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峰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定了就業就穩住了千家萬戶的“飯碗”,但菏澤市就業崗位不足,就業形勢嚴峻。本文分析了菏澤市就業工作的特點及就業困難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希望能保持就業局勢穩定向好,促進就業工作健康發展。
【關鍵詞】菏澤市 就業形勢 就業措施
菏澤市2019年末戶籍人口1025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約1/10,經濟總量3410億元,占全省經濟總量的不足1/20。人口大市、經濟弱市的特點,造就了菏澤市就業崗位不足,就業形勢嚴峻。菏澤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有關文件政策,多措并舉,深化經濟結構調整,培育壯大新動能,全力以赴做好“六穩”工作,把穩就業放在首位,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保持了就業局勢穩定,促進了就業工作健康發展。
一、就業工作特點
(一)市場線上招聘。春節后至今,全市共有3072家用人單位參加線上招聘,發布崗位信息134275個,涉及主要工種有醫藥、化工、機械制造、市場營銷等,59893人(次)通過線上求職,達成就業意向11761人。與去年同期相比,求職人數比去年線下線上之和減少13%。
(二)設立企業用工服務專員。為保證企業返崗復工達產,全市人社系統為1930戶重點企業設立了用工服務專員358名。按照“無需不擾,有求必應”的服務原則,及時深入企業了解生產經營情況,用工情況,宣講解讀就業用工、社保等優惠扶持政策,對企業缺工的免費為企業招聘人才,缺少流動資金的,幫助提供創業擔保貸款。春節以來,為各類個人創業者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605筆2.03億元。為菏澤市瑞富康醫藥用品有限公司等6家吸納重點群體就業的小微企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700萬元。
(三)就近就地就業增加明顯。近幾年,我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歸雁經濟,隨著招商引資和返鄉創業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大項目建設日益增多,帶動了全市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目前我市市內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者每年增加約10萬人。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返鄉務工人員的增加,就近就地轉移人數將呈進一步加快增長趨勢。
(四)就業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凸顯。一方面,一些求職者技能偏低,期望值較高,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企業對技能、高技能等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熟練技工、高級技工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技能人才供求失衡導致就業結構性矛盾加劇。人崗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逐漸成為就業工作的主要矛盾。
(五)勞動者就業觀念滯后。城鎮失業人員特別是高校畢業生擇業意識陳舊,擇業定位不夠準確,非機關事業單位、國有大中型企業、高收入民營企業不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就業。
(六)一線操作人員面臨著年齡斷層。一線流水線崗位不需要高學歷,但想招到年輕、有基本技能的普通工人并不容易。與老一輩務工者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更注重生活品質和工作環境,他們對工作條件、薪酬待遇和企業文化要求更高,“甩手不干”的現象成為常態,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降低了企業凝聚力。
二、就業困難及問題
(一)就業崗位壓力大。我市部分行業和企業延遲復工、開工不足,特別是交通運輸業、餐飲服務業、批發零售業、文化娛樂旅游業等相關產業及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生產經營受到一定影響,對企業生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抗風險能力較差的部分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不得不關門停產或裁員,導致就業崗位明顯減少。
(二)就業總量壓力大。2020年全市城鎮勞動力供給總量達到13萬人,其中需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約9萬人,去年結轉的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18萬人,當年新增失業人員約2.3萬人,預計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0萬人,3.5萬人將無法就業。
(三)就業資金支付壓力大。穩經濟、保就業,需要大量的就業資金支持。中央、省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企業發展、穩就業、促就業的政策措施,擴大了就業資金支出范圍,增加了就業資金支出渠道,加大了就業資金支出總量。而年初省安排就業專項資金時沒有把增加的這部分補貼列人財政預算,市縣財政又十分困難,確保就業資金按政策兌現十分困難。
(四)創業主體和創業領域有待突破。相比沿海發達城市,我市相當一部分創業者文化素質偏低,創業技能不高,創業瓶頸難以突破;優秀企業家數量少,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總量不足;高尖端領域創業欠缺,合適的創業項目和創業范圍有限。
(五)就業與培訓銜接不夠緊密。一是由于條件、機制等因素的制約,現有培訓專業缺乏廣泛性,不能及時根據就業需求增設或調整專業。二是由于當前部分企業“招工難”,造成勞動者培訓積極性不高,是否參加培訓對就業、工資影響不大。三是部分企業側重經濟效益,割白職工流失,不愿組織職工培訓。職工和企業對技能培訓都不積極,是造成“就業難”和“招聘難”的主要原因。
三、工作建議和對策
穩就業就是穩經濟、穩大局,就是保民生、保穩定,要繼續把就業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實舉措精準打好穩就業的“組合拳”,確保就業局勢招瀕穩定。
(一)充分發揮政策效力穩定就業。深入貫徹落實省、市有關政策精神和穩定擴大就業的長期性政策部署,用好各項獎補資金,全力支持企業發展,促進企業穩定和吸納就業。
(二)突出重點群體幫扶就業。鼓勵支持農民工返崗復工,通過農民工返崗復工點對點用工對接平臺等途徑,盡快幫助農民工返崗或在當地就業創業。積極開發就業崗位,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實施就業援助,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
(三)鼓勵各類群體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園區、創業孵化基地、科技孵化器等為載體和抓手,打造吸引人才聚集的“洼地”。對各類創業人員,強化平臺、政策、資金、稅費、場地等支撐,提供低成本、多要素、便利化創業服務,讓創業變得更容易、更便捷,不斷做大做強“創業”這篇文章。
(四)優化培訓服務促進就業。全面開展“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在線培訓供給、擴大在線培訓規模,幫助勞動者“足不出戶免費學技能”。推動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建設,做好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根據縣域經濟發展特點,開展符合當地特色的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提高就業能力。
(五)防范化解風險減少失業。建立企業用工情況監測預警機制,及時發布失業預警信息,嚴密防范區域性、行業性、規模性失業風險。
(六)加大資金籌集力度支持就業。為做好返崗復工、穩就業、創業帶動就業等工作,省、市相繼出臺系列穩就業政策,要積極籌措資金,加大財政投入,確保政策得到落實。
(七)創新服務方式高效就業。著力轉變工作理念,善用互聯網思維、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務方式的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智慧人社”建設,不斷優化線上線下服務,為各類用工單位和求職者提供更加智能、便捷、高效、全面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