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國主義是一種歷史地形成的對祖國的深厚情感,是國家凝聚力的核心,但這也是一種復雜的情感,因此我們必須要對愛國主義做出理性辨析,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有相通之處,但需要區分愛國主義與狹隘的民族主義之間的差異,防止落入狹隘的民族主義的誤區。在世界各國聯系愈發密切的背景下,愛國主義還需要和世界主義相結合,共同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關鍵詞: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狹隘民族主義;世界主義
愛國作為一種情感,是隨著國家的產生發展出來的一種政治情感。這種情感的背后,是國民對于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作為同一片土地,同一種文化熏陶下的人民擁有的這種情感,是潛藏在人們血液中的共同的觀念。愛國主義是伴隨著愛國情感所產生的,愛國主義的要義是熱愛自己的祖國,但愛國主義需要的是理性愛國,當今部分極端人士將狹隘的民族主義也當作愛國主義,因此我們要區分好愛國主義與狹隘的民族主義之間的不同,理性愛國。
一、愛國主義與世界主義的內涵
愛國主義在《辭海》中的解釋為:愛國主義是對自己祖國的忠誠和熱愛。對國家的忠誠和熱愛不是人一出生就具有的情感,而是植根于祖國的土地形成的對祖國的認同和歸屬,這份情感是在國家的產生到發展的過程中累積起來的,也是同一片土地的人民經歷了千百年來穩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濃厚的情感。除此之外,愛國主義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情感,它包含著對祖國的熱愛、忠誠、認同等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階段對此也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核心始終是對祖國的熱愛。在歷史的長河中,愛國主義還同階級矛盾、文化發展、國民與政府間的矛盾關系互相交織。因此,要準確把握愛國主義的內涵,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衡量愛國主義的標準是什么,愛國主義所需要的具體實踐應當是什么。作為國家中的成員,我們每一個人都與國家的公共利益息息相關,這是國家提供給人民生活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國家保障人民的生存和發展,人民的努力和奮斗是國家不斷得到進步和發展的基本需要,所以從物質基礎的角度來說,愛國主義需要的是維護國家的公共利益。首先,國家的公共利益表現在國家的存在與發展所必須的基本保障,例如國家主權、領土、綜合國力等。這是保證人民在此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每一個國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完整,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維護國家尊嚴,是維護國家公共利益的最高體現和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國家的公共利益還體現在維護國家的公共事業。國家公共事業是為國家長遠發展和國民生活提供保障的物質保障,如公共交通、水電工程、軍事、文化、衛生事業等基礎設施和事業,這是保證國家和人民良好發展的可靠保障,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為人民提供更加廣闊的視野和個人發展的空間。第三,國家的公共利益還體現在建立和維護公正的社會制度。社會制度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規定公民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保障。在社會方面,體現在維護經濟穩定發展,公平合理的解決發展中出現的矛盾,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和諧穩定的環境是提高發展效率和質量的內在要求。第四,公共利益還需要公共秩序的穩定維護。主要是通過法律法規的建設以及道德建設來建設公共權力,以此來對擾亂社會秩序,威脅社會治安以及社會中的矛盾沖突等進行解決,從而維護維持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公共秩序,保障社會的長治久安。
因此,愛國主義精神的表現從根本上應當是自覺維護國家的公共利益,這是維護我們國家存在與發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反過來,這也是個人在國家中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基本條件,二者相輔相成。因此,自覺維護國家公共利益是區分是否屬于愛國主義的重要標準。
