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瑋/蘇州市田家炳實驗初級中學
蘇州的地方文化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有著人文和建筑上的獨特特點。蘇州的文化藝術歷史十分悠久,明朝時期出現過在全國繪畫界舉足輕重的明四家,現代社會蘇州的美術發展也是百花齊放,生活在蘇州的學生是非常幸福的,不僅可以學習到綿遠而精致的傳統姑蘇文化,而且能接觸并了解到現代社會發展下的蘇州文化。蘇州除了人文底蘊豐厚外,它的每一條街道都有歷史,每一個角角落落都可以尋找出它的美;蘇州的建筑物也有著江南水鄉的特色,“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魚米之鄉”“東方威尼斯”都是對蘇州的一種美稱。
隨遷子女因為來自不同的地方,所以學習的基礎各不相同,有些父母因為工作忙碌的原因會疏于對自己子女的管教與引領,他們很少經常能帶著自己的子女去當地有名的景點或者去美術館、博物館走一走,姑蘇文化是非常細膩而有風韻的,需要一個人沉下心來慢慢去體會。陶藝課既屬于美術學科也屬于勞技學科,它與其它考試類的學科相比關注度會比較弱,但與此同時這些學生的父母一般都會十分渴望自己的孩子能迅速融入到當地生活中去,現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上、電視上的各種信息鋪天蓋地充斥著學生們的生活,初中生因為年齡較小的原因,對一些事物的好壞判斷力不夠,不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選擇什么樣的適合他們成長的內容去學習,作為教師有責任去幫助學生去獲取對他們有益的文化知識,而作為一個美術教師幫助學生了解蘇州的藝術與優秀本土文化,讓他們能盡快地融入蘇州的生活的責任也很大。
起步時的教育非常關鍵,這時除了對學生進行陶藝知識的教授之外,也是培養學生對陶藝興趣最重要的時候,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陶藝課其實是一門非常專業的藝術類課程,不僅僅是隨遷子女學校的學生會碰到專業技術上的問題,甚至就算是在一個地方讀完小學六年接著讀初中,卻從未進行過系統的陶藝課學習的當地學生,在剛剛開始制作陶藝作品時,也會碰到制作技術上的一些問題,所以在這節課的開始部分,應該首先啟發和幫助學生們學習一些陶藝的基礎知識和陶藝的基本技法,在了解陶藝的基礎知識的時候,可以同時把陶藝的基本技法融入其中,比如教師在講解古代陶藝作品的特點時,可以把最原始的制作技法——手捏制作法、泥條盤筑法、泥板拼接法結合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一起進行講授,并且僅僅在視覺上的示范是肯定不夠的,還應該結合實際操作來進行講解,教師首先示范各種陶藝技法的制作過程,然后讓學生去親身嘗試各種制作方法,這樣既有視覺示范又有動手實踐,相比純講解教學的效果會更好。
在陶藝教學時可安排一些屬于蘇州地方文化的教學內容。為了能更好地開展教學,一個學期可以選一個主題來進行教學,第一、第二個學期因為是起始階段,所以學習的內容應容易制作并和學生生活貼近,學習形式以臨摹、仿制為主,當練習制作到一定程度時,學生可以把自己的創意運用到作品中。
具體學習的內容比如可以是在剛剛開始學習的第一個學期里研究學生們都會感興趣的內容——蘇州的美食,把蘇州的美食形象做成一件件陶藝藝術品;因為蘇州是魚米之鄉在第二個學期中可以安排和水有關的一些題材,比如做一點陶魚之類的陶藝作品;在第三、第四個學期時,在制作上有了一定的學習技法方面的基礎,選擇的學習內容可以創造性稍多一點,如:可以選一個和蘇州有關的綜合性主題——《小橋、流水、人家》《蘇州園林》等等。
1、注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
這些學生的美術基礎普遍比較薄弱,教師在教學生制作時,除了教學生完成一些制作的技法外,還非常需要注意提醒學生在制作時的一些細節問題,比如制作時需要注意修飾整件作品,告知學生簡單的捏完不能算是完成一件作品。為了能讓學生的學習更有導向性,教師拿出非常優秀的作品實物向學生進行展示,這些作品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可以更直接地啟發學生對它們進行360 度的觀察,學習優秀作品的長處,思考自己怎么去制作才能完成一件優秀的作品。
2、注重學生團隊意識的培養
學生從一節課中除了學到文化類和技法類的知識之外,教師還應該告訴學生學習除了學知識之外,還要學習的一個更重要的內容就是團隊意識。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堅持到底的人生態度。隨遷子女學校的學生因為父母常年忙于打工以維持生計,在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上會疏于關心和管理,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在平時的課堂教育中,除了教會學生完成一件陶藝作品的方法外,還要時時灌輸為人處世的一些道理。
在制作一件作品時一般以2 人或3 ~4 人的小組形式來進行,在作品完成后的評價環節時也是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打分,讓學生們時時刻刻都意識到自己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小組的成員只有互相幫助、配合默契才能順利的完成一件作品。
