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是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時又是以史事為基礎向大學生講述中國近代變遷,我們為什么走到今天的一門革命史教程。目前高校大學生進入00后時代,隨著時代變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要適當運用現代科技傳播工具,通過把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融入教學環節,提高大學生對歷史的感知程度,潤物細無聲,達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的。
一、歷史題材影視劇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環節運用的益處
(一)豐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內容,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講述1840年鴉片戰爭到2018年的中國歷史。時間跨度長,歷史事件多,但課時有限,通過中國近現代史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在教學中運用,可以把歷史事件通過圖像與聲音結合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大學生直觀的看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激發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影視作品的直觀性和立體性,將加深大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如通過電影《八佰》,學生將了解八佰志士死守四行倉庫,在謝晉元帶領下孤軍奮戰 4 晝夜,斃敵 200余人,直到接到撤退命令,才退入英租界這段歷史。
(二)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綱要》課程的主動性
在以往的《綱要》教學中,多以口述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很多大學生通過初中和高中的歷史課學習,對歷史事件基本上都已掌握,《綱要》課的教學如果再老生常談,教學效果將非常差。通過在教學運用環節歷史題材影視劇,提高學生學習《綱要》課程的主動性。
如通過觀看《八佰》學生將會主動思考為什么要死守四行倉庫,進入英租界后謝晉元他們的各自人生命運是什么。
(三)《綱要》教學中運用歷史題材影視劇,將提高大學生的思辨能力
歷史題材影視劇具有直觀性、生動性的特點,《綱要》教學中運用歷史題材影視劇,可以讓學生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感受之中,體驗歷史境遇之下的真實感覺。通過對歷史影視劇的觀看,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八佰》描寫的是世界戰爭史上非常少見的奇觀,四行倉庫與當時的公共租界中間只隔著一條蘇州河,北岸的將士們浴血奮戰,南岸公共租界卻依然歌舞升平。影片最后以八佰壯士退入英租界結束,亦即從黑暗走向光明,學生將思考難道進入租界就是進入光明了嗎 租界是什么
二、歷史題材影視劇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環節運用的難處
(一)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對《綱要》任課教師的歷史知識和教學能力提出了考驗
歷史題材影視作品非常多,比如《亮劍》、《建黨偉業》、《建國大業》等經典近代史影視作品,非常適合在課程中適當運用。任課教師要結合教學環節選用適當影視作品運用于教學,同時對影視作品進行解讀。
教師在觀看相關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時,要對其進行解讀,引導學生對影視作品進行正確認識,形成正確的歷史觀。這就對老師的歷史知識提出了要求,老師需要掌握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所講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引導學生突破影視題材影視作品的局限性,正確看待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
