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昱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我國老齡化風險隨著社會經濟和城市進程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嚴重,應對老齡化問題也成為國內各界關注的焦點。加強養老服務產業新理念發展,確保養老服務產業水平呈現高質量發展趨勢,需要認真貫徹落實我國“養老服務”政策法規,深化我國養老服務改革機制,有效完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產業的有效融合,實現社會經濟與人口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國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文件的進一步修訂、發布,以“互聯網+養老”模式啟動養老建設項目、構建養老服務體系的工作在全國各地區如火如茶的鋪開。以現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互聯網思維打造養老服務信息網,有效整合養老數據資源,在全國已開始建立了統一的智慧型、健康型、創新型的養老服務管理平臺,為促進我國養老服務機制的長效發展打下了基礎。
“互聯網+”養老模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優勢,將現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互聯網思維與居家養老服務機制、企業及各行業運營服務相融合。通過建設線上網絡服務平臺,整合線下線上數據資源,實現了各行業養老服務供給和產品需求的資源對接,為老年群體帶來全方位的智能服務。
比如: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對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進行實時監測,通過手機軟件及客戶端為服務對象進行線上掛號、就診、開具處方、配送藥品,一鍵撥號SOS呼救等各項監控管理服務,與社區進行的智能居家、生活服務平臺的搭建等,通過遠程監控系統和智能終端系統實現“互聯網+”生活、就醫、購物以及智能服務。有效的對各項產業進行優化,完成對老年人不同需求的甄別與篩選,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更多的老年人需求。
“互聯網+”模式的運用,為社會各行業領域的繁榮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以“互聯網+”模式的進入我國養老服務業,為我國養老服務產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新的動力。目前,運用互聯網優勢,與社區開展服務搭建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建立社區智能養老網絡中心為老人提供服務,加強與政府和企業融合,圍繞“互聯網+”社區、就醫、購物等產業提供線上產品,實現老年人生活送餐、看護、理發等需求,解決子女了解老人健康情況問題、疾病監控,滿足空巢老人的生活陪伴、心理問題服務等需求,擴大了養老服務行業的市場產品供給,滿足社會各項服務需求,不斷提升當前階段互聯網+養老服務水平和質量,解決當前養老服務所面臨的問題,最大化發揮互聯網養老服務發展的效果[1]。同時在社會經濟資源中不斷拓展新的服務產業,解決社會就業壓力,促進養老服務行業的經濟價值和開發潛力增長。
我國養老服務行業發展起步較晚,而“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還處于摸索和發展階段。在國家政策法規導向和要求下,我國各地區興起了“互聯網+”養老模式浪潮。但因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城鎮地區普遍建立起了“互聯網+”養老服務平臺,且個別城市地區總體水平較高;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或貧困落后的鄉鎮,無法實現“互聯網+”養老服務平臺的搭建。這也為我國提高養老服務整體質量水平,促進社會國民經濟的發展與建設帶來了困難。
我國目前智慧養老服務產品主要通過“智慧養老平臺和系統”或“智慧養老智能終端”實現個人和家庭需求。兩大系統都是將個人、家庭和供應商鏈接起來,實現老人和家庭多樣化需求供給。但目前的服務系統多數以社區或單位進行投入,服務范圍有限,服務能力還不夠,無線同時進行線上線下資源的整合,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居民高要求服務。同時,各智慧服務平臺之間無法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和平臺互聯,只能獨立提供有限的服務產品,大大削弱了“互聯網+”的功能。
