抗拒的就是廣告客戶的流失,繼而影響節目的投入,打破了原有的良性循環。
2、內容沖擊。互聯網技術擴寬了傳播途徑,對節目內容的要求也提升了很多。當今的廣播早已不再是從前的半導體、收音機時代,新媒體已經滲人到我們工作、生活等各個領域和層面,廣播電臺的獨家新聞、互動參與等優勢節目早彭瑟i交為過去。如何在融媒體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每個傳統媒體人需要去深思的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一個課題。只有媒體間相互融合才能利益最大化。
四、融媒體環境中,文化節目的策劃與創作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受眾在哪里,優質文化節目就要到哪里浸潤人心、成風化人。現在人們閑暇時間都上網,那我們的節目就上網。同時,在網絡中建群。比如:河北文藝廣播2018年推出的《907經典留聲》,節目開播同時,組建了“經典留聲微信群”,將眾多熱愛經典文化的聽眾聚在一起,互動交流,增強了節目的互動性。
2、傳統文化節目要善于利用新媒體打開傳播渠道
傳統文化節目要加強與蜻蜓FM、喜馬拉雅等網站之間的合作,多渠道同步直播和點播。通過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流量人口做好推送,以達到引流目的。
在節目形態上,篇幅長達數十分鐘的節目,難以適應快節奏生活人群,所以,照顧好他們碎片化的休閑時間,將零與整的思維運用到節目構建中,是積累受眾群體的有效方法。
3、融媒體時代文化廣播節目的內容創新
文化類節目如何保留“初心”,進行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制作出更多有精神高度、文化厚度、思想深度的品牌節目?有待我們去努力。如果僅僅是信息或節目搬家,形式上的融合,難以具有生命力。我們要做的是整合信息,有點有面,通過自己的觀點和思路,將其加工為具有可聽性、欣賞性、知識性、藝術性完美融合的精品節目,讓好節目帶動收聽率和市場占有率,進而帶動經濟收益。
比如河北文藝廣播的原創經典文藝專題節目《907經典留聲》,它以精巧的構思、新穎的主題、優美精當的語言,將古今中外經典的文藝文化精品編輯成章,由功底深厚的著名主持人主持,輔以精良制作,形成精美的成品節目,給聽眾帶來美好的精神享受。
《907經典留聲》節目從形式到內容都不拘一格,沒有套路成為它異彩綻放的基礎,每一期節目涵蓋廣度同時不失深度。所以呈現給聽眾的是一套套精品盛宴。雖然每期節目長達五十分鐘,但是經常有聽眾說開車到目的地都不舍得下車,不舍得漏聽一句。說明節目從結構到內容,從音樂到制作,每個細節處理上都做到了恰到好處。
其次是播出,在傳統的廣播媒體播出同時,《907經典留聲》上傳蜻蜓FM、即聽、冀時客戶端,方便聽眾隨時多渠道選擇收聽。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上輔以導流。在技術成熟后,還可以拓展廣播可視化網絡直播。屆時,一套完整的融媒體播出架構便構建成功。
《907經典留聲》播出以來反響一直很好,2020年,月中旬,在國廣傳媒"2019中國媒介欣賞指數”調查中被評為中國媒介、最具欣賞價值的廣播節目前10位。
由此可見,網絡科技的發展對傳統媒體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同時,也為我們打開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我們需要調整思路,將節目重新策劃與定位,置身融媒體環境中去架構節目,與新媒體無縫嫁接,深入挖掘粉絲經濟、重視受眾的互動參與,實現聽眾更高的滲透率和忠誠度,培養組建粉絲團、俱樂部等聽友團隊,充分發揮粉絲的經濟效益,提件廣告效益,從而實現自我的生存和發展。
總之,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之下,廣播文化節目要在策劃與創作過程中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刷新制作理念,以精良的內容,高品質的節目來進一步提高節目的市場競爭力,讓文化類廣播節目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進而促進廣播電視臺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