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圓形作為日常隨處可見的幾何形狀與構圖形式有著密切的關聯,本文將“圓”形構圖單列出來淺談其對畫面的整體氣氛有著怎樣的效果影響,寄希在不斷地嘗試與總結中,對畫面效果的把握能有新的理解。
關鍵詞:圓;構圖形式;氣氛
以一種直白的方式去欣賞一幅繪畫作品,首先應該欣賞畫面呈現的整體氣氛,而不是必須僅是分辨作者具體畫的什么內容。或者說打造畫面氣氛的“架構”就是畫面的構圖形式。構圖時繪畫里最直接呈現畫面效果的一部分,構圖形式往往代表了作者的心境想法,以及作者的審美情趣。
此次單獨將“圓形”構圖形式談講的原因是:在中國傳統審美當中,“圓”一直是重要的精神元素,人們骨子里對“圓”是有追求的。家人相聚是團圓,故事結局美好稱為圓滿。道家哲學中把整個宇宙看作是由陰陽(圖例1)構成的“圓”,萬事萬物皆從起點回到終點,最終形成“圓”,圓滿備足、和諧均衡、生生不息。
(圖例1)太極圖
我暫將“圓”形構圖大致分為兩個大類:一為色彩和線條組成的“圓”;二為聚焦視覺中心形成的“圓”。
單從色彩和線條組成畫面當中的“圓”來看,所形成的圓圈本身是一個幾何圖形。最早圓圈古人也是從日、月的常見形態所繪制的,那么圓本身可以說是人們對大自然力量的一種崇拜。無論中華民族,亦或者其他國家民族地區的人,人們一直按照著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太陽給了世間的萬事萬物足夠的溫度光照和生機,這是太陽這一個“圓”所帶來的神圣力量。那么到了夜晚,月亮在不夠發達的時代,給人們帶來的是黑暗當中的唯一光亮,這份光是柔美而神秘的,引人深思和贊美;但月亮并不是每個夜晚都以“圓”形出現,按我國傳統陰歷來算,只有每月初一、十五月亮才以“圓”的形態出現在天空,更加珍貴、更加皎潔。我國自古以來每到陰歷的正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會家人團圓來共賞明月,可見圓月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和向往。由此可見“圓”形這樣的抽象圖形所給人們的心理感受是有寓意的、有傳統依據的,更是進入了傳統文化心理世界的。那么“圓”形在氣氛中巧妙地造就了作者與觀者之間一些微妙的聯系,一些令人感到生命力的美感。由畫面當中的點、線、面等等幾何圖像去巧妙的形成“圓”形,給一部分觀者帶來了或圓滿或神秘的氛圍感,這種氣氛似煙波縹緲似薄紗籠月的美妙關聯著傳統文化往往更能引人入勝、為之傾倒,以它們所特有的靜止的美和無聲的話語才會向世人展現出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聚焦視覺中心形成的“圓”是廣義的,在構圖上視覺中心就是你想要突出表現的事物,除開選定的視覺中心,其余出現在畫面當中的內容配角性更加明顯。例如里昂納多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圖例2)
(圖例2)《最后的晚餐》里昂納多·達芬奇
耶穌就是視覺中心,其余的人物相較而言都是與耶穌進行晚餐的整體形象,展示出的故事氣氛非常強烈。聚焦的“圓”形視覺中心簡單說來可以是由畫面周邊的暗角形成的,以畫面中心為圓心進行畫圈,一定范圍內的內容是明確的,除此之外的內容是虛化的弱化的,或者從色彩上來說是襯托的,比如:視覺中心對比最強,離開視覺中心的色彩關系變成弱對比。那么人們勢必會被畫心所吸引。這樣的畫面從作者的角度來看,構圖“不泄氣”,包裹感充分能展現精神核心,畫面的故事性從這個虛擬的“圓”當中慢慢地展開;觀者的角度來看,畫心內容變得更加充分、更加聚攏、更好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那么聚焦視覺中心形成的“圓”的氣氛是具有敘事的、有縱深感的,多維度效果更佳強烈,仿佛在二維紙面上創作出了一個二維半的世界,拉近了與三維世界觀者之間距離。
不過所有的構圖方式都是為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服務的,并沒有哪一種構圖一定適用于所有主題,不同的構圖必然存在著不同的表達結果,展現的畫面氣氛也不同,不斷地嘗試與總結,然后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構圖方式去表達不同的作品,這是也為什么,時代社會在發展,科學技術在進步,藝術的世界也能越來越博大精深,萬花齊放。藝術創作也能在斗轉星移歷史的長河中長盛不衰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王培娟.從古人圓形崇拜看中國傳統審美文化心理[J].山東社會科學,2015(05).
[2] 鄧軍.構圖之形式美探究[J].大眾文藝,2013(16).
作者簡介:熊譯琳(1990—),女,四川成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