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會計的本質是一門語言。他通過一種特殊的處理,使得一個主體發生的交易事項及其經濟實質能夠反映在財務報表上,讓每一個人可以通過一定邏輯讀懂他。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業務,如何通過一種語言,像一本字典一樣串聯起這些經濟事項的共同點,使他具有可讀性,會計提供了一種記錄和計量的方法,將這些交易和事項反映在會計憑證和財務報表上,為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有用的信息可能讓信息使用者直觀地了解到想要的資料,這些信息會為各個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的依據。例如,對于單位管理者來說,他們可以通過這些信息判斷單位運行情況,以此完善部門管理。對于老百姓來說,他們需要了解政府的各項開支,以此判斷政府是否規范合理使用納稅人繳納的稅款,通過外部監督將政府的自審變為持續性的社會審查。對于政府來說,他們可以通過信息分析,進行宏觀調控,進而推動社會有序發展。
但是,如何將信息變得可讀呢 在中國,就有一百多種語言,如果每一種語言都有一本字典,要想全部讀懂這些語言,除非是語言天才,不然很難做到這。而在政府會計制度改革以前,我國的會計制度就和這些語言類似。行政單位、事業單位、醫院、學校,不同單位的會計制度好比不同的語言體系,在這種標準繁雜的情況下,要想有效使用會計信息,很難實現。那么,如何將不同政策、不同口徑的會計信息變得具有共通性呢 方法很簡單,即使每個人的家鄉話都不一樣,但是上海人和廣東人依然可以暢通無阻地聊天,——使用普通話,普通話搭建起了語言的橋梁,使得不同地區的人依然可以無障礙的交流信息。政府會計標準體系改革同樣是這個道理,將現行行政單位、事業單位和各項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歸并統一,用通用或共性的業務會計處理,從而讓財務報表更加有用。
另一方面,語言又在不斷傳承與發展。從甲骨文演化到簡體字,從文言文過渡到白話文,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漢字還是語言,都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創新的過程。而這種創新,同樣適用于會計,政府作為管理的大家長,一方面,需要了解資金的流動,有多少錢,用了多少,還剩多少;另一方面,更要摸清家底到底有多大。要想掌握準確信息,改革前會計體系是不夠的,預算會計體系更像是現金流量表,報表內容僅能表現實際支出情況,而無法反映收入和費用的配比關系,因此,需要引入權責發生制度,讓信息具備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特征,在理清現有資產凈值的同時,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當然,會計信息已經滲透到了單位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從預算會計出發,通過分析單位的收入支出,可以全面系統地了解單位規模和財務狀況,收入往往與單位規模正相關,人員支出越大說明職工越多,日常所需開支也就越高,如果單位規模相同,而日常支出差距巨大,可以猜測有一家單位的運行管理可能不夠規范。從財務會計出發,則可以分析單位資產狀況,改革后政府會計準則制度通過折舊方法,讓單位管理者了解現有資產,以此加強管理,并在此基礎上找出問題,彌補差距。每個單位的管理者都身負重任,在他們履行職責和評價業績時,都離不開會計信息的支持。
對于會計工作者來說,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是一次全新的變革。如何認識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的差別與聯系,做好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計量工作,在平穩銜接新舊會計制度的基礎上,對每一個會計要素進行準確披露,讓我們的會計報表能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信息,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簡介:楊懌帆(1995—),女,四川成都人,管理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