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地區特色高質量發展是安民興邦的大事。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這一重大國家戰略的誕生,既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戰略,才能讓黃河真正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黃河流域地區特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推進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行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黃河流域的沿黃九省區集中的人口較多,尤其是河南、山東、陜西等都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黃河上游的省份及中游的陜西屬欠發達地區,其中的貧困人口較多,面臨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返貧率高的問題,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難啃的“硬骨頭”。 我國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黃河上游涵蓋的區域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短板地區,時間緊、任務重,急需國家政策的扶持。建設黃河生態經濟帶,有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長效脫貧機制,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黃河流域探尋出一批鄉村振興成功的模式和案例。
黃河流域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呈階梯狀分布,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層次和基本單元,關系著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黃河流域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發展帶,更要融入時代潮流,從發展動能、經濟結構上加快轉變,成為引領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引領者、示范者,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又一增長極,落實黨中央提出的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和要求,成為新時代“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就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新時代治理黃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保障生態安全、防洪安全、糧食安全、供水安全,切實做好民生答卷,讓黃河流域人民更好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黃河流域地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首先,黃河流域地區整體上各自為政,缺乏流域經濟空間開發的整體性。在黃河流域,由于不同的開發主體利益不同,流域內各個省、區基本都是從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來進行區域經濟開發的,沒有考慮到全流域的整體利益。黃河流域內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跨界治污機制的缺失,也使得黃河流域內各地區之間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是割裂的、孤立的,面對整體性的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形勢,自然束手無策。
其次,在水資源嚴重緊缺情況下,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爭水”現象十分突出,生態用水被大量擠占,資源環境已嚴重超載,如不能根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強化生態保護治理,黃河流域將面臨整體性、系統性生態退化的風險。
再次,黃河流域盡管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濟南經濟圈、中原城市群與關中城市群,但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環渤海灣三大國家級的經濟增長極相比,它們無論是經濟規模、經濟發展水平,還是科技實力、產業結構水平等方面都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難以在流域的經濟發展中起到有效的統領作用,更承擔不了帶領黃河流域參與全國甚至全球分工與競爭的重任 。
三、黃河流域地區特色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當前黃河流域存在的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的問題,表象在黃河本身,實質在流域整體。因此,為從根本上解決黃河生態問題,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重點抓好水資源節約保護,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修復,提升全流域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加強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配合,推動全流域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1)在戰略思想上,應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統領,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甘肅考察和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新發展理念,以維護黃河生態安全、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為目標,立足全流域整體和長遠利益,正確處理開發和保護的關系,統籌考慮黃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等涉水問題,還水于河,以水定發展,優先推進休養生息、讓母親河永葆生機。
(2)生態保護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生命底線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首要戰略性問題是必須以生態保護為重,將生態保護作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生命底線,其他均須服從于此。黃河領域生態系統上中下游差異顯著,上游以水源涵養為重點,中游以水土保持與污染治理為核心,下游則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
黃河生態環境的修復與保護是維持黃河健康的基礎,也是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前提與根本保證。
(3)綠色發展是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必須從系統工程和全局高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山是水的主要產流地,林與草是水的主要涵養地,湖是水的聚集調蓄地,田與城是社會水循環的兩大關鍵單元,必須以水為脈,在統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陸上水上、地表地下、水生態水資源、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上下功夫,為達到全流域保護治理最佳效果趟出路子、提供支撐。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加大對水沙治理工程的投入,增加植被覆蓋率,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4)高端制造業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保障
加強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性要素。要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臺建設,通過深化內涵,加強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相融。
(5)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是華夏兒女的母親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突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相結合,講好“黃河故事”,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凝聚精神力量。
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示黃河文明;建設一批精品博物館,講好黃河故事;打造黃河黃金文化旅游帶,引領黃河旅游;建議域內各省份構建黃河文化旅游協作區,推進文化資源整合與旅游協作,推動沿黃區域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城河互動、區域協同”的國際黃河文化旅游目的地。
作者簡介:劉韶華,中共三門峽市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