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青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一種情況是財務指標本身有一定的應用前提條件,在滿足應用前提條件時,財務指標才成立,才能發揮其作用,若達不到應用前提條件,財務指標就失去了應用的意義。另一種情況是財務指標實際應用時,目標值的設定有一定的前提或假定條件,主要是在企業戰略制定、企業投資方案評估、企業經營預算制定等,對企業未來經營方向判斷、經營效能評估等預判性質的工作中,財務指標成立、評價往往有前提設定或假定條件的情形,如:在對企業投資方案評估時,以預計的市場預期、預計投入等的基礎上進行;在經營預算目標值、成本控制目標值等工作中,對財務指標中某因素進行評估或測算時,常常以假定財務指標中其他相關因素不變的前提下進行測算等等。
對于此類財務指標,在前提設定條件基本達到預先設定條件的前提下,財務指標反映的數據說明企業經營結果或狀態,可就此對相關經營工作或成果進行評價或評估;若前提設定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或已不成立時,財務指標反映的數據如果應用于評價或評估,將出現嚴重偏離,這種狀況下,財務指標已不具備其評價或評估的價值。
財務指標應用于評價或評估時,所提取的數據是提取時點靜態數據,所謂動態指標也是滾動或實時提取某個時間點的數據,是提取數據時間點及以前的數據值,是對企業已完成的經營活動的反映,這使得財務指標天生具有“過去時”的特征。而用于戰略規劃制定、對企業未來經營發展等預測性質的財務指標,在進行預判時,往往也是運用基于“歷史”數據進行測算的結果進行。
財務指標是用來評價特定時間段的企業經營結果或狀態,是對企業經營的“歷史”的評價和總結,財務指標以企業經營活動已經取得的成果為基礎,對企業已完成的經營活動進行評價,對企業未來將進行的經營活動進行預估或預判,財務指標具有的“過去時”的特征,不可避免的造成未來實際經營成果與預判出現偏差。
限于財務指標的時間性,財務指標對于企業經營成果的評價或評估作用相對較強,對于企業未來的經營活動的評價或評估作用相對較弱。
財務指標主要用于反映企業內部的經營情況及結果,在設置財務指標時,很難與外部客觀因素變化結合起來,同時,由于財務指標的“過去時”特征,當外部客觀因素出現的變化,在財務指標上體現出來時,已滯后于外部客觀因素實際變化時間,使得企業的應對措施也滯后。在進行財務指標評價時,外部客觀因素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影響往往也難以判斷和測算,這樣會導致財務指標結果不能正確反映企業經營情況,財務指標評價也會出現偏離,嚴重的可能導致企業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企業經營與客觀經濟或經營情況是密切關聯的,完全脫離客觀環境因素的進行財務指標設置、應用與評價,對企業經營與決策有害無利。
企業的財務指標之間,尤其是定量指標之間有關聯性的,某個指標與一個或多個指標關聯,當這個指標的執行情況與原預計完成目標出現偏離時,關聯財務指標的結果也將出現偏離,反之,若某個指標的其他關聯指標,與原預計完成目標出現偏離時,也會對這個指標產生影響。
在對財務指標進行評價時,若不考慮關聯財務指標完成情況對該財務指標的影響,將會導致財務指標評價也會出現偏離,最終影響到財務指標評價的精準性、公正性。
同一個財務指標,隨著企業經營狀況的變化,可能會變得不再適用;同一個財務指標,即使是經營方向相似,而經營狀況不同的企業,可能只適用于某個企業,而其他企業卻不適用。而一個財務指標,無論其具有如何卓越、精準、強大的作用,也不是所有企業都能適用。這是由于企業的經營狀況的不同,使得財務指標與企業“格格不入”,沒有其施展的空間與基礎。
若在運用財務指標時,沒有結合企業經營狀況,充分考慮財務指標的適用性,那么,這樣的財務指標運用下來,可能是導致指標結果無法用于評價;可能是導致出現錯誤的或者是歪曲的評價結果,從而錯誤的引導企業經營發展,更嚴重的是可能讓企業經營狀況每況愈下。
財務指標的“人為性”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財務指標是人們在經營活動實踐中,為了讓經營者們掌握、了解經營狀態,讓企業能更長久地、持續地、良好地經營下去,不斷地對經營活動進行深入研究,不斷地對經營活動中的各環節進行剖析、定義和分析,而逐漸總結出來的,從財務指標的誕生開始,就貼上了“人為”的標簽。由于人的認識的無法避免的局限性,使得財務指標天生“不完美”。在財務指標的發展歷程中,不斷的有被追捧的“寵兒”出現,讓被拋棄的曾經的“寵兒”不知所以。
另一方面,在財務指標的實際運用中,從財務指標的選擇、目標、口徑、數據處理、結果運用等等各個環節,顯而易見的存在著無處不在的“人為”的烙印。這使得財務指標無法避免的“可操縱”,屢聞于耳的財務報表造假事件印證了這一點。
