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攀 劉斯媛
摘要:在文化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各類劇種在戲劇逐漸市場化的背景下迅速發展。為此,我們需要不斷了解戲劇市場全貌,從而讓戲劇參與雙方——提供者和接受者,都可以受益。本文擬通過對近兩年戲劇市場大宗數據給予客觀呈現及細致分析,為戲劇市場的創新與發展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重慶市;戲劇市場;教育;調查報告
為了解重慶市戲劇教育情況,本文作者對近兩年重慶戲劇市場的各組數據進行了統計和對比分析,擬從演出團體及機構、演出類型、各類戲劇觀眾人數、登記注冊類型等幾個方面進行對比,旨在找出藝術機構團體發展方向、戲劇演出類型、市場喜好等方面的變化,希望公眾對戲劇市場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并對戲劇在重慶市場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一、調查數據多維度統計
本文關于重慶近兩年(以2017年、2018年為主,2019年數據尚未發布)藝術市場的數據均來源于國家數據庫①,重慶統計局②等官方機構,數據真實可信,能客觀的呈現出重慶市近年來戲劇演出概況。
數據顯示,2018年全市藝術表演場館共計演出189500場,比去年同期增長25%。2018年涉及到演出團體1571個,比2017年增加288個;2018年各類演出場次共計18.93萬次,比2017年增加3.78萬次;2018年觀眾人數共計5143萬人次,相較2017年增加1772萬人次。
在如此宏大的數據面前,為了理清戲劇市場各維度的具體情況,本文將從演出團體及機構、演出類型、各類戲劇觀眾人數、登記注冊類型等幾個方面進行分別的數據統計和分析。
(一)演出團體及機構數據變化
2018年藝術表演團體機構數共1571個,相較2017年漲幅22.4%;2018年藝術表演團體國內演出189.3萬次,相較2017年增加37.85萬次。2018年藝術表演場館機構數43個,比2017年增加了19個。
(二)演出類型數據變化
2018年話劇、兒童劇、滑稽劇團演出次數20700次,相較2017年提高3.68%。2018年歌舞、音樂類劇團演出30100次,相較2017年降低2.05%。2018年京劇、昆曲類演出次數6000次,相較2017年提高0.19%。2018年綜合性藝術表演團體演出次數94000次,相較2017年降低16.22%。
(三)各類戲劇觀眾人數情況統計
2018年觀眾人數共計5143萬人次,相較2017年增加1772萬人次。2018年中:話劇、兒童劇、滑稽劇團類觀眾647.12萬人,比2017年同期增加301%;歌舞、音樂類觀眾1186.36萬人,比2017年同期增加25.87%;京劇、昆曲類觀眾16.82萬人,比2017年同期增加34.45%;其他類型演出觀眾1680.7萬人,比2017同期降低20.76%。
(四)登記注冊類型數據比較
2018年國有劇團國內演出次數0.29萬次,其他劇團國內演出次數18.83萬次。相較2017年,國有劇團國內演出次數增加16%,其他劇團國內演出次數增加25.18%。
二、數據變化分析
近年來,“我國演出市場的規模在不斷地擴大,而且演出產品的質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所以每年的演出場次增加了,觀看演出的觀眾數量也有了大幅度增長,演出的票房收益也有了顯著地增加”。借此發展東風,重慶戲劇市場發展呈樂觀態勢。
綜上,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一)市場因素
文化市場百花齊放,經營模式日益多元化,戲劇進軍文化市場速度迅猛。物質文明的豐富使得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擴大。其中,觀眾對劇團類的選擇次數以年三倍速增長,長勢喜人。藝術與生活掛鉤成為重要課題,文藝演出需更接地氣。藝術演出入座率的比例降低,這說明文化市場需要培育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演出。
(二)戲劇自身優勢
戲劇具有教育性。“人們在欣賞戲劇的過程中,對戲劇產生了一種主觀的認知,該認知可引導人們作出正確的判斷,而且人們也會下意思的與原本的認知做比較,或認同或批判,進而對觀眾起到教化作用。”④戲劇除“娛樂功能”外,還有教育意義,因而具有寓教于樂的特性,在文化市場中現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三)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重慶是人口最多的直轄市,人口基數大,文化市場拓展空間大,近幾年發展勢頭強勁,且方興未艾。且重慶市出臺了《關于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戲劇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三、對策與建議
根據以上分類分析,本文擬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以市場為導向,關注人民群眾文化需求
“一個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之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根據本企業的情況,搞好市場定位和產品定位,戲劇也是一樣”。各藝術演出團體及機構應樹立市場思維,積極調整營銷策略,完成從戲劇供給到觀眾購買的驚險一躍。
(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各藝術演出團體及機構應創作緊貼人民群眾生活的劇本,抑或是舊瓶裝新酒,為經典作品賦予時代意義。同時,戲劇人才也不可或缺;還應重視舞美效果,豐富觀眾的視角體驗。從而完成從劇本創作—演員排練—舞臺演出—觀眾購買一系列有機過程,實現“賣座”與“叫好”雙豐收。
(三)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重慶市政府應因地制宜的出臺相關政策,發揮政府在文化市場中的宏觀調控作用,推動重慶戲劇的與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袁曲.國內演出市場發展趨勢探究[J].中國市場,2015(42).
[2] 馬丹.我國戲劇教育現狀及發展[J].戲劇之家,2019(26).
[3] 胡學純.戲劇市場運作初探[J].藝術百家,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