從愛國主義的形成歷程來看,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一種深厚的情感,古往今來,無論是地域還是文化的差異,愛國主義精神一直都具有普遍的、共同的原則和實質精神,同時還具有時代性,因為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與時俱進的、具體的歷史表現。正如毛澤東所說“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看在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之下來決定。”國家是按照疆域來劃分國民的共同體,但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的疆域是會發生變化的。我國從古代以來,疆域發生了多次變化,如周王朝時期,疆土范圍包括如今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華北地區的大部分,進入到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宋朝時期,疆土范圍主要在秦嶺以南地區。在朝代更替和戰亂紛爭中,無數仁人志士都曾為了國家尊嚴而前赴后繼、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而浴血奮戰,寧死不屈。這些仁人志士雖然在每個朝代所維護的國家疆域范圍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是為了國家的領土主權完整,為了國家的榮譽和尊嚴,為了民族的共同利益而戰,因此他們同為愛國主義者。在近代以來,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愛國主義中的內涵逐漸豐富,例如孫中山倡導的“天下大同”使愛國主義的內涵變得更為深遠。愛國主義的內涵從熱愛自己的民族和國家,逐漸注入了尊重和維護其他國家的領土主權和完整,平等友好對待其他國家等新的內涵,顯示了更加開放和包容的胸懷。從長遠來看,維護世界各國的使和平,自己的國家和其他國家和諧相處,可以為自己國家的發展創造穩定、和平的世界環境,實現雙贏的局面。
正是由于這種平等對待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內涵,也使得愛國主義經常和世界主義聯系在一起。世界主義是歐洲啟蒙運動的產物,最具代表性的倡導者是康德。康德的政治理想是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會”,因此他提出了“世界公民權利”,企圖消除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隔閡。康德認為“這種權利是屬于人人都有的,即由于共同占有地球表面的權利而可以參加社會,地球表面作為一個球面是不可能無限地驅散他們的,而是終于必須使他們彼此互相容忍;而且本來就沒有任何人比別人有更多的權利可以在地球上的一塊地方生存”康德強烈譴責他那個時代的殖民者,為了殖民擴張和擴大貿易范圍,大肆侵略其他國家,壓迫土著居民,壓榨他們的利益,剝削他們的勞動力。康德認為他的“世界公民權利”并不是憑空想象出的,而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因此他力圖將這個概念成為國際法和國際秩序基本價值準則。愛國主義和現代意義上的世界主義本質是一致的。首先,它們在理念上是一致的,因為世界主義不能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落實到具體來說,必然是需要先建立一種理性的愛國主義,這是建立世界主義的基礎。其次,還表現在二者內涵上的一致,它們都強調世界上各個民族、各個國家之間具有平等的權利,主張世界各國和睦相處、互相尊重、追求和平,堅決反對侵犯其他國家的領土主權和民族獨立,反對侵犯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努力為建設和平友好的國際秩序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最后,在具體要求的方面,它們的一致性在于,愛國主義和世界主義都要求每個國家尊重其他國家的領土主權和完整,建立平等互助、合作交流,共同發展的友好關系,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二、民族主義與狹隘的民族主義內涵
民族主義從最主要的方面來說,就是熱愛自己的民族,從形成歷程來看,民族主義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對于該民族的文化、利益、傳統的認同,也是一種凝聚力,是一種強烈的情感。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二者并不等同。在我國,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具有相同之處,首先,它們都熱愛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現實。一切歪曲歷史,扭曲中華文化和現實的反動行為都是對我們國家和民族的侵犯。其次,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相同之處還在于都維護祖國的和平統一,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行為。對于當代的中國人來說,維護祖國統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就是愛國主義的表現。民族主義要求的是同一血緣、同一地域的人們一脈相傳的情感,作為中華兒女,它同樣包含著維護我們同一個祖國的愿望。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我國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內容是相同的。最后,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相同之處還在于都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反過來,維護祖國的利益也就是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它們追求的方向是一致性的。
