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寧極為重視民族問題,關于民族自決權的觀點尤為令人矚目。他在這方面留下的大量理論著述和實踐經驗,是馬克思主義寶庫中的一筆重要遺產。列寧關于民族自決權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各個弱小的,特別是受壓迫的民族,享有充分的自治權利,直至分離出去,建立獨立的國家。第一種形式是在中央集權的單一制的多民族國家里,實行地方民族自治或民族區域自治。第二種形式是建立多民族的聯邦制國家。第三種形式是允許民族分離,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
關鍵詞:列寧;民族自決權;自治
列寧極為重視民族問題,關于民族自決權的觀點尤為令人矚目。他在這方面留下的大量理論著述和實踐經驗,是馬克思主義寶庫中的一筆重要遺產。
一、列寧關于實現民族自決權的三種形式
列寧關于民族自決權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各個弱小的,特別是受壓迫的民族,享有充分的自治權利,直至分離出去,建立獨立的國家。概括列寧的思想,實現民族自決權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的形式,它們是相互關聯和可以兼容的。
實現民族自決權的第一種形式是在中央集權的單一制的多民族國家里,實行地方民族自治或民族區域自治。列寧指出:“如果不保證每一個在經濟上和生活上有較大特點并且民族成分不同等等的區域享有這樣的自治,那么現代真正的民主國家就不可能設想了。”列寧還指出:“必須實行廣泛的區域自治和完全民主的地方自治,并且根據當地居民自己對經濟條件和生活條件、居民民族成分等等的估計,確定地方自治地區和區域自治地區的區劃。”列寧認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與中央集權并不矛盾,民主集中制 “不排斥地方自治及有獨特的經濟和生活條件、民族成分等等的區域自治”;列寧還強調指出,“自治”“是包括在 ‘自決這個概念之內的”。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有助于維護少數民族的權益和根據少數民族的特點在政策等各方面給予充分支持,保證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平等自由發展,防止和避免主體民族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和壓制,又有利于確保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和治理,從而使整個國家更民主團結,更好更快地發展。
實現民族自決權的第二種形式是建立多民族的聯邦制國家。十月革命前,列寧原則上是反對聯邦制的。一是擔心聯邦制會影響黨的建設。如果把聯邦制原則用到黨的建設上,可能會削弱黨的力量,甚至使黨陷入分裂。二是擔心聯邦制會影響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利于走向社會主義。例如他在 1903 年說,聯邦制 “并不是無產階級應做的事情……無產階級應做的事情就是要把所有民族中盡可能廣泛的工人群眾更緊密地團結起來,以便在盡可能廣闊的舞臺上為建立民主共和國和社會主義而斗爭”。列寧在這里所說的民主共和國顯然是單一制的,而不是聯邦制的。1913 年,他又說:“我們無條件地擁護民主集中制。我們反對聯邦制”;“我們在原則上反對聯邦制,因為它削弱經濟聯系。它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不合適的形式”。但是在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列寧改變了原來的看法,明確把聯邦制作為蘇維埃國家的組織形式,認為它是實現民族自決權更為完善、更為全面的形式。不過他同時還認為,聯邦制國家只是向完全統一的集中制國家的過渡形式。1918 年 3 月正式宣布成立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俄羅斯聯邦)就是這樣的聯邦制國家。到蘇聯成立前,自愿參加俄羅斯聯邦的共有 8 個自治共和國、11 個自治州和 2 個勞動公社。
實現民族自決權的第三種形式是允許民族分離,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這是實現民族自決權的最高形式。十月革命剛勝利,蘇維埃俄國就無條件地承認了波蘭和芬蘭獨立。1918 年,又承認了波羅的海沿岸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獨立??墒?,1919 年這三個國家的蘇維埃政權被國內外反革命勢力所顛覆,資產階級重新掌權。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蘇維埃俄國仍然承認它們為獨立國家。列寧承認民族分離權,但并不認為所有民族都要分離,也意味著并不支持各個民族事實上的分離。他曾打過一個生動的比喻:承認婦女有離婚的自由,并不等于號召所有的妻子都來鬧離婚。他在 1917 年 4 月說:“決不允許讓民族有權自由分離的問題同某一民族在某一時候實行分離是否適當的問題混為一談。對于后一問題,無產階級政黨應當根據整個社會發展的利益和無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階級斗爭的利益,分別不同的場合完全獨立地加以解決?!?/p>
二、幾點看法
關于列寧和斯大林在建立蘇維埃聯盟國家的問題上的分歧。這一分歧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中后期曾經在國內外學術界搞得沸沸揚揚。一些人竭力夸大這一分歧,給斯大林上綱上線以此作為全面否定斯大林的炮彈。一般認為,當時斯大林是想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同時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列寧的理論,自治制度也是實現民族自決權的一種形式。而且列寧不止一次說過:聯邦制國家只是向單一制國家的一種過渡。不過這種 “過渡”需要多長時間、采取何種形式等一系列問題,列寧生前還來不及從實踐經驗中加以探索,以致后人用各自的理解去解釋和實現這種 “過渡”。所以,斯大林“自治化”方案的錯誤一是他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思想; 二是他不能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即從實際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出發,看待當時俄國的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列寧批評他的方案 “不合時宜”和 “操之過急” 是很準確的。在這一問題上,列寧比他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更符合歷史上和當時俄國錯綜復雜的民族關系情況。盡管如此,斯大林的方案在原則上沒有違背列寧的民族自決權思想。
