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城市雕塑是公共藝術環境中的一部分,對城市的公共藝術文化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雕塑藝術在公共環境具有一定標志性的作用,是公共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的創作方式,它獨特的空間語言和特定的題材向公眾展示出它獨特的魅力。在現今中國,公共藝術具有跨時代的意義,雖然其一直沒有明確定義,也從未達成共識,,我們所熟知的也只是以某種利益的角度出發,慣性的思維方式和創作方法,沒有深刻的從當下的時代精神和民族意義出發。
一、當代城市景觀雕塑面臨的問題
(一)強化大眾對雕塑藝術的理解
城市公共雕塑藝術的建設離不開大眾,要讓大眾參與到公共藝術的建設當中來,首要問題就是強化大眾對城市雕塑藝術的理解和認識,如果大眾對雕塑藝術全無了解,那城市雕塑無異于對牛彈琴,無論好的作品還是差的作品也并無區別。所以有目的的宣傳教育活動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可在人口流動的密集地區設置流動工作室或者展覽,讓大眾親自體驗雕塑小件的制作過程,通過娛樂的過程加深大眾對雕塑的理解,提高大眾的審美水平以及如何去欣賞雕塑作品,通過宣傳教育使得大眾了解到城市雕塑建設的必要性。
(二)公共環境中優秀的雕塑作品缺乏
在層出不窮的城市雕塑藝術作品中,很少有能體現城市歷史文化和城市面貌的好作品,所以好的作品其實并不多。在大量的城市雕塑作品中,我們很容易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很多作品只在乎表面功夫,流水工程,有其形而無其神,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包括雕塑制作者自身的經濟利益以及沒有很好的藝術修養等,這就使得我們在公共環境中所見的雕塑作品量多精品少,很多城市雕塑作品與大眾的審美背道而馳。
(三)雕塑家與城市公共雕塑
藝術品是人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所創造出的客觀存在,藝術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好的藝術品是藝術家通過自己對生活自然的感受用自己所擅長的方式客觀的呈現在人們面前。藝術家創作的城市公共雕塑無論表現形式是抽象還是具象,是哪種題材的城市雕塑,作品都應該是讓人產生共鳴的,震撼內心的。而現如今創作者缺乏這種感受生活的能力,大多數也僅是為了創作而創作,大多都是“套路”的、“程式化”的,很多制作者并不了解也不在乎雕塑最后的擺放位置和空間狀況以及周圍的環境景觀,更別提當地的人文特色是怎樣的,最后所呈現的東西是沒有生命的。這就像孫振華先生所說的:“他們缺乏的是人的觀念和素質。”當然更有一大批雕塑家對于城市雕塑的不屑,大多數被稱為“菜雕”,更有一部分雕塑家把城市雕塑直接理解為“社會任務”把自己的藝術創作和“社會任務”在創作上的態度很明確的區分開,創作這樣做,而城市雕塑我可以那樣做。曾經聽到一位雕塑工作者這樣說:“在古代人物創作里面,例如像李白、屈原、蘇軾這些,你完全做成一個樣子動態一樣,穿著一樣根本沒人看得出來”。不得不說這是古代名人創作所存在的一個問題,制作者不會關心李白和屈原到底有什么區別,反倒為自己總結的各種創作方法自鳴得意,這是創作者道德的缺失。這樣的作品層出不窮只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問題,最后惡性循環,好的作品少之又少。
這種問題的出現是多方面的,單純的從藝術家個體而言缺乏雕塑藝術制作的神圣感、責任感。這種感情會促使雕塑家以一個完美的角度去制作、審視城市公共雕塑,這樣好的作品必然會越來越多,也更容易引起大眾的共鳴。
(四)城市公共雕塑好壞的評價標準
自1982年任全國城市雕塑委員會主任劉開渠正式提出城市雕塑這一概念以來,至今中國現代城市雕塑發展三十多年的歷史,城市雕塑也以其迅猛的速度不斷發展。不禁我們要發問,什么樣才是好的城市雕塑 標準又是什么呢 排除其它客觀因素以外只有通過一些美學標準加以評判。藺寶鋼在《雕塑》中一篇關于《城市雕塑創作之我見》中說到:“一件雕塑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考驗,既有工程性的質量問題,更有藝術質量的因素,一件要長久保持的城市雕塑不是用短時間來界定的。”
城市雕塑因為其獨有的藝術品質,首先不光體現在它的“藝術性”和“觀賞性”,而是在于它的所處時代的精神特征以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整體體現。其次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除了考慮空間環境,人文特點以外還應考慮到其城市的獨特性,例如地理位置、當地的歷史、風俗習慣以及城市建設水平等。最后成型的城市雕塑作品是不能復制的,我們經常會看到千篇一律的雕塑作品,造型簡單,一件雕塑除了美與丑以外還應考慮到它是否適合所在城市的種種特點融合度是否足夠。