在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交融發展中,當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指向相一致時,民族主義是朝著積極方面發展的,它對國家發展和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起到的是積極作用,然而當民族主義偏離了理性的軌道,走向極端化,那將演變成狹隘的民族主義。這是一種錯誤而且極其危險的傾向,不僅不利于國家的團結和發展,更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統一。狹隘的民族主義的一種表現是固步自封,只推崇本民族文化,拒斥外國的優秀文明,拒絕引進和學習其他國家的優秀成果,自身具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最為明顯的例子是清朝時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清朝在當時已經是遠遠落后于世界的發展水平,但由于信息的封鎖和閉塞,以及清政府驕傲自滿的情緒,使得清政府始終活在“天朝上國”的想象中,最終導致在戰爭中不戰而敗,使得西方列強輕而易舉的就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狹隘的民族主義的另一種表現是將自己的民族和國家視為高人一等的,優于其他國家和民族,從而排斥、蔑視其他國家和民族,來顯示自身的優越感。這種情感在當今世界各國聯系越來越緊密的時代,是非常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統一潮流的,由于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世界各國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可以促進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聯系與合作,這種合作對于國家的各方面發展都是有利的。因此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是十分不可取的,如果狹隘的民族主義一旦和國家權力結合起來,就會形成沙文主義。沙文主義鼓吹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鄙視和排斥其他民族,鼓吹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煽動民族仇恨,主張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或者竭力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和政治理想強加給其他民族國家,甚至不惜用武力來擴充自己的勢力范圍乃至侵略和征服其他民族國家。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都是一種不理性的愛國主義,他們看似是在維護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權益,實質上是將自己的國家和其他國家推入了一種危險的關系中。他們對其他國家的歧視和侵犯,不僅傷害了其他國家的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還破壞了世界和平統一的環境,阻礙的全球化的潮流。并且從歷史上看,許多打著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愛國人士”,看似是在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實質上只是披著這一層外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來獲取個人的權利統治。因此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不僅是本民族的敵人,更是世界的敵人。
狹隘的民族主義一旦形成,對國家和人民的都有十分深刻的危害。首先,狹隘的民族主義擅長通過輿論引導來抹殺人的思考能力,使人喪失理性的判斷,將國際問題轉變為國內問題,例如抵制日貨,打砸日本車等等行為,這本應是國家來處理的外交問題,卻被轉移到國內,變成了對自己同胞的傷害,混淆了國際問題與國內問題,使得矛盾更加激化。第二,狹隘的民族主義容易被別有用心的所人利用,其領導下的行動往往無法預測發展態勢,一旦形成一定的規模,將對社會造成深重的危害,對人民造成巨大的創傷。第三,狹隘的民族主義缺乏大局意識和戰略思考,如果任由其發展,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將對我國的發展造成不利后果。
三、理性愛國,反對狹隘民族主義
(一)堅持理性的愛國主義
一個愛國主義者,首先應當是一名理性的愛國主義者,有明辨是非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應當具有的是一種清醒的、普遍的、反思的愛國主義,而不僅僅是訴諸一種樸素的情感,沉浸在個人感動之中。將這種情感和理性結合起來的愛國主義,他們是用客觀的態度對待本民族的文明和文化,站在客觀的、歷史的角度找到其中合理的內容進行保持和發揚,對于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內容進行改造或者摒棄。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目空一切的夸大本民族的所有,無視其中的腐朽成分,也不是妄自菲薄,針對其中的不合理成分大肆抨擊。
理性的愛國主義重點在于理性,核心在于愛國,這種愛國主義植根于深厚的情感,生長于理性的思考與反思的過程中,不僅要回顧歷史,著眼當下,還需要放眼未來。一名理性的愛國主義者,既不會固步自封,將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推到高不可及的“神壇”上,脫離人民群眾;也不會一味追求“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狂熱追求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成果,蔑視和貶低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除此之外,這種愛國主義還包括不受其他狹隘的民族主義的煽動而失去對社會政治問題的判斷力和思考力,主動抵制錯誤思想和傾向。并且正確認識到社會變革期的矛盾是必然出現的。但面對這些矛盾,應當做的是對不適宜時代發展的文化進行摒棄,努力發展先進的文化,尋找解決當下的矛盾的辦法,矛盾的出現不代表錯誤的出現,更應當把它看作是一個發展的機會,矛盾的解決是新的發展的開始。陳獨秀、李大釗和魯迅等人在對國人“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的態度批判中,大聲疾呼拋棄舊文化,吸取外來新思想,孫中山先生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在境外組織反清革命力量,尋找救國的路徑和方法,這都是一種深厚而寬廣的理性愛國主義。