陶藝課其本質上講就是一堂雕塑課,陶藝最重要的元素是土與火,陶藝作品離不開制作時的粘土和后期的燒制。整堂課中除了陶藝知識之外會大量涉及到其它學科的知識。有些作品需要學生題字,這就涉及到語文學科,有些時候陶藝課也會和英語學科有聯系,因為陶藝是世界性的藝術,會有一些外國的參觀團到學校中來,如果學生的英語水平好一點,展示交流課的效果會更好,由此發現陶藝課是非常需要其它學科的融入。
1、與音樂學科的融合
在教師講解完一節課的制作方法之后,接下來就是學生親手體驗制作的環節,學生在制作時,如果能配合播放一些輕快舒緩的音樂,調動學生創作的熱情,做出來的作品也會更有情感,更加生動。
2、與物理學科的融合
在制作《蘇州園林》陶藝作品的時候,學生會發現怎么制作亭子就是立不起來,在做小橋的時候,一開始制作的橋都會塌,在學生們向物理老師咨詢過力學原理之后,這些制作上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3、與化學學科的融合
陶藝作品一般在制作完成后需要放到窯爐中去燒制,燒制后的陶藝作品保存起來的時間能更久,作品在經過火的洗禮后,仿佛又變成了一件全新的藝術品,在燒制時燒的溫度非常講究,溫度太低燒不成,溫度太高會燒壞,這些都是化學原理,學生們也發現一些沒有什么顏色的釉料,在燒制后,竟然會使作品變得更有光澤更漂亮,這些化學上的變化,深深吸引著正在成長的好奇的學生們。陶藝課的教學,非常需要與其它學科進行融合,其它學科的融入也讓學生們對陶藝課產生了更濃的學習熱情。
對學生進行的教學評價,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特點。初中生正好處于青春叛逆期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父母、對教師的話可能會產生抵觸,作為教師要充分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變化,多表揚和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心。雖然需要多表揚和多鼓勵,但是也應有度,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處,抓住閃光點,對其適當表揚,表揚在口頭上進行還不夠,還應該進行物質上的直接表揚,比如每次課程完成后都要評出最優秀的作品完成組,發一些小獎品給這些優秀的完成人,同時把這些作品及完成的作者進行展示;及時指出學生的問題也是很有必要的,指出問題的方式需要注意,比如學生對自己的作品的完成情況非常滿意,但是實際上其作品只是完成,并不能達到優秀,教師在這時,應及時告訴學生“首先對他們能完成一件作品表示祝賀,但是如果再精益求精一點,相信作品肯定會更加出色”。在學期結束時,給每一位堅持到底參加陶藝課的學生頒發一張獎狀,肯定學生一個學期的表現,也期待他們在下個學期能更有進步。
不管是哪一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長、教師以及周邊人士的肯定及認可,作為教師應該把學生的這種內心渴望通過一種教學形式來實現,這個方式可以是教學展示。
展示的形式可以分小展示和大展示,分平時展示、比賽型的展示和示范性的展示,這些展示都是非常需要不可或缺的。平時的展示可以在學校的美術群中進行,展示時有作者和作品的合影,這種展示的形式比較隨意;比賽型的展示可以用實物展示或者拍好作品的實物圖片放到統一的地方進行展示,比如學校的美術交流群中,展示時讓所有參加過陶藝課學習的學生為作品打分;示范性的展示是指選一個特定的日子,比如學期末或者學校的藝術節期間,把優秀學生的作品進行集中展示。
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各個階層的勞動者,多元文化的發展是必然存在的一個現象,優秀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也非常需要現在的學生們去繼承和發揚,對學生進行陶藝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審美意識、也可以培養責任心和集體觀,對身心成長是非常有益的。因為地域不同和美術基礎高低區別的原因,所以教師所采用的教育方法要適合學生的學習規律。隨遷子女家長一般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盡快融入當地的生活中去,作為美術教師應承擔起幫助學生了解當地的藝術文化的責任,把優秀的傳統姑蘇文化知識介紹給自己的學生,在對學生教育的時候要實時抓住學生的心理變化,教學內容的設計從易到難即引導學生從了解陶藝知識、了解姑蘇文化到理解陶藝知識并且可以用自己的雙手來做出一件件有姑蘇文化地域特點的陶藝作品。在教學評價時,采用多鼓勵多展示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能喜歡上陶藝課。初中階段處于一個人成長的分水嶺階段,這階段的培養作為其教師應幫助其建立自信,養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美好品德,讓其能在初中階段既學到優秀的文化知識,又能學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