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初,一場波及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危害程度性高的新冠病毒席卷整個中國,響應國家號召,全國上下開啟了足不出戶、居家隔離的生活。參與體育健身、增強抵抗力成為了民眾居家隔離生活的熱點話題。本文基于通過問卷星網上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疫情背景下全國范圍內民眾參與健身運動的情況進行調查,對問卷中的數據進一步分析,找出現階段民眾參與健身運動的問題與難點,提供相對應的發展路徑建議。
關鍵詞:新冠疫情;居家隔離;體育健身;發展路徑
一、民眾參與健身的問題和痛點
(一)體育健身消費少,參與健身態度仍需改變
首先是因為受疫情的影響,全國經濟低迷,很多企業暫停運營工作造成營利驟減,民眾不能按時復工,每月僅僅拿到部分基本工資維持生計,甚至還有很多民眾面臨失業沒有收入,民眾面對各種繁雜的生活開支和收入不穩定的矛盾,加上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待完善,民眾更傾向于保持一種謹慎消費態度。盡管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全國上下也積極響應,但是民眾對參與體育健身的態度仍需要改變。關于“健身運動不需要動腦”的態度調查中,其中保持比較贊同和非常贊同態度的民眾有16.3%的比重,關于“健康長壽是命中注定的”的態度調查中,其中保持比較贊同和非常贊同的民眾有26.3%的比重。
(二)民眾身邊的體育設施仍未能滿足其運動需求
從國家全民健身計劃發布實施以來,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取得了明顯的成就,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著人民對于多樣化的體育設施的需求和現實情況不能滿足的矛盾。首先是城市和農村雖然都配備了室外健身器材,但都是最基礎的一些設施,存在基層人口數量大與設施少的矛盾,而且有很多設施出現損壞問題沒有專業人員進行維修,而且也受暴雨、霧霾等惡劣天氣的限制;其次,一些學校的室內外羽毛球館、網球館、游泳館等健身場館沒有完全做到對外開放,社會的商業運營的健身館存在收費高和安全事故頻發的問題,以至于民眾更樂于選擇公共路道跑步或者暴走的運動方式。
(三)缺乏民眾身邊的體育組織(社團組織)
新時代背景下,人們的體育需求也得到了充分的釋放,現有的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緩慢的現狀已經無法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體育需求。國內很多城市尚未配備體育組織,對于那些有配備體育組織的城市仍然也存在發展問題:社會體育組織在管理、技術和服務等軟件上發展還不均衡,社會體育組織在器材、設施等硬件上也不盡完備,以致當前的社會體育組織很難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其次是社會體育組織中缺乏高水平的體育專業人才,從業人員專業技能參差不齊;最后是社會體育組織之間還未形成激烈的競爭環境,從而不能很好的激發出社會體育組織提高服務質量的強烈愿望,民眾的體育需求與所提供的體育服務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
(四)缺乏體育指導員專業的指導
目前來看,首先社區體育組織的管理工作大部分由體育行政部門工作人員、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和社區干部等兼職,崗位職責不明確,實際參與時間有限,很難勝任社區體育指導工作。其次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內容深度不夠,缺乏學科系統性和知識全面性,而且指導員培訓時間短,報考學歷要求僅為初中及以上學歷,而對原所學專業沒有具體要求,考試合格后沒有再培訓環節,證書可以終生有效。由此而導致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整體素質不高,不能滿足民眾對于健身的指導需求。最后是沒有建立完善的指導員考核和激勵制度,針對幫助人們參與體育健身,引導家庭體育走向社區、公園廣場等方面能力的考核機制尚未建立。
二、民眾參與健身的發展路徑
(一)增加民眾收入,加大教育宣傳力度
首先國家需要繼續出臺一系列穩市場、穩預期政策,降低企業生產運營和融資成本,促進市場活力,產業復工復產,民眾的收入才能得到保障,當收入穩定可支配收入增加,民眾的體育消費才會成為可能。其次是關于民眾參與健身的態度問題,加大宣傳的力度,隨著現在網絡的普及和社交新媒體的發展,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分享各種科學健身的方法、運動裝備的作用、運動事故的緊急處理操作和如何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運動計劃等,民眾工作之余放松休息的碎片時間就可以學習自己需要的健身知識和指導。
(二)投資建設場館與改造并行,加大對外開放程度
第一是繼續發揮政府對于民眾健身設施的扶持投資力度,事先做好民意調查,加大基層運動設施的建設,滿足民眾多樣化的健身需要,同時發揮社會企業在市場中的作用,利用市場價格規律,由社會企業牽頭建設群眾身邊的健身設施和智能場館,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可以采用商業化方式但要凸顯公益性質;第二是學校的室內室外場館除了學生日常訓練外,需要加大對社會開放程度,制定開發時間通過學校官網和校外公示形式,商業運營的體育場館和健身房需要適當的降低場地收費標準,可以讓更多有運動需求的民眾可以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
(三)完善基礎配置,均衡配置社會體育組織
第一各地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還要與本地實際情況相結合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資渠道,完善管理、技術和服務等軟件方面配置,配齊運動器材和硬件設施;第二是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提高從業人員準入標準,多引進優秀的體育學院專業畢業生人才定期讓員工參加行業內部的專業培訓,讓他們接受新知識、新技能、開闊視野,這樣才能進一步為提高體育公共服務的質量作保證;最后是體育組織真正做到深入到群眾中去,去了解群眾需要的體育活動和服務,做到精準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效率,節約成本。
(四)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指導員專業能力和素養
第一是學習西方國家政府和社會體育組織共同參與模式,政府通過購買體育指導員,將自身的身份轉換為體育服務的引導者,同時簡政放權,將發展空間留給社會體育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活力和服務的專業性。第二是優化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學習課程,不僅需要掌握運動生理學、體育營養學等基礎理論知識,而且也要掌握健身器材的維修和健身指導實踐能力,除此之外,應具備較強的責任感,快速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保持跟隨時代的步伐。第三是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遴選、淘汰制度,同時也增加物質和精神激勵機制,根據指導員為民眾健身事業所付出的成果定獎勵。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對國家政府乃至世界人民的考驗,同時也給廣大民眾敲響警鐘,要求民眾不但要樹立良好的健身習慣,制定規律的健身計劃,強身健體,增強抵抗力。早日完成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各級政府的扶持、社會的積極響應、每一個中國國民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羅玲,孫群群,易文麗.健康中國背景下“體醫結合”的思考[J].體育科技,2020(01).
[2] 游茂林.科學健身 助力抗“疫”[J].中國體育報,2020(03).
[3] 王燦.讓居家健身可持續發展[J].中國體育報,2020(04).
[4] 戴秀英.為全民健身提供更好支撐[N].健康報.2020(06).
[5] 童習成.我國發展全民健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分析[J].國際公關,2020(01).
[6] 李陽,詹建國,畢研潔,等.我國智慧社區體育現實困境和治理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19(06).
[7] 鄔紅麗,李楊,孫淑慧.新中國70年體育發展指導思想特征覽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0(03).
[8] 胡云霞.創新社會治理視域下社會體育服務組織的培育與發展[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9(06).
作者簡介:周欣嶸(1995—),女,河南新鄉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