二、當代城市雕塑與公共環境及人文兩大要素
本文除了之前以大眾為中心展開的一系列問題以外,還有兩個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就是環境與人文,從雕塑的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來看,最初是服務于統治階級,例如宗教或者祭祀用途,不同年代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精神。過去在設計制作一件城市雕塑的時候很大程度是周圍的環境來配合雕塑,雕塑就以一個很獨立的形式樹立在那,例如米開朗基羅的大衛、羅丹的加萊義民等等,可能我們對于佛羅倫薩或者意大利的認知是通過藝術家個體或者作品。但到了今天作為當下的雕塑家要考慮到的因素就很多,包括城市的人文及地理環境等等。我國雕塑的真正萌芽應始于二十世紀初期,大多都以紀念性題材為主,到了后期,例如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城市公共雕塑表現出空前的活躍性,中國公共雕塑進入一個初步完善的建設時期,到了后來也逐漸從單純的功能性向美化空間環境逐漸轉化。
(一)城市雕塑與環境
公共雕塑不同于其它的藝術形式,公共雕塑設置在公共環境中,必然要考慮到周圍的環境空間要素。例如,街道、廣場、風景區等。其中還包括例如:城市歷史留下來的建筑、文物、語言、價值觀等,因為這些城市有了自己的個性。城市雕塑無論是加工方式、材料語言、表現樣式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城市雕塑也更多是強調與公共空間相融合,可以讓大眾親自體驗互動的公共藝術形式。而非單純的藝術品,它在反應藝術家個人的藝術追求以外,更要反映的是當地城市的地域文化、城市歷史人文和大眾的審美情趣。同時我們在城市雕塑創作的過程當中也要考慮所處地方的空間位置,地形特點、建筑風格、植被種類等。例如鄭州的1904公園,鄭州市一個歷史悠久,有三千年歷史的帝國古都,悠久的輝煌歷史過后一臺蒸汽機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新的血液,“火車”和“工業懷舊”成為了這個城市的關鍵詞。“1904”是一個時間節點,于是創作者對于這個時間節點發揮了想象,曾經斑駁破舊的鐵路經創作者的設計使得城市的記憶以物質形式保存了下來,以城市的文脈為紐帶緊密的把市民與文化記憶聯系在一起。其中指引火車駛入鄭縣火車站的鐵路工人等人物造像很好的點綴了這一遺留的城市記憶,恰到好處的融入到空間環境激活人們對這做城市重要的記憶。
(二)城市公共雕塑與人文
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一個種類,除了很好的裝點、美化環境以外也應該考慮到反應城市的社會生活以及當地的文化特色。
首先不同的城市和地區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人文特色。
不同的城市風貌。不同地區的文化特征產生是長期形成包括地域性特征和歷史的總和,其中歷史可以包括: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民俗特征等。例如由雕塑家方昕設計制作放置在石家莊火車站的雕塑作品《勝利之城》(圖1.2)以解放石家莊戰役為主題創作的紅色雕塑,背景飄揚的巨型紅旗和前面一組慶祝勝利的革命戰士,整個作品都透露出滿滿的正能量,解放石家莊戰役的勝利成功的解放第一大城市,占據形勢上的主動權,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解放,爭取自由、民主的精神深深的影響著石家莊人。城市雕塑所要做到的是傳承發揚其文化特點和歷史底蘊。對后人有極好的教育意義,恰到好處的表現出城市歷史的精髓并轉化為造型語言給人以很直觀的視覺感受。13年夏天一次轉車的機會在西安停留了三天,有機會去陜西名俗大觀園,其中《陜西八大怪》給人印象深刻,每一組的尺寸都不一樣。人物的高度大都在一米左右,黃銅鑄造。《陜西八大怪》這一主題雕塑恰到好處的表達除了陜西的民俗文化,造型趣味性表現了當地人淳樸、豪爽、厚道地域人文氣息。雕塑夸張的塑造方法,很簡練的概括出了當地人的生活特征和生活習慣,其中沒有深入的對形體進行塑造,五官、形體結構都很簡單,但是很好的突出了陜西當地人的八種個性,作品通過很直白的表現方式體現出了當地人豪爽的性格,也更恰當的表現了當地獨一無二的人文特點。
城市雕塑應是自然的美和當地文化脈絡的集中體現,所以城市雕塑作品應集聚著一個地域的歷史與文化,并且能夠凸顯出城市的精神風貌和發展方向,建立在對一個城市的自然環境、歷史文脈、民俗等綜合因素的把控上,對這些因素的整合也有助于雕塑創作的實踐。
參考文獻:
[1] 孫振華.雕塑空間[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2] 藺寶鋼.城市雕塑之我見[J].雕塑,2005.
作者簡介:張巖(1988—),男,四川成都人,助教,藝術碩士,研究方向:寫實雕塑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