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秀 馮子洋 長春財經學院
對民營經濟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界定:廣義的民營經濟是對除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以外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統稱,包括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集體企業、港澳臺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狹義的民營經濟則不包含港澳臺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民營經濟具有四種觀點,其一,民營經濟是個體和私營經濟。其二,民營經濟是非公有制經濟。其三,民營經濟是非國有經濟。其四,民營經濟僅是一種與資產經營有關的經濟形式。目前在使用“民營經濟”概念上,普遍將“民營經濟”視為一種經濟性質。或者說,民營經濟沒有作為經濟屬性,而只是放在經濟方式上來對待和解釋。
發展民營經濟是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關鍵的一步,民營經濟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有助于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有利于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民營經濟和非國有經濟發展得好,宏觀經濟就趨暖向好,民營經濟和非國有經濟發展得差,宏觀經濟就趨冷下行。民營經濟也有助于緩解東北地區的就業壓力,建立競爭性的市場結構,從而激發東北地區經濟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反復強調過民營經濟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堅定信心。因此,發展民營經濟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是充分調動和激發勞動者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有效舉措。
東南沿海地區之所,以快速發展,不單單國有經濟發展較好,民營經濟發展迅速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而近年來東北地區之所以落伍,之所以“國”不強,民也不夠富,就是缺乏真正能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大批民營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作為經濟建設的重點項目,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高不高,民營經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由于有“投資不過山海關”這種說法,所以民營經濟發展薄弱,使得經濟運行動力不足,結構調整較難。但是近年來,國家已經開始重視民營企業的經濟情況。
民營經濟的規模的擴大,促進了對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民營企業數量不斷增加,近三年,吉林省個體工商戶民營經濟出資金額為1 062.17萬元、1 479.56萬元、2 217.87萬元,私營企業出資金額為14 492.67萬元、21 873.55萬元、27 866.87萬元,2017年民營企業進出口579.1億元,2018年民營企業進出口比上一年增長3.1%。2018年東北三省GDP總量為56 751.6億元,占全國GDP的6.17%,而東北地區私營企業總戶數為157.89萬戶(吉林省39.61萬戶,遼寧省78.98萬戶,黑龍江省39.3萬戶),占全國私營企業總數的5%,近三年來,東北三省無論是民營經濟單位數還是民營經濟從業人數都逐年增加,民營經濟就業人口占全省就業人口總數的比例大幅度上升,除了黑龍江所占比例比較小之外,吉林省和遼寧省都相當于占全省就業人口總數的接近一半,民營資本占據經濟版圖的半壁江山,可見國家和政府越來越重視民營經濟,它能夠促進就業和生產力的發展,增加稅收和綜合國力,減輕社會的壓力。
全國工商聯2018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東北三省僅有9家,其中,遼寧省6家,且只有大商集團排名比較靠前,排名第10,吉林省有修正藥業集團和新星宇建設集團兩家民營企業,而黑龍江省只有東方集團一家民營企業。2019年中國企業500強中,東北三省民營企業比2018年多增加了4家,其中遼寧省10家企業入選,除大商集團和大連萬達集團分列第12位和第23位,其余均在100名之后。吉林省仍然只有2家企業入選,黑龍江省仍然東方集團企業一家入選。總體上看,東北三省民營企業2019年比2018年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數量多,而且營業收入也比上一年有所提高。東北三省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較嚴重,預計2020年營業收入會降低。
民營經濟發展呈現出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的特點,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情況。民營企業通過實現自己的品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并富有創新的知名企業,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以創新為轉型升級發展的主要動力。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民營企業,也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幫助。民營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推進國企改革和國有經濟布局調整,也有助于緩解東北地區的就業壓力,建立競爭性市場結構,改變原有壟斷性市場結構,將激發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
民營企業數量比較多但是大規模民營企業的卻很少,民營企業規模小,且存在一定的資金差距,民營企業資產規模小,銷售收入少,資金實力弱。民營企業大多是家族式企業,家庭式管理已經成為民營企業發展難以突破的瓶頸障礙,并且抑制了企業領導者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員工的創新能力和工作積極性得不到改善,制約市場的開發和創造,并且企業產品相對單一,總是徘徊于生產、銷售的粗放形式,難以繼續發展和將企業做強、做大;經濟有波動時,民營企業面臨外部沖擊時比較脆弱,就如同在本次的疫情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由于自身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弱,更容易受到疫情的沖擊,甚至有許多微小型企業直接導致破產。
投資人不積極,民間資本市場發展不成熟,民營企業違約率依然較高,在經濟下行環境下投資人避險情緒升溫,更傾向于購買優質國有企業債券和城投債券,這使得民營企業的直接融資行為不盡如人意,擔保融資能力不足,個體工商戶在投資的過程中數額小,從事簡單的產品初加工、小規模的種養業、商務流通和服務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較少,民營企業信用理念薄弱,信息不透明,很多民營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報表透明度較差,小微型企業沒有固定的財產,缺乏向銀行貸款的抵押物,擔保公司一般傾向于提供短期擔保,一定程度上為民營企業融資設置了無形障礙,銀行為民營企業貸款風險較高,高風險要求高收益,民間資本市場發展不成熟,所以融資存在一定的問題。
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知識占有的補充地位,導致外部投資機構對其產生歧視,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而且自身的政府背景并不是很強大,民營企業相對背景較弱,資源擁有的能力也相對匱乏,無法滿足投資機構的標準,導致一些好項目或者優質的民營企業并不能得到投資機構的資金或只能得到有限的資金。對于政府部門和國企而言,民營企業的社會自然人角色,決定民營企業掌握一些政策信息和市場信息,較國企、合資企業等相對滯后,無形中容易降低民營企業的競爭力。
東北地區的民營企業結合自身地區優勢和產品特點,積極鼓勵民營企業對外出口,引導民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打破傳統的鐵飯碗觀念,在東北人的眼里沒有在國企上班就相當于沒有工作,等于不穩定,所以在東北三省要發展民營經濟就必須打入國際市場,努力進行資本輸出并且擴大出口,進一步擴大對外經貿的合作并加強與國外金融機構的合作和資金的流通,擴大企業規模做到互利共贏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加強民營企業對外發展的平臺,借助民營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推動民營經濟在“一帶一路”中的倡議發展,為東北地區民營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建立健全的民間金融組織體系和企業債券風險預警機制,加快地方政府設立民營銀行,開通綠色通道,貸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機構支持民營企業發債,積極幫助民營企業融資貸款,鼓勵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定制和創新工作,加大對民營企業對票據融資支持力度,及時辦理再貼現,鼓勵銀行與民營企業構建中長期的合作關系,規范民營企業的經營行為,繼續深入推進結構性改革,健全多層次產權,擴大市場交易主體,提高市場活躍性,擴大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支持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并且鼓勵民營企業公開發行股票,廣泛吸納社會閑置資金和民間資本的參與,加強政府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的重視。
政府應提高金融機構來加大對民營企業融資的力度,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為中小民企提供配套金融服務的基礎設施,引導優勢民營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政府可扶持產業基金,控股個銀行,協調當地銀行,不隨意抽貸,成立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貸款做擔保,各級政府要下大力為民營企業提供優化的營商環境,可以定期提供市場情況評估和政府政策咨詢,幫助民營企業實時找準市場定位,明確目標方向,定好發展策略。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定期開班向民企負責人進行政策宣講和市場引導,持續開展政策輸出和智力輸出,幫助民營企業盤活企業發展方法路徑,建立健全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