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宇
(遼寧本溪市第四高級中學 遼寧 本溪 117000)
語言交際中的聽話與說話,涉及到語言心理學、言語交際學、社會語言學等多學科知識,又包含辯論術、講演術,以及談話、說理的藝術等等。聽說之學應當說是廣泛而高深的。但是,從培養目標和語文課的特點出發,應明確把握聽話、說話教學的最基本的要求。對聽話與說話教學要求是這樣提的:
聽話能力:聽新聞廣播和一般性發言,聽讀深淺適度的文章,能復述基本內容,說出要點和中心。參加討論,能聽出不同意見的分歧所在,會作聽講筆記。養成專心聽話的習慣。
說話能力:說普通話。回答交談,講述見聞,介紹事物,發表意見,做到語音清晰,意思明白,條理清楚,態度自然。養成有禮貌說話的習慣。
聽話與說話訓練的要求,是基礎性的要求,是一個人聽說能力最根本的要求。這些基礎能力練得扎實,用得熟練,成了自己的本能和習慣,才能生發出高一層次的聽說能力。例如要求“做到語音清晰”就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有不少人一生也沒做到“語音清晰”。
聽話與說話訓練的要求,也體現出訓練能力與發展智力的統一。例如說話要求“條理清楚”。做到“條理清楚”,除語言表達技巧訓練,還必須有很好的邏輯思維的訓練,而且對所表述事物的內在矛盾與聯系要有明晰的認識。條理清楚的口語表達過程,必然包含著明晰的邏輯思維。
此外,我們還應看到,聽話與說話訓練要求應把普遍性與特殊性結合起來。同是一個班的學生,聽說能力差別可能很大。有的可能講起話來滔滔不絕,頗富鼓動性,有的可能吃吃訥于言表。由于各種原因,在聽說能力上個性差異十分明顯。有的長于描述,有的長于論辯;有的說起話來眉飛色舞、多彩多姿,有的冷峻簡約,點到為止。因此,基礎性的要求應普遍訓練嚴格訓練,同時要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
2.1 激勵性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培養興趣的途徑之一就是“激勵”。研究資料表明,對學生的評價,表揚鼓勵多于批評指責,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習動機。
2.2 實踐性原則。唯物辯證法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語言訓練中,除按照大綱要求和語文教材內容設計形式多樣的訓練外,盡可能有計劃地帶領學生接觸社會,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指導學生多聽、多說,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2.3 主體性原則。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聽說訓練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一定要避免只讓少數能說、會說的學生“表演”,而大多數學生成為“觀眾”的現象。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聽說訓練的實踐中。
2.4 反饋性原則。在聽說訓練中,教師對學生的口述要及時作出評價,同時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聽說內容,這個過程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聽說能力。
3.1 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培養口語表達能力。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同時,可以把事件線索簡要板書出來,引導學生根據復述提綱,聯想課文內容,想象情景,有感情地將過程講出來。
3.2 以興趣活動創設情境,強化口語表達訓練。按照不同學期的教學計劃,開展語文興趣活動,為強化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搭建鍛煉、展示的舞臺。例如舉行“朗讀大賽”、“主持人大賽”、“祖國各地風景游”、“新年話新意”等活動,在歡樂的氛圍中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
3.3 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鞏固口語表達能力。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關鍵是運用。帶領同學們參加校內、外的主持、表演、公益實踐活動等,布置采訪話題在學生當中展開采訪討論,活動課上把自己調查分析的情況匯給大家。
3.4 鼓勵比賽競爭,激發口語表達的興趣。可以開展口語表達匯“大比武”比賽活動,參賽前必作精心準備,通過比賽,同學們會發現自己語言表達上的缺點,及時糾正。
3.5 日常生活中要養成正確的口語表達習慣。平日師生接觸交談,教師不僅要注意語言的規范,用詞的準確,為學生做好示范,而且要及時發現學生口語表達的毛病,隨時糾正。
3.6 靈活運用不同方法進行聽說訓練。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還可根據教學需要、不同學情等,靈活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聽說訓練,比如激趣法、看圖練說法、聽辯比較法、讀寫結合法、內容延伸法等等。
總之,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結合的科目,我們的語文課聽說教學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我們教師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從教學實踐經驗探索求真,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