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冰
摘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一個長期過程,任重而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作為一項民心工程,文化館要按照結構優、布局佳、效益好、可持續的要求,從供給側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
關鍵詞:文化館;共享發展;供給側;探索
共享發展理念是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把共享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旗幟鮮明地指出發展成果由人民享有,直面發展中共享性不夠、受益不平衡等問題。在這一大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必須構建新常態,強化有效供給以滿足需求結構的變化。文化館如何站在歷史新高度,研究新問題,實施好共享發展戰略,從供給側結構改革角度協調全局、統籌兼顧,科學制定文化發展戰略,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從供給側角度解析文化館供給服務現狀
隨著經濟發展、財富積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費隨之升級,政府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的支撐和保障,社會又顯現了對多元化、人文化、個性化的消費新取向,群眾自我服務意識和自我服務能力增強,文化服務功能社會化趨勢明顯。(一)從內容上,無力實現優質文化資源價值最大化內容陳舊,仍停留在初級階段,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社群的不同層次文化需求,
基層人才知識結構薄弱,導致深層次服務出現供給不足。(二)在形式上,文化公益的邊際效應正日益遞減文化館“傳統單一”式的“大眾套餐”無力滿足“訂單式”公眾配餐消費新需求。粗放型文化服務供給飽和,市場和社會組織逐步“兼容”文化館職能,文化館的主體地位和功能定位面臨重新解構。(三)在成效上,有效供給的服務框架不協調重視以權力意志和個人喜好決定服務取向和經費投入,弱化優勢專業,忽視復合型人才培養,造成服務成效“虛化”,與群眾的實際感受相悖。可見,現階段文化館服務發展升級存在問題,不是文化需求不足,而是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不協調、不平衡,解決的根本路徑就在供給側。
二、供給側改革對文化推進共享發展理念的重要性分析
(1)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文化服務實現全民共享的必然選擇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要實現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充分滿足,充分尊重社會文化發展需求,也是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題中之義。
(2)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文化服務實現全面共享不可錯失的必然機遇文化供給與需求相互依存,公益性文化服務主體的供給能力必然在社會文化有效需求中起決定作用。有效需求不足,意味著文化供給能力和輸出能力處于弱勢,只有通過多元化公共文化共建模式,提供高質量、對口味、適應現代傳播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務與產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城市的文化競爭實力和引領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3)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文化服務實現共建共享的必然要求文化共建從供給角度來看,文化建設主體服務結構老化、供給結構和供給方式不適應文化服務客體需求的快速升級,創新能力不足與旺盛的現實性消費需求不相匹配,會成為制約文化長期均衡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是人民群眾的應有權利,文化的共同建設也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因此,推進文化共建是實現全民共享的根本保障。
(4)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文化服務實現漸進共享的必經之路從當前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來看,與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服務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特別是基本文化權益保障還不均衡。這些問題不解決好,共享發展就會面臨空間上、質量上的瓶頸。
三、公共文化服務中供給側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文化館建設成效明顯,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然而,體系建設中供需結構調整依然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文化要素投入存在短板
從宏觀視角看,發展期間,各地經濟、社會雖取得了長足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部分投入總量仍然偏小,文化服務層次也不高,文化服務消費區域競爭力不強。從結構視角看,傳統文化服務占據較大比重,智能化服務層級較低,供給結構老化,文化資源綜合利用整合度不高。從國內視角看,絕大部分縣域文化館活躍程度、開放程度與一線發達城市中心城市相比存在較大距離,文化輻射能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二)文化融合創新驅動表現失衡