因為財務指標反映的是企業經營結果,本身不能評價企業經營工作本身工作做得好還是不好,也不能說明為什么是這樣的結果、影響的因素有哪些、影響有多大、哪些地方沒有做好需要改善或提高。
企業為確保整體經營目標的實現,將財務指標層層分解下達至企業的各級部門及經營組織,并將財務指標結果應用于內部各組織的評價,財務指標權重反映了企業的經營工作方向和重點,指標權重直接影響內部各組織的經營行為,權重高的,資源、人力投入高,權重低的,相應的,資源、人力的投入少。由于財務指標是針對當下企業經營目標來設置,導致其不可避免的短視性,可能與企業長期目標產生沖突。
對于財務指標的“不完美”,人們通過對實踐經驗的不斷總結與持續深入研究及認識,逐漸完善、努力彌補。在財務整個的發展過程中,有些財務指標由于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經營發展需要或存在嚴重缺陷而被拋棄不用。將非財務指標納入企業經營評價指標體系,非財務指標被認為是能反映“未來”的指標,是財務指標的先行指標,較差的非財務指標必定會給企業帶來不利影響并在財務指標中體現,用非財務指標去彌補財務指標的不足,可以修正財務指標對動因了解不夠的問題。在會計基礎理論基礎上,建立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發揮管理會計職能,深入企業經營管理中,將核算與管理結合,對會計人、財務管理人員提出更高的業務能力、業務素質要求,財務工作領域更廣、更加深化。通過建立和不斷完善內控制度、審計體系、監督體系來控制、不斷降低、及時揭示“人為”的風險。
財務指標實際應用效果與應用者有著密切關系。應用者的“不完美”,一方面體現在應用者自身,一方面體現在對應用者存在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客觀因素。
在應用者自身方面,一是應用者自身的財務相關專業程度、深度、廣度、高度,這些決定了應用者對財務指標是否有深入的理解;是否能結合企業經營發展需要,選擇適配的財務指標,及制定相適配的目標值;是否能掌握、發現實施過程中影響財務指標的主、客觀因素,及其對指標執行結果的影響程度;是否能糾正或修正主、客觀因素對財務指標實際執行產生的偏差,達到正確評價企業經營效能的目的。二是應用者的主觀能動性,即要求應用者改被動承受為主動發揮作用,即應用者是否主動思考、自覺關注財務指標執行過程中的主、客觀因素及其影響,以及對其進行專業判斷。這要求應用者有很高的職業素質和優秀的職業操守。
這些對應用者來說,是極其高的要求,即使是具備多年財務工作經驗和企業工作經驗的財務專業人員,也很難做到。
另一方面,對應用者來說,也存在來自于直接或間接的客觀因素的影響。一是應用者不一定是決策者,決策者的決策,應用者只能接受,即使決策偏離,應用者也無可奈何。二是企業作為組織存在,是靠內部機構、各崗位協作,共同來完成企業經營活動的,財務指標的執行過程融入其中,非應用者單方面能完成的,這就決定了應用者的工作必然受到來自非自身因素的影響。三是對企業來說,要接受外部監管,受行業、國家、國際客觀政治、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對來自于外部的客觀因素,這些對企業產生的影響和壓力,由企業整體承擔,應用者也不能獨善其身。
要充分發揮財務指標的作用,達到提升企業效能,實現企業經營目標,正確的應用財務指標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受限于應用者的“不完美”,應用者在財務指標的應用過程中的作用受限,也影響了財務指標的實際使用效能。
的確,財務指標及其應用者天生“不完美”,但我們仍然要看到財務指標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對于財務指標的“不完美”,或許,盡可能發揮“應用者”的主觀能動作用,二者相輔相成,可以彌補財務指標的“不完美”。這既需要財務工作者不斷學習、充實理論知識、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將財務工作融入到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去;既要掌握、了解企業經營狀況,也要關注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在實際工作中,充分發揮“人”的作用,正確運用財務指標,糾正偏差,正確評價企業經營成果,當好企業發展的“顧問”。也需要企業及經營者自我成長、發展,為充分發揮財務指標作用,構建良好地經營環境。
本文以財務指標應用為研究對象,從財務指標和應用者兩方面進行探討,主要目的在于深化管理者對財務指標的認識,正確應用財務指標應用,將財務指標與應用者有效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財務指標和應用者的作用,為提升企業價值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