《八佰》這部影片,在講述到《綱要》第六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一章第二節“國民黨的正面戰場”中“淞滬會戰”可以運用其中。
(1)《八佰》未詳盡的淞滬會戰前因
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到“九一八事變”,隨后占領中國東北,國民黨政府指望“國際聯盟”進行國際調停,但日本隨即退出國聯,調停失敗。淞滬會戰中國民政府投入了國家最精銳的德械師在內的約60%的中央軍主力部隊,和川、黔、桂等省地方部隊參戰。參戰部隊70個師(旅)以上,占全國軍隊的三分之一左右。
但是實際上李宗仁、白崇禧等懂軍事的將領都主張放棄在淞滬地區作戰。當時任參謀本部副總參謀長的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說“我父親是提議早撤退的。因為上海不可守,他覺得。上海很多水道, 而且是平原。他不贊成死守上海。他贊成打一下然后應該撤退保存實力。他的大戰略是把日本人盡量往內地拖,分散力量。”在大場陷落前一天,陳誠、白崇禧等將領向蔣介石提議,全線繼續后撤,撤出上海。依托后方的國防線,消耗日軍戰力,保存有生力量,守衛南京。蔣介石聽完建議后長久不言。最后國民政府還是選擇在淞滬地區不惜血本投入大量精銳部隊,犯了戰略上的錯誤。
國民政府之所以犯此戰略錯誤,李宗仁一語道破:“淞滬會戰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蔣介石對國際局勢判斷的錯誤。在蔣先生想來,上海是一個國際都市,歐美人在此投下大量資金,如在上海和敵人全力血戰一番,不僅可以轉變西人一向輕華之心,且可能引起歐美國家居間調停,甚或武裝干涉。”
11 月初將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九國公約》會議,就中日沖突問題進行討論。蔣介石對這次會議充滿了期待,為使中國在這次至關重要的會議上占據有利位置,也為了展示中國抗戰的決心和信心,他希望在會議召開前,上海戰場能堅守。為了向國際社會證明中國軍民抗擊外侮的決心,蔣介石將自己的主力部隊派到淞滬戰場。所以淞滬會戰是場打給外國列強看的作秀的一場注定失敗結局的戰爭。
陳誠之子陳履安回顧在淞滬戰役中其父最好的部隊傷亡過半以上,很多優秀的將領都在淞滬會戰中陣亡。地方軍隊桂軍前前后后一百萬參加淞滬會戰,差不多是廣西人口的十分之一,這支廣西軍隊,坐火車、坐汽車、再步行,歷時三個多月最后到達上海,到達上海的第一天就基本死在戰場上。走了一百多天,只為把生命獻給國家。士兵戰死當夜,白崇禧大哭一場。
(2)《八佰》講述四行保衛戰過程
電影《八佰》就是從端午和小湖北兩個保安兵在羅店戰場出現開始,為什么出現的是湖北保安隊呢,原來在1932年日本發動“一·二八事變”,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屈辱的《上海停戰協定》:中國政府無權在上海駐軍,而日本海軍駐滬特別陸戰隊卻能在上海駐扎5個大隊,大約4 000余軍人。依據這一協定,國民政府在上海沒有駐軍,只好分批以“保安團”的名義秘密調兵前往上海郊區。
九國公約會議即將在布魯塞爾召開,“國聯”派出的軍事觀察團也將到達上海,蔣介石要求顧祝同留1個師在閘北,以連、排形式開展游擊戰,向歐美諸國展現中國軍隊依然在蘇州河以北堅持作戰,希望借此贏得列強同情與支持,出面制約日軍。這個“政治任務”被派給88師時,師長孫元良強烈反對,孫認為閘北地區地勢平坦,部隊只能被日軍各個擊破,白白犧牲,便自行決定只留下262旅524團1營在四行倉庫堅守,對外號稱1個團。他挑選了524團新晉中校團附謝晉元留下堅守四行倉庫,謝雖是黃埔四期學生,但曾經入過19路軍,因此影響了升遷。謝對外宣稱有八佰人。八佰人的浴血犧牲,實際上成了供洋人觀賞的現代“角斗士表演”,注定是場悲劇。根據最新研究“八百壯士”實際人數為452人,70%的官兵來自湖北咸寧。
影片中出現姚晨飾演的何香凝女士,曾想親到四行倉庫慰軍,無奈被阻,于是寫了慰問信發表于上海《時報》等報紙。何香凝領導婦女救亡組織為四行保衛戰提供了急需的干糧、食鹽、繃帶、酒精、紗布等。
四行倉庫保衛戰進行了四天,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申報》以“孤軍八百仍死守不撤退”把八百志士登在頭版頭條。社會各界都給予援助。上海收容所6000 多人絕食一天捐款 400 余元進行支援。
影片中女童子軍楊惠敏于28日上午進入四行倉庫送上國旗一面。這面國旗在四行倉庫升起,楊惠敏隨后紅遍全國。但是之后楊不幸地經辦了大明星胡蝶從香港運回重慶的東西丟失,戴笠找個理由將其關進集中營。
租界當局害怕引火燒身,租界內有兩個大氣罐就在戰場附近,于是向國民政府施壓。蔣介石不敢得罪列強,又見宣傳目的已經達到,便下達了四行倉庫守軍撤入租界的命令。11月1日當夜,謝率領剩下的376名戰士撤退至租界內,四行保衛戰振奮了淞滬會戰中下降的中國軍民士氣。
