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睿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到了全面調整時期中,新常態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態勢,在這種背景下,各個行業的發展都面臨著較高的轉型壓力,行業發展需要適應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金融行業也積極適應這種局面,大力進行改革與調整,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相互合作,借助于信息技術進行資金融通,開發在線支付平臺、信息中介服務以及理財投資等業務,互聯網金融已經逐漸開始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投資者參與金融投資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互聯網金融在近年來才發展起來的,在我國起步的時間較晚,很多配套建設還不是十分完善,所以其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做好互聯網金融投資風險管理十分迫切。
201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從這一年開始,我國互聯網行業實現了跨步,開始出現較快的發展速度,在兩年的時間內規模超過了十億元。網貸總量在2015年突破兩千億元,第三方支付規模增幅高于百分之五十。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互聯網運用率的提升,互聯網金融進一步實現高速發展,在2019年第四季度中,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到了59.8萬億元,同比增速達到13.4%。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金融行業的持續發展,一方面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實現渠道對接,加劇了金融行業轉型與改革的速度,另一方面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各個企業的營銷方式出現了變化,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大的便捷性,且產品也更有針對性,推動了各個行業的轉型與發展。另外,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相關主體還可以借助于大數據技術開展統計與分析,將市場中固有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大幅緩解掉了,促進了風險評估結果的可靠,對于政府更好地監管金融行業發展帶來了有利作用。當前互聯網金融幾乎已經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其發展速度超乎想象,為個人以及中小企業等融資提供了較大的有利作用[1]。
互聯網金融是我們較為熟知的一種金融模式,其將互聯網作為運行的主要載體,借助于互聯網開展資金融通活動、資金支付活動等,且組織形式相對較為多樣,包括第三方支付、金融中介等。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關聯的電子銀行、網上銀行等也可以被視為互聯網金融的一部分。投資者有多種渠道可以參與到互聯網金融中,比如通過各種網絡終端參與進來,通過互聯網金融公司參與進來等,但是在新常態背景下,隨著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也將會更為嚴格、規范,其所能投放的渠道會更少也會更為集中。
互聯網金融投資雖然能夠為投資者帶來相對更高的收益,提升資金的運用效果,但是由于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發展時間不長,且很多配套建設不完善,法律監管存在諸多漏洞,所以也面臨著很多風險,投資者必須要做好風險防控,在謹慎選擇和分析的基礎上開展投資活動。互聯網金融投資風險可以總結為如下幾點:
信用體系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也是提升互聯網金融發展成效的重要保障機制,當前雖然我國已經針對于互聯網金融構建了對應的信用體系,但是這些信用體系并不是十分完善,面臨著很多缺陷和不足,無法為互聯網金融的更好發展提供保障。比如,互聯網金融投資者由于受到信息不對稱因素的影響,難以對投資對象的信用情況進行深入了解,而導致投資面臨較大的風險,甚至導致投資資金被卷跑;還有一些互聯網金融機構因為沒有構建科學的信用評估機制,難以對客戶信用進行評價,導致自身面臨諸多信用風險等[2]。
例如,浙江盾安集團在2018年發生了嚴重的債務兌付風險,當年5月,網上出現了關于“17盾安SCP008”信用兌付風險的消息,并附帶有一份《關于盾安集團債務危機情況的緊急報告》,在此狀況下,盾安集團債務被暴露出來,公司負債高達450億元,而且貸款主體均在省內,一旦出現兌換風險,將會對浙江經濟產生影響,甚至引發系統風險。隨后該消息得以確認,盾安確實出現財務危機,盾安在中國屬于500強企業,出現這一問題也說明了互聯網金融背景下企業所面臨的信用危機。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之上,容易受到互聯網安全性的影響。當前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不法分子看到了互聯網金融的契機,在目光放在了互聯網金融之上,采取多種手段盜取用戶資金、信息等,導致很多用戶面臨著較大的損失。安全風險已經成為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重要風險,雖然我國政府出臺了有關的法律規范來防范互聯網安全風險,但是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安全風險依然存在。
