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
【摘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農業農村突出問題、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根本途徑。青州市緊緊圍紹‘五大振興”,以“五強四宜”城市建設為統領,充分發揮青州農業比較優勢,持續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和農民全面發展,著力打造鄉村振興“青州樣板”。
【關鍵詞】產業振興 人才振興 文化振興 生態振興 組織振興 青州樣板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著力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為山東實施鄉村振興占郊洛指明了主攻方向和實踐路徑。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交通區位明顯。今年以來,青州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濰坊市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會議、文件精神,認真學習實踐“三個模式”,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圍繞“五大振興”,以“五強四宜”城市建設為統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工程,充分發揮青州比較優勢,著力打造鄉村振興“青州樣板”。
一、青州市鄉村振興的做法和基本經驗
今年以來,青州市認真貫徹中央、省委和濰坊市委部署要求,緊扣“五大振興”重點,以建設“花果田園、美麗鄉村”為目標,以“讓農村先動起來、讓村莊先干凈起來、讓風氣先正起來”為切入點,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一)發揮農業比較優勢,做大做強優勢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鼓勵和扶持農民群眾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庭院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基礎。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民才能有好的就業、高的收入,農村才有生機和活力。要聚焦產業結構不優問題,積極培育農業“新六產”,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省級以上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達到21處,有效期內“三品一標”品牌186個;青州花卉、銀瓜、蜜桃等特色農產品規模、質量進一步提升,建成省內唯一一家花卉進出口檢疫隔離圃,實現花卉自主出口零的突破;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扎實推進,培育形成井塘古村、花都人家等特色鄉祠旅游品牌。
(二)多元化“引才”,全方位“育才”,多渠道“留才”
要聚焦人才引不來、留不住問題,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激勵各類人才在鄉村舞臺各展其長,推動鄉村人才振興。人才振興方面,大力實施重點人才培育工程,授予甄日菊、李興盛兩名自主培育的國家“萬人計劃”專家“青州人民勛章”榮譽,天成種業與湖南農科院鄒學校院士成功簽訂院士工作站合作協議;積極引導鄉賢回歸,成立10個鄉賢人才聯誼會,263人回鄉創業、102人回村任職。
(三)以“鑄魂強農”打通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到達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為此,青州市夯實鄉村文化基礎,挖掘鄉村文化內涵,培植壯大鄉村文化產業,以文化振興帶動鄉村振興。
利用文化資源“惠民”,塑造魅力文化青州。青州全面挖掘民間文化遺產資源,建立起非遺數據庫,并配套建設了非遺博物館、非遺傳習坊,專門用于非遺的表演和展示,還專門成立了非遺文化藝術團,組織民間藝人和非遺傳承人120多人在旅游景點進行民間藝術及非遺展演,探索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非遺“活態傳承”。
青州在優秀傳統文化中深挖“孝德文化”,響亮地提出“以孝治村”。通過深挖“孝德文化”等措施,青州市扎實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增強了鄉村文化軟實力,凝聚起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
(四)借助生態優勢,發展全域旅游
鄉村振興的質量和成色,要靠美麗鄉村打底色,要以良好生態為支撐。要聚焦“垃圾圍村”“污染下鄉”等生態環境問題,加快推行鄉村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鄉村生態振興。今年以來,山東省青州市王墳鎮借力生態優勢以產業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打造鄉村振興的新樣板。依托自然優勢,立足果品加工行業基礎和自身比較優勢,王墳鎮全鎮建成果品生產基地7.8萬畝,年產鮮山楂8000多噸,年產山楂系列制品14萬噸,占全國山植制品市場份額的70%以上。立足生態優勢,不斷扶持壯大蜜蜂養殖產業,提升養蜂業發展實力。優勢產業和生態資源稟賦相結合,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五)加強黨建引領,為鄉村振興凝心聚力
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該怎么干?青州市通過實踐給出了答案:整村搬遷進白墻灰瓦的二層小洋樓的桐峪溝村,土地流轉十景區工資“雙份收入”讓百姓錢包鼓起來;背靠泰和山、黃花溪兩棵“大樹”的圣峪口村,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社,一舉摘掉“窮帽子”,成為“明星村”;突出一個“孝”字的侯王村,創新社會治理方式,鄉村發展煥發新氣象……一個個鄉村的華麗轉身和蝶變,奏響了鄉村振興的美妙樂章;一個個有益嘗試,開拓了組織振興新局面,也書寫了青州市抓黨建強基礎、抓治理破難題、抓發展惠民生的務實“答卷”,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青州路徑。
二、青州市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展望