從創新層面看,居民文化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不斷提升,迫切希望提高生活質量和城市文明水平,消費需求旺盛。而公共文化服務則過多慣性依賴政府投資和部門投入,內在創新動力不足。從融合層面看,“互聯網 + 文化”與其他文化載體建設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尤其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度不高,服務需求對技術創新的帶動不足,尚未形成支撐和引領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 。
(三)文化服務區域結構形成差異
從收入方面看,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趨勢依舊明顯,城鄉收入、行業收入和不同人群收入差距較大 ;在加快城鎮化進程中,外來農民工、留守兒童及弱勢群體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及時滿足,缺乏長效綜合服務機制和評價體系 ;從內容方面看,面對大量的單向傳遞的文化服務活動,供給結構升級緩慢,廣場舞、大合唱等大同小異的主題演出,難以滿足多元化、不同層次消費結構升級的內在要求,供給區域的專業人才隊伍仍有年齡、學歷、知識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有效供給存在偏差,直接影響了文化供給的不均衡。
四、加快供給側改革提升文化服務效能的構思對策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文化館應考慮不同角度的結構優化,通過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協調匹配,將資源要素從過剩的產能中釋放出來,形成服務新理念和服務新手段共同創新升級的“雙輪驅動”,最大化實現供給同需求之間的平衡。針對以上提出的問題,就如何拓寬和提升供給服務效能提出幾點建議: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擴大有效供給
共享式發展戰略提倡共享和共同富裕的整體價值觀,強調以“共享”引領“民生”,透射融合多重利益價值的期盼,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制度關懷和社會主義基本價值理念,逐步推進實現城市的文化愿景,增強市民文化福利,滿足市民共同的文化期待。有效整合各類公共文化產品資源的配置和利用,完善公共文化資源配置標準體系,均衡不同區域的公共文化產品資源,實現公共文化產品有序、公平分配。形成特色多樣的“文化菜單”,打造強勢品牌服務,提高其文化附加值,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實現基層文化“一站式”服務到位。建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專項賬戶,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供可靠的資金來源和堅實的物質基礎。加強基層文化場所標準化、均衡性建設,合理布局,將文化志愿服務融入社區治理,通過非營利、自愿的方式參與到公共文化供給中,其“平民化”“志愿化”的運作模式適應弱勢群體,將社會福利輻射到底層群眾,以彌補政府和市場的不足,縮小服務差距,彰顯社會公平。
(二)建立居民文化消費機制,提高供給效能
文化消費水平直接反映城市文明程度,也是衡量地區歷史文化沉淀、社會文化氛圍和國民文化素養的重要標志。衡量生活質量的關鍵指標就是文化消費占總支出比。因此,必須著力培育文化消費習慣,積極拓展文化消費市場。不斷鼓勵和引導新消費,在公共文化服務不斷適應消費結構新變化和審美新需求的同時,培育文化消費市場。重點培養市民的文化消費習慣和藝術欣賞水平 ;引導文化投資逐步朝適應群眾購買力和消費的方向落地,有條件對困難群眾和農民工文化消費提供適當補貼,拉升基層文化消費水平。
(三)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改善供給結構
在建設的過程中,新供給已經明朗化,服務新常態才剛起勢,必須處理好新需求與新供給的關系。一方面政府政策托底,守住民生底線,另一方面鼓勵社會資金資助和投入社區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和各種社會力量的資金投入和服務供給。
(四)強化宏觀管理制度,拓展新供給格局
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直接體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性和先導性,是社會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公共文化服務新供給格局的逐漸形成,多元化文化服務及服務產品流通已初具規模,條塊分割、區域封閉和城鄉分離的傳統格局初步打破,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其中文化信息、學科人才和服務專長等文化生產要素市場向社會敞開。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一個長期過程,任重而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作為一項民心工程,文化館要按照結構優、布局佳、效益好、可持續的要求,從供給側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構建優質的文化生產空間、文化生活空間和文化生態空間,走出一條有效的新型共享發展道路,真正提升人民群眾的認同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滕泰,范必.供給側改革 [M].東方出版社,2016(01).
[2] 張占斌,周躍輝.中國經濟大布局 [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11).
[3] 胡偉,吳偉.中國城市公共服務評價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 巫志南.社區公共文化服務[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 張展會,毛壽龍.公共文化服務及其模式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