例如,2020年7月,杭州公安局對微貸(杭州)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簡稱“微網貸”)進行立案調查,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對其主要領導人進行拘留調查。“微網貸”2011年上線,屬于P2P平臺,似乎國內車貸網龍頭公司,通過吸收投資者資金,為車貸人員提供貸款的方式賺取服務費用。2018年“微網貸”在美國紐交所上市,2020年由于自身經營風險退出網貸,公司股價縮水超過九成,出借人資金基本打水漂,為了維護投資者權益,一方面通過立案追究公司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努力追回非法集資資金,另一方面通過法律程序追究逾期還款借款人的責任,更好維護投資人權益。即便如此,投資者的損失已經確立,至于挽回多少尚未可知,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投資面臨極大的安全風險。
互聯網金融因為順應了人們的大需求和發展大趨勢,所以得到了諸多人員的青睞,人們對其黏性不斷提升,這推動了金融市場的更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較大潛力的市場,同時用戶也具有更為豐富多樣的投資渠道和投資機會,但是也面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包括安全因素、法律因素等。這需要投資者提前對形勢進行分析,謹慎選擇投資渠道和對象,并通過多方分析開展價值判斷,降低風險,避免為自身帶來較大的損失。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產品更為豐富,不同產品具有不同的收益和作用,投資者應當提升自身的判斷能力,多學習互聯網金融有關的知識,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技能。例如,2020年,爆發了世界性新型冠狀病毒,但對于投資者而言,風險與機遇是同在的,部分投資者能夠敏銳的把握市場動態,緊跟熱點,將醫藥行業作為投資對象,在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初期就開始購買華東醫藥、普利制藥、恒瑞醫藥等公司股份,隨著疫情的蔓延或擴展,醫藥行業備受關注,醫藥股紛紛拉升。由此可見,做好投資價值判斷尤為重要,是互聯網背景下金融投資的基本準則。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第三方支付平臺、互聯網平臺以及大數據分析等作為基礎,根據用戶特征和需求對傳統金融產品進行深入加工和改造,形成針對性強的產品并進行定向投放。其雖然采用了網絡平臺,然而從線上到線下、從網頁到APP等有多種多樣的操作方式,每一種投資方式都有自身的利與弊,投資者應當對各種投資方式進行仔細分析與考察,選擇更有利于自身的投資方式,提升操作的安全性。這要求投資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判斷力和決策力,在開展互聯網投資之前對各種有關數據進行搜集,并加大對各種投資渠道的分析,避免因為投資方式的錯誤選擇而為自身帶來巨大損失[4]。例如,對于傳統投資者而言,對線下投資較為放心,可以繼續采取線下投資方式;對于年輕人或網絡愛好者而言,可以利用投資APP軟件、在線投資等途徑進行投資。當然,不同投資者還要根據自己的實力、投資偏好選擇對應的投資理財產品,以確保風險最小的同時實現利益的最大。
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持續生熱,發展前景一片光明,隨之而來的是這方面的產品也更為多樣,參與者隊伍日趨龐大,由于參與的途徑較多、風險較大,投資者應當增強對各種產品的分析能力,對產品數額大小、類型、時間長短等進行科學分析,根據自身的情況量力而為。在參與互聯網的同時,投資者也要積極學習投資消費規范,明白財富增值的具體情況,科學分析和研判風險,及時收手。總體來看,對互聯網金融投資風險進行分析和研判是較為復雜的工作,需要考慮多方面信息,政府、互聯網金融公司等需要參與到風險預防過程中,同時還需要投資者自身加強管控,要提升投資能力,保持謹慎態度,只有兩者共同努力,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成果。例如,投資者在股權投資過程中,要對投資對象有全面的了解,掌握投資主體的發展趨勢,并結合自身實力制定對應的投資計劃,以此實現科學合理投資。
互聯網金融作為金融行業的引領者,其發展是否規范直接關系到金融行業的長遠發展,所以政府必須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要對現有的與互聯網金融有關的法律規范進行健全和完善,結合行業發展的具體情況對法律規范進行細化,為行業持續發展做好引領。同時,還要從行業發展的視角出發設定監管標準,并對互聯網平臺、大數據技術等進行運用,構建信息整合平臺,對審查制度進行完善。互聯網金融有關的行業協會、各個地區領導也應當積極對國家政策進行落實,根據行業發展情況制定針對性的監管措施,共同推動行業的持續發展[5]。例如,進一步完善我國現有互聯網金融法規,對《關于人人貸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服務規范》《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關于加強商業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業務管理的通知》等法律文獻予以完善,通過規則制度的細化來提高政策的落實效率,更好實現投資風險的有效把控,營造良好的法律監管環境。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員開始對互聯網金融發展提升關注度,并積極參與到其中,但是任何事情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雖然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從多方面為人們帶來了便利,但我們也不能過于“信任”互聯網金融,而要實時分析、科學把控行為,加強對其風險的研判,如安全風險、專業知識風險等,要提升專業化技能,以更為謹慎的態度、專業的眼光來參與互聯網金融投資,將自身的風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