縣域經濟的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在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的同時,青州市的鄉村振興還應該更加注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文章。
(一)補齊農村公共供給“短板”
通過走訪和調查研究,我們發現村民對村內公共基礎設施滿意度普遍較低;相比較而言,村民更傾向于改善生活類公共基礎設施;村民集體意識淡化的同時對政府的期望在增加,總體而言農民在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供給責任的界定上比較模糊;在改善村內公共基礎設施方面,村民對個人集資這一籌資方式認可度不高。
就具體措施而言,我們認為改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首先要發揮鄉鎮政府的主導作用。即便村內公共基礎設施的受益主體主要是本村村民,鄉鎮政府也應當主動去承擔原先村集體應承擔的責任,以適應村民對政府主動作為的期望。同時,我們還建議政府對村兩委班子建設給予更多支持,通過提高村干部工資待遇或設置全職村干部等方式,提高村干部工作積極性,將對村民的思想引導和理論教育真正重視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民眾對肩負的公共責任有更清楚的認識,才能讓地方政府的惠農政策在村民中間獲得更廣泛的支持。
(二)突出市場導向發展精細農業、激發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積極隆
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群集聚發展,建設形成一批“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等特色優勢產業。提升標準化生產和經營管理水平,引導農民合作社依法依章程完善內部制度、強化經營管理、理順分配機制,調動成員積極性,實現合力發展。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合作或重組,成立產業化聯合體,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強化科技創新、市場營銷和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機作業、種苗推廣、物流營銷等生產經營性服務,并采取標準體系,完善質量安全追溯,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三)抓好小農戶農業這個鄉村振興的弱項
突出以農業社會化服務,著力解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不強的弱項。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具體政策,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與小農戶的生產經營合作機制。
在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同時,推動農業向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協作轉變,明確財政支持全面推進縣級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依托“互聯網+”建立城鄉生產與消費多層次對接的空間載體和經營主體,不斷擴大城市對鄉村社會化服務規模來提高農業技術裝備規模和市場化水平,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
(四)繼續完善“三治合一”的基層治理體系
青州市努力探索構建在黨的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的基層現代治理體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推進文明鄉村建設,努力建設“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農村。積極發動群眾參與農村治理,不斷完善村民自治建設。一是突出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制定《村訓》及《村規民約》,讓村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二是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程序處理重大事項,切實推進村級事務決策民主化、規范化制度化;三是完善三務公開制度,推進黨務、村務、財務事項從結果公開向全程公開轉變,切實保障村民的知情權、監督權。
加快推進鄉村治理法治化,改善鄉村法治環境。一是通過實行“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聘請社區律師顧問,建設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及時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二是堅持把法治宣傳教育作為著力點和突破點,積極開展法治宣傳進農戶活動,強化群眾法律法規知識普及;三是深入開展矛盾調解工作,依托鎮司法所,堅持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結合,打通了法律: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大力開展道德教育,切實提升全民素質。一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廣泛組織道德講堂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二是依托“村村響”、農家書屋、送戲下鄉等文化惠民工程,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精神文化活動;二是深入挖掘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積極開展“善行義舉四德榜”評選、文明家庭評選等活動,擴大宣傳教育的輻射面,以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群眾提升道德修養與境界。
參考文獻:
[1]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與政治衰?。簭墓I革命到民主全球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張靜:《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
[3]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江蘇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