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技術學”的操作角度對攝影師的個案研究,對電影拍攝的幕后的“窺探”。對畫面光線、畫幅、器材、拍攝手法等專業(yè)的過程的洞悉,了解拍攝者角度操作的鏡頭語言產(chǎn)生的過程。
關鍵詞:攝影師;鏡頭語言;光;攝影器材;畫幅
由傳統(tǒng)的膠片到數(shù)碼拍攝器材,其種類是豐富多樣的,就連膠片也分為很多種從而應用于不同的場景拍攝。例如克勞迪.米蘭達喜歡不斷嘗試新的器材,將不同的器材進行融合、交替使用,提升自己對于器材使用的便捷程度。他在嘗試無人機拍攝時就將人機調度和機位配合之間的設計感隱藏于無形,達到一種流暢、自然的拍攝效果,這種感覺是軌道、搖臂或是斯坦尼康都很難實現(xiàn)的;但羅德里格.普瑞托則是專注于傳統(tǒng)的膠片拍攝,用不同的膠片去拍攝,充分發(fā)揮膠片的獨特性和不可代替性。例如他在電影《沉默》的拍攝中就運用了200T5231、250D5237、500T5219三種膠片,將膠片配合不同的鏡頭使用,從而體現(xiàn)作品的情感表現(xiàn),將視覺化的內容通過細致的表達傳遞給觀者。但是無論是米蘭達希望嘗試發(fā)現(xiàn)更加便捷的拍攝手法提高觀看感受,還是普瑞托堅持使用膠卷,發(fā)揮其不可代替性,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兩者只是在利用器材,將其當作一種工具去使用。普瑞托也表示自己的影響是服務于故事,希望通過攝影創(chuàng)作表達作品的內在價值。
攝影作品的呈現(xiàn)是要考慮到畫面的尺幅,很像繪畫的尺寸大小,但是不同的是攝影講究的是畫幅比例。不同的畫框大小會影響到繪畫內容的表現(xiàn),產(chǎn)生構圖的變化。這點在攝影尺幅中同樣適用,如何展示空間、豐富畫面內容、增加畫面緊張感、聚集觀者的目光等等方面其實在攝影師的眼中,畫幅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畫幅的選定和場景中構圖的結合對人物塑造、情節(jié)推進、故事氣氛的烘托等等方面都發(fā)揮著微妙的作用。例如電影《斷背山》選用1.85:1的畫幅相比寬銀幕就更能展現(xiàn)垂直空間,《敦刻爾克》利用IMAX膠片的寬高比在描繪空戰(zhàn)時也能發(fā)揮其獨特的魅力,此外賈樟柯在《山河故人》中利用了三種形式的畫幅配合影片中三個時間段,都是在畫幅的尺寸中進行了細致的挑選,所以能在視覺上達到有力的表現(xiàn),但是這些也是我們作為一名普通觀影者容易忽略的細節(jié)。
拉茲洛.科瓦克斯曾說:“電影攝影就是用光的藝術,沒有任何秘密可言,一個好的攝影師就應該是個運用光影的大師。”在電影中光線對于營造故事氣氛,塑造人物形象、性格都有著嚴格的要求。米蘭達主張一種“自然”風格的光,不同于“自然主義”是依賴現(xiàn)實中的光,而是營造一種逼真的“自然光源”——有時甚至利用人工光源來再造“自然之感”從而讓觀者忽略其中人為地痕跡。這樣的方法其實是有意隱藏光線的特定形式,從而使得觀眾更加順暢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影片當中。
當然在特殊的鏡頭,表達特殊的場景或者人物的時候,更加會巧妙地利用光線來塑造鏡頭語言。例如對比處理人物臉部亮度和背景亮度的差別,或者是表現(xiàn)人物不同部位的光感。普瑞托在拍電影《沉默》時,當羅德里格斯和費雷拉發(fā)生信念博弈的時候,普瑞托通過燈光設計提升了羅德里格斯的亮度,并且將費雷拉處理在光線的逆光當中從而相對較暗,這樣的處理手法,就是鏡頭語言的獨特呈現(xiàn),更是用攝影光感的語言代替演員的表演和臺詞,但絲毫不會阻礙故事信息的傳達。此外很多場景的拍攝是與真實的光感相違背的或者是需調整攝影器材(例如增大景深,加大光圈)配合使用才能完成的。這不光考驗攝影師的拍攝技術,更考驗對產(chǎn)生特殊光影現(xiàn)象的把控能力。
當電影拋開臺本、演員表演、道具等層面的因素,單獨提煉由拍攝塑造的鏡頭語言時,當中隱藏在拍攝手法背后的技術性手段對電影的表現(xiàn),對細節(jié)的解讀都是更加有意味的。這也是攝影師風格或者是獨到之處的體現(xiàn),同樣的場景、內容,在表現(xiàn)手法上就會因人而異了。
例如米蘭達在拍攝《一千條路》時,對當中女孩到陌生人家里不能入睡的鏡頭,是將鏡頭從窗外向內拍攝,用長焦鏡頭的壓縮制作使女孩和天空兩者在畫面中更好的貼合。對于別的攝影師例如普瑞托,假如是使用傳統(tǒng)的膠片攝影可能又是截然不同的方法及構圖。正是因為米蘭達在此處這樣的拍攝才能使得女孩和天空能和諧的共生,畫面的構圖也頗具他個人的風格。又或者霍伊特.范.霍特瑪在他拍攝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就將“隔著玻璃拍攝”這一手法運用的淋漓盡致。喬治和彼得在快餐店邊吃飯邊分析案情,鏡頭也由全景推至近景,用攝影機的推近帶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這些都是故事文本,或者說編劇無法提前設計的,這都需要攝影師對這些場景用攝影機來把控,用獨具自己風格的手法去呈現(xiàn)故事的發(fā)展。從而將故事的復雜性、緊張感都表現(xiàn)的更為到位。
此外還有相機拍攝的手持動感,以及對于拍攝效果刻意表現(xiàn)的顫動在文章當中都有講述,通過這樣運動的拍攝手法,其實也是在幫助鏡頭感的營造,將觀者從固定平和的位置給調動到畫面的起伏波動當中。
另一種觀影的通道:適當?shù)膹囊粋€拍攝者的角度出發(fā)(這需要具備專業(yè)的電影攝影知識,所以只能將此作為一種觀影的通道)來分析電影當中光線、拍攝技巧、鏡頭和畫面尺幅從而豐富觀影體驗。在定格的畫面當中也會更加細致的分析畫面中的色調、色感、空間、畫面質量(柔和、粗糙)。
作者簡介:張灝(1997—),男,安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