堅持唯物史觀,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要求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根據具體、確鑿的歷史事實,從具體的歷史和現實的條件出發,實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列寧民族自決權的思想和實踐是這方面的典范。而歷史虛無主義則是罔顧乃至歪曲和偽造歷史事實,斷章取義,以偏概全,按照自己的政治訴求,宣揚錯誤或似是而非的觀點,欺騙和蠱惑大眾。用列寧的 “自由退盟權”來做戈爾巴喬夫搞垮蘇聯的替罪羊是徒勞的,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習近平同志號召各級干部要認真學習、學好、用好歷史唯物主義,這個號召極其重要。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虛無主義的 “克星”,有些干部由于沒有學習、學好、用好歷史唯物主義,往往辨不清是非,無意中上了歷史虛無主義的當,被它所蒙蔽,甚至成為它的義務宣傳員;只有掌握了歷史唯物主義,才會有鑒別能力,有免疫力。
三、列寧民族自決權理論的內涵
(一)民族壓迫是民族自決權行使的先決條件
民族自決權應用的先決條件有二:一是國際上存在帝國主義對被壓迫民族的殖民統治;二是多民族國家內部存在民族壓迫。列寧提出民族自決權,不但是為了反對國內俄羅斯民族對非俄羅斯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民族壓迫,而且是基于當時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的殖民統治。就沙俄國內民族壓迫來講,沙俄對國內占多數的非俄羅斯民族實行了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和文化摧殘的殖民政策,奉行大俄羅斯沙文主義,把非俄羅斯民族統統看作“異族人”,使他們從屬于大俄羅斯民族。列寧認為,為了推翻沙皇的專制統治,就必須團結最廣大的被壓迫民族的無產階級,只有承認受沙皇專制制度壓迫的民族有脫離俄國并建立各自民族國家的權利,俄國的無產階級才有力量去發動和團結各被壓迫民族進行反對沙皇反動統治的革命斗爭。
就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而言,列寧認為,依據軍事與經濟實力為標準,全球可以劃分為兩類國家:一為少數占有巨額財富和軍事超強的國家,一為經濟貧窮、軍事落后的被壓迫民族國家。世界上受壓迫民族的人口大約有12億、約占總人口的70%,而以帝國主義為代表的壓迫民族雖只有30%,他們卻憑借經濟與軍事上的超強實力,對殖民地的被壓迫民族進行了無情的殖民統治與壓迫。隨著20世紀40年代去殖民化運動的蓬勃發展,列寧的民族自決權理論被廣泛運用到被壓迫民族爭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的斗爭過程中,使得去殖民化成果極為顯著,先后成立了180多個獨立自主的民族國家。
(二)民族聯合和團結是民族自決權的主要目的
列寧沒有將民族自決權的內涵僅僅局限在“被壓迫民族脫離異族集合體,成為獨立的民族國家”這一理論層面,列寧接著又從俄國無產階級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出發,提出民族自決權決不是毫無限制地鼓勵各民族分離與獨立。恰恰相反,實施民族自決權的終極目標,乃是實現各民族亦或國家基于自愿、平等和民主架構上的最廣泛的聯合。1914年,列寧又強調:“無產階級承認各民族平等,承認各民族都有成立民族國家的平等權利,同時又把各民族無產者之間的聯合看得高于一切,提得高于一切?!绷袑幏磳o條件的民族自決權,如果任由民族自決權毫無限制的濫用,其結果將只能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逐漸離散、分崩,而這一局面顯然不是列寧提出民族自決權的終極目標。相反,列寧堅持認為無產階級應該建立更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因為只有更大更強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對抗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敵視與圍堵。當然,列寧堅持和擁護的大國制,絕不是那種通過武力強制手段兼并而來的,而是建立在各民族充分信任的基礎上,是各民族共和國自愿、平等、民主的聯合。
十月革命勝利后,沙皇俄國統治下的被壓迫民族紛紛建立起了獨立自主的民族國家。面對著國內四分五裂的局面以及英國、法國、日本等帝國主義對蘇維埃國家的武裝侵犯,根據民族自決權中“分離是手段、聯合是目的”的思想,列寧因勢利導地提出了各民族應該在自愿、平等和民主的基礎上成立統一的聯邦制國家。列寧關于成立統一的聯邦制國家的號召得到了各民族無產階級的積極擁護,1922年12月蘇聯宣告成立。統一聯合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成立,以及后來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充分印證了列寧民族自決權“民族團結和民族聯合”的可能性與優越性。
綜上所述,20世紀初列寧基于反對民族壓迫與殖民統治的歷史時空條件而提出的民族自決權理論,不僅包括少數民族有“分離”的權利,而且隱含了“民族聯合、民族團結”以及社會主義制度下實行“民族自治”的思想。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法寶。從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實際情況出發,深入挖掘并重新闡釋列寧民族自決權理論,在摒棄民族自決“分離”的前提下,堅決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對該理論的繼承與創新,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的有益探索,也必將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平等、民族團結與各民族共同繁榮,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向剛.列寧民族自決權理論研究綜述[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7(04).
[2] 谷亞平.自決權:沖突的解決者還是制造者 [J].中國社會公共安全研究報告,2017(01).
[3] 葉思彤.冷戰結束后民族自決權行使主體的反思[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3).
[4] 童超園.列寧民族理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D].西北民族大學,2017.
[5] 喬國存.馬克思主義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的中國化歷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2).
[6] 匡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創制及其評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2).
作者簡介:張二毛(1992—),女,山西忻州人,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民族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