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德育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對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分析中職學生的生源特點以及中職德育課面臨的種種挑戰,采用豐富教學手段、設置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途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效提升德育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職;德育課程;效能提升
德育課程是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系統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與其它課程密不可分、互相統一、互為推動,該課程的成功教授有助于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格,有助于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因此,長久以來,德育課程是夯實中等職業院校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基礎,被列為公共基礎課必修課程。但隨著我國社會環境的變革和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帶來了社會風氣的轉變與異化,諸如校園里“追求物質利益和實現自我幸福”、“寢室親密關系變質”、“社會參與度降低與社會責任感萎縮”以及“信仰危機和傳統道德塌陷”等情況的發生,中等職業院校學生的價值觀念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
本文擬進一步探索并實踐德育課程的教學方法,從實際出發打造契合中等職業院校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課堂教學內容設計,在教學各個環節中發揮德育課程思政育人的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豐富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學習德育課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材內容陳舊、教師授課手段單一、學生聽課專注度低是較為突出的幾大問題。德育課程能夠從實際層面真正契合學生成長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豐富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等信息化設備和手段,教師可以將線上幕課、線下實踐、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多渠道、寬領域的教學手法豐富課堂內容,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比如學習“職業價值取向及其調整”這一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拍賣會”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來了解什么是職業價值取向;也可以進行情景劇表演,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什么情況下需要調整職業價值取向以及如何正確調整職業價值取向。此外,還可以在課堂中開展主題朗誦比賽、主題情景劇、觀看愛國主義教育等提升個人品德修養的影音素材等。通過此種方式方法來活躍課堂氛圍,形成“教師樂于教,學生積極學”的良好局面。
二、課程設置貼近學生實際,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中等職業教育德育課程教材呈現出“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職業”的特點,相關教師在備課、授課、答疑等教學環節和過程中,一定要精細地挑選課程導入部分的教學案例,確保案例貼近當下社會現象且符合中職學生學習特點和年齡特征。
例如,在《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中講授“財政收入與支出”部分內容時,學生通常認為這是國家財政的大事件,會潛意識地覺得這種知識與自我實際關聯性不高,造成不愛聽、不愿學的窘境。這時,教師就可以列舉一些學生周圍的事情,比如這幾年國家大力發展中職教育、公共基礎設施的事例,并讓學生自己去調查。與此同時,授課教師應該切實聯系學生實際社會閱歷特點,啟發式地引導學生思考有關該知識點的社會現象,如抗震救災、抗洪搶險等大事難事,都是由國家財政做扶持的。包括:你在本校學習期間每年的學費是多少 國家每年給你的補貼是多少 當學生有了自己思考之后的答案時,教師可以繼續朝著知識點的方向引導。
再如教授《職業生涯規劃》模塊中“職業能力”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嘗試邀請一些優秀畢業生、優秀學長學姐來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相關經驗分享,充分發揮朋輩群體的支持網絡作用,讓學生能夠真正從身邊的人、事、物來體悟職業生涯規劃的廣泛內涵,從而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合理規劃自己的生涯目標。
三、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豐富學生實踐能力
中職德育課程僅憑借課堂45分鐘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更多地是由教師傳授相關知識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用科學的理論去指導自己如何為人處世,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作為中職德育課教師,我們應當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優勢,利用班會、社會實踐等學生較為集中的時間節點,將育人課程與其他學生工作具體實踐相結合,最終達到“全員、全過程、全方面”三全育人的實效。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深入發掘德育課的意義,不斷的豐富與創新德育課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有效性,讓中職學校的德育課真正成為塑造學生高尚意志品質與優秀道德品質的有效指導。
作者簡介:張麗瑤(1992—),女,山東泰安人,助理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