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琳
2月24日晚,中國一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考察組外方組長、衛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在通報考察組現場調研情況時說二“在中國我們充分看到了有什么就先用什么,用什么就快速的去用……很多人會說現在沒有藥沒有任何疫苗,所以我們沒什么辦法。而中國的方法是既然沒有藥也沒有疫苗,那我們有什么就用什么,根據需要去調整,去適應,去拯救生命。”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衛生防疫思想的發展及應用
在我國幾千年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疫”并作為一種發病急,傳染性強,轉變快,致死率高的疾病,始終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成長。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經有了“蟲”“蠱”等文字。根據《周禮》《春秋》《黃帝內經》等書籍記載,我國古代人民從先秦時期就已經對疫病有了較深的認識,并逐步形成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防疫思想。
二、從中華傳統衛生防疫思想中汲取重大突發公共衛生治理智慧
幾千年的歷史傳承過程中,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衛生防疫思想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和優勢,這對今天我國重大突發公共衛生治理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一)保持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在這一問題上,中國古人強調的是“天道”與“人道”的和諧統一,順應自然。正如老子在《道德經》里講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要遵循自然規律,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遵循規律。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中醫預防注重把人作為自然的人和社會的人,從各方面采取措施預防疫病,這也是中醫的整體防疫思想。然而如今由于自然資源非正常利用,干擾了自然生態的正常演化,破壞了整體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出現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繼而人們喝不上干凈的水,呼吸不上清潔的空氣,吃不上放心的食物。這必然引發嚴重的人類健康問題和嚴重的社會問題,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慶幸的是我們正日益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普遍共識。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大自然一個清凈,與野生動物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是從源頭上阻斷新發傳染病的發生。
(二)加強宣傳教育,建設全民防疫思想
防控疫情,日常的宣傳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提高民眾對疫病的認識,讓人們掌握疫病的預防措施和方法,是我們此次短時間內有效控制“新冠疫情”的有效手段。中醫學在長期的防疫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了未病之前先做好預防工作的重要性,堅持“內養外防”。我們看到,防疫期間我國政府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積極的將疫情動態、防控知識不間斷地送到人民耳朵里,指導人民防疫,這就是“外防”。疫情在歐洲的肆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們對新冠認知不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中島宏博士也曾經強調:“許多的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無知。”加強防疫宣傳,讓人們了解疫病相關情況才能形成聯防聯控,全民防疫的局面。政府不僅要加強防疫知識的宣傳,同時也要教育人民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就是“內養”實證明,人為因素可以導致很多傳染病在人類社會中爆發流行。人類不合理、不衛生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是傳染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在我國,尤其是長江以南地區,吃“野味”有時是比較普遍的,2003年“非典”的出現和2019年底“新冠疫情”的發生,都與食用野生動物有關。因此,加強防疫宣傳,建立全民防疫思想,需要各級政府和宣傳、衛生、教育、新聞媒體和各類群眾組織通力合作,不僅要讓民眾了解傳染病的危害掌握疾病預防的措施和方法,還必須要通過教育等手段幫助人們建立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積極阻斷疫病的發生。
(三)努力提高政府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反應能力
首先是要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系統,這是應對傳染病突發狀況不可缺少的部分。建立一個能夠從疫情的報告、預防措施的制定、監督實行、技術指導的機構機,并完善其工作機制。這樣才能早發現、早處理,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圍。防控疫情,考驗的是社會的傳染病反應能力,其關鍵是政府應對疫情突發時的緊急反應能力。疫情危機的突然爆發,往往會凸顯醫療科研、行政治理、信息溝通、法律法規等的急劇欠缺與不足,需要迅捷高效的政治應急予以彌補。在對新冠肺炎的危害性有了明確認識后,我國政府快速動員相關的科學專家與社會資源,領導衛生、工商、民政、教育、軍事等部門協同工作,迅速對疫情進行追蹤研判,對人員流動、公共場所管理、應急物資調度等問題作出快速反應,成功在控制疫情蔓延與保證經濟正常運轉之間取得平衡。這是我們“戰役”勝利的保證。因此,在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時,我們需要有更寬廣的視角和更長遠、更加細致的規劃。
(四)注重醫護人員和防疫人員的培訓
臨床和防疫專業人員的防病意識和技術能力是控制新發傳染病擴散的重要保證。這就要求我們的醫護人員和防疫人員要熟練掌握傳染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以及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這種技能是剛性的。在新冠疫情防控過程中,全國4萬多名醫護人員全力支援武漢,同時建立了16個省支援武漢以外地市的一一對口支援關系,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全力支持湖北省加強病人的救治工作,但在重癥治療過程中,對專業人員資源的需求和缺口仍比較大。而且我國除武漢以外的一些地市,醫療資源和病人需求之間也存在矛盾,這是現狀。醫護人員處在防病抗疫的第一線,這就要求我們尤其要重視醫護人員的培養,不僅僅是人數的提升,更要使他們能夠及時掌握并具備處理各種突發傳染病的技術能力。
(五)建立中西醫結合的疫病預防體系
西醫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方面的確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比如藥物研發周期長、藥物副作用大,針對的病原體范圍比較單一,但中醫在這些方面卻有著天然的優勢。中醫通過辯證施治,不僅可以有效發揮中醫藥相對安全無副作用的優勢,還同時通過扶正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殺死病原體達到祛病的目的。尤其是對容易感染傳染病的亞健康人群,中醫藥更是在調節和增強機體實疫力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多地推動了中醫藥及時全面深度介人診療全過程,經過中西醫結合救治,有效降低了輕癥患者轉為重癥、危重癥的發生率,提升治愈率。因此在疫病防治過程中,我們應當充分發揮中醫優勢,補西醫的不足,同時用西醫之長補中醫之短,建立中西醫結合的獨特預防體系,更好的應對疫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