(3)《八佰》缺失的結局
《八佰》影片戰場描寫十分震撼,從小人物視覺描寫戰爭,讓大家感同身受,大家都不愿意戰爭,想活下去,可是在國將不國時,小人物選擇了以身殉國,感人淚下。
但是作為真實歷史,影片缺失了最后真實而殘酷的結局,使影片丟失了很多教育意義。
31日凌晨1時許,堅守四行倉庫四晝夜的守軍在撤往租界途中,遭日軍機槍猛烈掃射,十幾人傷亡。撤退的壯士被租界當局收繳武器,迫于日本壓力,租界當局不敢讓八佰壯士離開租界,從 1937 年 11 月 1 日直至 1941 年 12 月 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隨后占領公共租界,“八百壯士”被羈押在租界“孤軍營” 共4 年 1 個月零 27 天。1941年4月24日謝晉元被汪偽政權收買的人砍成重傷,不治而亡。謝晉元之子謝繼民收集到父親在孤軍營寫下的近 50萬字的日記,孤軍營在租界內其實就是“俘虜營”,自由受限,生活艱苦。然而,謝晉元帶領孤軍營仍然堅持每天升國旗。“孤軍營”戰斗 4 天,孤軍 4 年。國民政府似乎遺忘了這支隊伍。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這個英雄群體被日軍分遣各地充作勞工。抗戰勝利后,對戰后余生的官兵,國民政府不管不問。
謝晉元的遺孀凌維誠在抗戰勝利后,多方奔走,組織幸存官兵在上海碼頭當搬運工維持生活。凌維誠曾托人見到蔣夫人宋美齡,宋答應將情況轉呈蔣介石,但后來就杳無音信。凌維誠四處奔波,但國民政府各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毫無結果。
新中國剛一成立,凌維誠給上海市長陳毅寫信,將自己與孤軍官兵尚存的六七十人的困境告知。陳毅市長很重視,1949 年,上海市政府發出秘四字第589 號指令:“謝晉元參加抗日,為國捐軀,其遺屬應致照顧……一般費用酌予減免。”
(二)影視作品要考慮到受眾學生情況,對其進行深層次的思想教育
要根據學生情況和所學專業,選用學生喜歡的影視作品。同時通過影視作品對學生進行深層次思想教育。
學生看完《八佰》會問中國共產黨在淞滬會戰中的作用。時任中共上海群眾工作委員會書記王堯山曾經回憶:(黨的工作 )走向支援前線、支援上海前線的將士,支持他們抗日到底。上海地下黨組織通過救亡協會組織群眾募捐籌款、救護傷員、慰勞士兵、運送物資,大力支援前線戰斗。在后方,各救亡協會宣傳抗日形勢,發動群眾救亡。《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等救亡歌曲響徹全國。
周恩來指示上海黨組織動員大批工人、學生和愛國知識分子深入上海周邊農村,發動農民,對日進行游擊戰。
其實在四行保衛戰中就有紅軍的后代參加。影片中“小湖北”的原型是湖北通城老兵萬連卿。1927 年羅榮桓發動鄂南暴動,萬父萬順富當選通城蘇維埃政府主席,后被捕犧牲。當時15 歲的萬連卿是縣共產主義兒童團團長,隨后被捕,縣長賈廷申將其保釋,又介紹其到縣保安大隊當警察。淞滬會戰時,通城縣保安大隊抽調到湖北保安 5 團,隨后到上海參加淞滬會戰。萬連卿這個紅軍烈士的后代成了團長謝晉元的勤務兵,參加了四行倉庫保衛戰。
《八佰》影片以跨入租界戛然而止,但實際上西方列強并不想為中國主持正義,蔣介石期待中的國際會議因日本拒絕出席會議,被迫宣布休會,調停不了了之。這部影片未完的結局告訴了學生近代以來外國列強入侵中國的產物之一租界是國中之國,弱國是無外交的。
但“八百壯士”不是無意義的。在《大美晚報》上外國記者發表社論說:“吾人目睹閘北華軍之英勇抗戰精神,于吾人腦海中永留深刻之印象,華軍作戰之奮勇空前未有,足永垂青史。”
毛澤東在1938年10月12日所做的《論新階段》報告中,盛贊“八百壯士”是英勇抗戰,為國捐軀的民族革命典型。
正是無數熱血青年受“八百壯士”感召,義無反顧地加入抗日戰爭的滾滾洪流之中,中國人民最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建謝晉元墓,四行倉庫也被改建為抗戰紀念館。 幾百名中國士兵的英勇守衛,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不屈服不投降的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國民黨軍‘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就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杰出代表。”
作者簡介:韓銀廷(1979—),女,河南沈丘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