歸根結底,愛國主義離不開情感的依托,正如大部分人在國慶閱兵結束后都深深陶醉于對國家的熱愛與贊賞中,這是植根于我們血脈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但熱烈過后,不應當留下的只有莫名的空虛感,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每個人的熱愛和努力,因此我們應當時刻謹記國家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只有讓自己投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中去,才是新時代理性愛國主義落實到具體實踐中的表現
(二)抵制狹隘的民族主義
要抵制狹隘的民族主義,首先需要學會區分和辨別狹隘的民族主義所具有的特征。第一,狹隘的民族主義立足于本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只會把目光放眼于自己的民族,無視其他民族,一方面很難接受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呈現出很強的排外性。第二,狹隘的民族主義常常打著愛國主義的旗號行事,但是有著強烈的趕超意識,憂患意識等等,看似是對民族命運和利益的關心,表現出行動上的道德正當性,實際上仍然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支配著他們的行動,因此這種行為還具有蒙蔽性。第三,狹隘民族主義為了發泄心中的情緒,常常會挑選具有代表性的物品作為進行宣泄,例如玷污國旗、國徽,抵制某國貨物等等,這都表明了狹隘民族主義的表象性和宣泄性。第四,狹隘民族主義針對外部壓力做出的宣泄行為,一般與事件的強弱、時間、類型有關,與外部的壓力有關,一般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事件影響的減弱而隨之消失,表現出一種應激性。
認清狹隘民族主義的特征,我們應該認識到在當今時代的發展進程中,要融入到世界的發展潮流,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國家利益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但這都是全球化每個國家必然會經歷的過程和坎坷,因此我們不能被一時的壓力和情緒支配,陷入到狹隘民族主義的窠臼中,要理性看待,放眼未來。
(三)將愛國主義與世界主義統一起來
一個世界主義的人必然是一位愛國主義者,因為世界主義所倡導的和平共處,互相尊重合作交流、共同發展的原則有利于為祖國和世界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有利于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創造良好的發展氛圍,有利于贏得其他國家的尊重,也有利于人類優秀文明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和延續,從而為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奠定良好的發展道路。同樣,一位愛國主義者必然是一位世界主義者,因為他對自己國家的熱愛,對于自己國家領土和主權的維護,對于自己國家民族尊嚴維護,最終也會轉化為對其他國家領土主權,國家尊嚴的尊重。他們關心的不僅僅是自己國家的正義,也關注并維護世界的正義。世界主義者不是僅僅將自己安放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中的,而是放眼世界,將自己作為人類的一份子,自覺承擔這份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實也包含著愛國主義與世界主義的統一,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含著“和而不同”和“天下一家”的價值觀,一方面需要建立一個和平穩定的世界大環境,為人類的發展創造和諧的空間;另一方面是各國具有多樣化的模式,它們在同一個價值導向下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和內容。人類命運共同體“認同與制度共存視域下的精神共同體與合作共同體的統一性、集利益共享、責任共擔和命運共存的全面性、共同發展、互信協作、開放包容、文化共鑒、和衷共濟的系統性、涵蓋經濟、政治、文化、安全、生態、社會等六位一體的綜合性。”因此,加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實現愛國主義與世界主義統一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 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90.
[3] 徐梁伯.愛國主義新論[J].長白學刊,1998(04).
[4] 邵發軍.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J].社會主義研究,2017(04).
[5] 李娟.對狹隘民族主義的再認識[J].教書育人,2008(06).
[6] 顧速.狹隘民族主義,還是理性愛國主義 ——改革開放時代中國人的選擇[J].開放時代,1997(02).
作者簡介:呂紹榮(1996—),女,山東青島人,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