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艷
摘要:巴列維政權時期的伊朗與美國的外交關系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點,巴列維國王主導的“白色革命”在美國的支持和援助下順利開展,然而巴列維王朝的滅亡和“白色革命”的終結也與美國有著直接的關系。
關鍵詞:巴列維政權;美國;白色革命
2020年1月3日美軍在針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特種部隊“圣城旅”的定點清除行動中成功擊殺領導人卡西姆·蘇萊曼尼,導致美伊矛盾再次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然而美伊關系并非自始關系緊張,在巴列維王朝時期美伊經歷從未有過的親密期。
一、美國對于巴列維王朝的支持
冷戰背景下,美國出于遏制共產主義,應對國際上的各種挑戰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將伊朗擺在了重要的戰略地位。“在美國與蘇聯冷戰的大棋局中,伊朗成為美國的重要盟友,對于遏制蘇聯南下波斯灣和維護美國在海灣的戰略、能源和經濟利益,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將自身的利益與巴列維政權緊緊聯系在一起,為了實現王權的根本穩定,美國對于巴列維王朝及其開展的“白色革命”給予了莫大的支持。美國總統肯尼迪曾表示“自1953年‘八·一九政變之后,美國成為巴列維王朝的堅強后盾,是影響伊朗經濟發展、社會變革和政治進程的最為關鍵的外部因素。數額巨大的美援,加之美國在政治、外交、軍事上的支持,使巴列維國王很快鞏固了自己的權力,進而推進以‘白色革命為核心的社會變革”,以至于“巴列維政權一直被視為美國的堅定盟友,被世界各國普遍認為受到美國保護,連許多伊朗人也認為,要想推翻美國支持的巴列維政權是非常艱難、或者難以想象之事。”
在美國親伊的政策引領下,源源不斷的軍事方面的援助流入伊朗。“美國為更好地支持這一新任波斯灣安全保護者,幾乎達到了只要國王開口、伊朗政府開出購買武器裝備的單子,美國五角大樓和國務院的主管部門就會開綠燈。并且在伊朗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爭端中,美國也一般會偏袒伊朗。” “根據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1976年的一份報告,美國向伊朗出售的武器比向其他任何國家出售的都要多。1973年對伊朗的軍售價值為5.24億美元,1974年為39.1億美元,1975年為26億美元,1976年為13億美元——累計總額為83億美元……伊朗國王還向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制造商下了大量訂單,其中最大的訂單是英國酋長坦克,但其總價值還不及伊朗從美國購買的總和。”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資金技術流入伊朗。尼克松曾強調“去年5月我在訪問德黑蘭時,同伊朗國王陛下共同聲明:波斯灣相鄰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福利對于該地區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伊朗和其他中東國家也在陸續加入地區內的財政援助和技術援助的洪流。”這樣的政策制定無疑為“白色革命”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二、“白色革命”失敗中的美國因素
美國對巴列維國王進行援助以鞏固王權的同時,也為王權的傾覆埋下了伏筆。“美伊兩國之間高額的武器交易雖然加強了伊朗的國防能力,但是卻削弱了巴列維國王在國內的統治基礎,為其政權的合法性帶來很大的挑戰,因而加速了巴列維王朝的覆滅過程。”
作為巴列維王權的重要援助者和支持者,美國的態度和對伊政策對“白色革命”的進程和影響至關重要。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美國對于伊朗的態度也逐漸發生了轉變。“美伊兩國一個對對方的重視程度下降;另一個對對方的離心力增強,雙方關系降溫在所難免。這也是美國聽任伊朗巴列維政權在1979年倒臺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專制獨裁的巴列維政權而言,重視人權、大搞人權外交的吉米·卡特當選美國總統后,無疑使伊朗面臨巨大的壓力。卡特政府內部,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務院之間對伊朗政策存在的嚴重分歧,使卡特總統遲疑不決,左右搖擺……華盛頓發出的混亂消息使反動派深受鼓舞。”而“國王對他一度在西方享有的現代化改革者的形象受損深感不安。更重要的是,他一向視曾經幫助他保住王位的美國為靠山,因此對來自美國的壓力十分敏感。”由于巴列維與卡特總統之間的嫌隙以及對美國全力支持國王的懷疑,深陷疑慮的國王在國內局勢危急之際出逃國外。
在伊朗國內,巴列維國王所奉行的親美的外交政策愈益引起人民的反感。美國策劃推翻摩薩臺統治給伊朗民眾留下了干涉他國內政的帝國主義形象,扶植的巴列維政權給伊朗民眾帶來痛苦。“大量美國武器的涌入、為數眾多的美國顧問的進駐以及美國對伊朗內部事務的頻繁干涉也激起來具有強烈民族自尊心的伊朗民眾的極大反感,他們由是對美國充滿了恨意,對‘引狼入室的巴列維的憎惡也更加強烈。”“由于受到美國支持的‘白色革命對伊朗傳統社會的結構性沖擊,以及巴列維的高壓統治,使大部分社會階層都站到了王室的對立面。”以至于“就伊朗人來看,國王已經是你們的一個代理人。”伊朗人民除了反感美國給予專制王權大量的援助和支持外,國內為數眾多的美國人也是引起伊朗人仇視美國的重要原因。美伊簽署的《駐軍地位協定》《Status of Forces Agreement)使得美國人在伊朗有了種種特權。“《駐軍地位協定》在伊朗國內激起了先前蟄伏的城市和農村宗教群眾對巴列維政權的強烈反對。”在這樣的形勢之下,“美國政策的重點是‘伊朗而不是‘巴列維。”當伊朗國內形勢已發展到無法挽回的地步時卡特只能放棄巴列維。
美國為巴列維王朝“白色革命”的開展提供了大量的支持援助,而也正是美國對于巴列維政權態度的搖擺,以及美國的支持援助加強了伊朗的專制統治,招致伊朗人民的激烈反對,巴列維王朝的覆滅致使“白色革命”終結。
參考文獻:
[1] 畢健康.從巴列維王朝的突然傾覆看伊朗社會變革與社會穩定問題[J].史學集刊,2014(04).
[2] 范鴻達.卡特政府與伊朗巴列維國王的倒臺[J].西亞非洲,2008(12).
[3] 張士智,趙慧杰.美國中東關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
[4] Pryor L M . Arms and the Shah[J].Foreign Policy,1978(31).
[5] [美] 尼克松.尼克松1973年對外政策報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6] 范鴻達.巴列維國王時期美國對伊朗的軍售[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
[7] 范鴻達.巴列維國王時期的美伊關系[J].西亞非洲,2006(03).
[8] 畢健康.從巴列維王朝的突然傾覆看伊朗社會變革與社會穩定問題[J].史學集刊,2014(04).
[9] 李春放.論伊朗巴列維王朝的覆滅[J].世界歷史,2002(01).
[10] 范鴻達.巴列維國王時期的美國伊朗關系研究(1941-1979)[D].首都師范大學,2004.
[11] 范鴻達.巴列維國王時期的美伊關系[J].西亞非洲,2006(03).
[12] [伊朗] 費雷敦·胡偉達.伊朗國王倒臺始末記[M].周仲賢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
[13] Offiler, Ben. U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Iran[J]. 2015, 10.1057/9781137482211.
[14] 范鴻達.卡特政府與伊朗巴列維國王的倒臺[J].西亞非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