因受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影響,我國各地區“互聯網+”模式運用和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沿海和廣大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區“互聯網+”發展速度快、更新頻率高,產業融合范圍廣,而內地城市或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互聯網+”產業融合發展受到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差的限制,只能進行基本的線上服務,尤其高要求社區平臺搭建和智能化養老服務無法實現,業不能跟上發達地區高水平和質量的節奏。所以要構建地區乃至全國健全統一的“互聯網+”養老服務體系還需加快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針對“互聯網+”與養老服務平臺的整合,政府部門要出臺相關的管理制度和要求,明確養老服務平臺建設發展方向,規范養老服務產業發展標準。首先,相關部門要重視養老服務產業發展中基礎服務與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要區別對待基本養老服務和個性化服務。對于平臺搭建和產業融合,要在確保能夠解決現有基礎養老服務和剛性養老需求問題條件下,再針對失智失能老人進行特殊照護服務功能開放。其次,管理部門要加強分析、制定針對性管理方案,進行養老服務行業產業鏈資源的發展與整合,保障互聯網養老服務產業基準性發展。再次,各企業和單位要按照國家規定加強和建立相對規范的養老服務數據庫,實現互聯網資源和養老服務資源數據的共享,使得“互聯網+”養老服務、網絡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全面發揮基礎建設產業發展的效果,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基礎[2]。
在“互聯網+”模式穩定發展的支撐下,我國各行業技術水平正在不斷提升,為社區智慧養老、醫療救助各項服務提供便捷和幫助。但因社會發展,需要對智能終端功能和技術進行升級更新;同時受地區經濟水平差異的影響,智慧養老和老年人困難救助功能無法全面覆蓋。因此,先要從多層次和多角度空間精準了解老年人的需求,進行智能化單品設計功能的多樣化模式轉變和系統升級,為老年人提供更多醫療康養、安防監控等優質服務。其次,要根據各個區域老人的需求差異,提高各項智能化產品的主動反應力,從實際開展智能終端系統和設備的養護工作和技術更新,尤其是針對自理能力相對較為薄弱的功能,做好老人信息數據的保護,尤其是針對隱私泄露等顧慮,消除和彌補“互聯網+”養老服務平臺和智能終端系統的缺陷,做好智能設備完善工作。
推動互聯網養老服務領域的發展要抓重點、固核心,科學技術作為互聯網發展的關鍵,必須加大投入。政府和研發部門要加強科研能力深入,將遠程監控技術、針對空穴老人及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的服務需求進行重點研發,在人工智能及遠程監測等技術上進一步突破。重點解決監測準確性及及時性功能遲化問題,以實時掌握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及健康狀況,提高信息定位的準確性,推動養老終端設備的優化與改善,解決老年人健康生理監測,確保技術同步。
除此之外,還應該完善多元資金投入機制,保障“互聯網+”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避免受資金因素影響而導致各項工作開展的效果不夠理想。研發部門可以針對當前政府給予的良好政策,引導社區、醫院以及企業處理好短期盈利和長期盈利的關系,確保智慧新功能的試點過程和問題優化,并適當地開展第三方評估,保障投資回歸理性,最大化發揮各項手段的效果。
為了確保“互聯網+”養老服務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應該設置專門的養老服務管理部門,賦予各個環節權力,加強對工作的分析細化,增強養老服務管理規范性與可靠性。在此基礎上要深入調研,確保工作開展準確性,積極主動發現特殊性問題,針對養老服務項目開展和試點主動創造,做好監督反饋,促進“互聯網+”養老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各地區、各部門還要建立專門的交流機制,加強管理理念學習和技術交流,重點強調,攻克難關及問題,實現更加有效的養老服務工作管理。最后,要統籌協調好各個環節關系,確保能夠通過共同的決策與各個環節的監督來優化工作指導,保障養老服務效果的提升[3]。
互聯網與養老服務的深度融合,既要做好管理,還要增加資金投入,最大限度整合網絡資源和地方資源,尤其是針對養老、醫療、健康等各項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借助互聯網技術手段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分析,多個角度進行觀測,增強養老服務的針對性,實現開放創新發展模式,促進養老服務產業升級,彌補傳統養老服務模式存在的不足,加強創新與完善,為老人提供更加優質的環境[4]。
總而言之,針對“互聯網+”背景下養老服務體系的創新,構建社區智慧養老模式,既要解決現有養老服務自身的服務滯后的問題,又在充分運用“互聯網+”現代技術優勢,進一步提升養老服務質量,保障我國老年人身心健康,實現互聯網最大功能效益,推動我國新型養老服務行業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