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陽/吉林師范大學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大部分學生都不清楚自己閱讀的目的,都把閱讀看作一種強加在自己身上的負擔。一旦面對大量的閱讀篇目,就會產生畏難的心理。為了追求閱讀的速度,學生往往應付了事。只有當學生意識到閱讀的好處,他們才能將其轉化成一種動力,發揮閱讀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主地認真閱讀。很多學生都能意識到閱讀是一種學習工具,能起到幫助他們識字和理解文章內容的作用。但對其思想和閱讀能力的提升往往是學生所無法明確的動機,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教師應該對學生的閱讀提出嚴格的要求,傳授他們閱讀的方法,指導他們掌握閱讀技巧。在每一次的語文考試中,學生所取得的成績是他們閱讀成果的反映,因此學生為了取得更好的閱讀成績就會認真閱讀,這成為每一個學生都追求的目標。同時,教師要強化學生的這種動機。對于學生的進步,給與鼓勵和贊揚;對于學生的不足,及時指正。
由于學生有著對事物的好奇心,于是便產生了興趣。在閱讀中,不同的學生各異,他們喜歡讀的書種類也有所不同。但相同年齡階段的學生也有共性,他們會隨著閱讀的豐富,其閱讀能力不斷提升,興趣也逐漸變化。興趣不僅需要外界力量的激發,也需要自身的主動嘗試。教師除了對學生進行日常的課內閱讀教學,還要對學生進行課外的閱讀指導。學生有的時候在選擇閱讀書目的時候有些盲目,這就需要教師的推薦。
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地去選擇文質兼美的優秀著作來讀,對各種各樣的題材有所涉獵,有助于他們去閱讀和寫作。多開展讀書活動,動員學生在濃厚的讀書氛圍中獨立閱讀。提供學生表達閱讀感受的機會,讓他們在閱讀過后,和同學們分享自己的體驗,互相交流和進步。學生與學生之間要相互督促,要耐心傾聽每一個同學對著作的獨特見解,取長補短。
初讀一篇文章,學生都只是停留在表層的理解階段,他們只知道文章的大致內容。而面對課堂提出的一些比較深奧的問題,學生一時無法有深刻的理解。為了進一步體會,學生由初讀進入精讀階段。于是便與作者展開對話,融入作者的創作思維之中,這就是學生加強閱讀的必然趨勢。每一個作者的作品,往往都是時代的產物,其思想意義是需要學生掌握的,同時也是學生很難理解的部分。
教師不能直接灌輸知識,要讓學生有自己探索的過程,不能限制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敢于表達他們的想法。這樣教師才能了解他們的理解程度,并且根據這種反饋調整教學策略。教師要多向學生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進入問題情境,再次回歸到文章內容之中,不僅提出自己的看法,還要找到相關的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理解力是在不斷地閱讀中得到逐漸提高的,當理解力變強,學生閱讀的速度就會加快,就能夠對文章中復雜的內容和聯系有更深入的挖掘。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使理解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更好的促進閱讀教學。
總體上,閱讀教學一直都在不斷前進中發展,但還存在許多的問題,仍然需要根據學情和課標來調整和改進。傳統意義上的閱讀只是停留在最開始的認識階段,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沒有取得同步,許多學者提出的觀點還沒有得到證實,因此教學實踐應該提上日程。隨著古今中外教育的發展,我們應該繼承古代先賢的智慧,還要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理論來豐富自身。總之,要“”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還要適應時代的變化。
另外,閱讀教學不是孤立存在的,與其他方面的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閱讀教學為寫作教學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素材,豐富了寫作的內容,增強了寫作的深度。學生對待閱讀總是很陌生,他們的語感還存在很大的欠缺,他們只是去閱讀啦,并沒有真正理解到閱讀的深意。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文章中的關鍵所在,所以在閱讀中浪費了許多時間。理解的速度慢啦,相應閱讀的質量就沒有得到提升,源于沒有掌握閱讀的方法。
為了促進閱讀教學更好的發展,師生之間要配合得相得益彰。教師要制定好教學計劃,有目的、系統地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教師要傳授學生各方面的閱讀知識,要讓學生意識到閱讀的樂趣所在,讓學生快樂學習。教師在閱讀中起著引導作用,要經常向學生提出問題,要讓他們學會思考,從閱讀中找到答案。在講解新的閱讀知識的同時,要帶領學生回顧之前所學,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教師要在不斷的閱讀教學中反思進步,改進閱讀教學,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閱讀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對于這些問題重點講解,以免學生總是出現同樣的錯誤。對于不同的文體,要有不同的閱讀方法,所以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傳授相應的方法。
學生則是閱讀的主體,按照教師和課內教學的要求,在教師的帶領下,開始學習閱讀。不同學生對于閱讀知識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往往反映在他們的閱讀、做題、寫作之中。從學生的熟練程度,教師就可以看出他們在閱讀中所付出的努力,多讀對于學生來說是培養語感的過程,學生自己要肯努力,保持認真的學習態度很重要。課堂上,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學生要用筆及時記錄。當課下的時候,可以自己回顧,鞏固自身的閱讀知識。在課余時間,要反思自己在閱讀中出現的問題,加深理解。要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摸索閱讀的規律和特點。對于閱讀中遇到的困難,要多與教師溝通,將閱讀情況向教師反饋。
新課改作用下,對文章內容的解讀不再單一化。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文章就會有不同的理解。但這并不代表學生要隨意解讀,應該從文章入手,科學化地解讀。教師要培養學生更好的思維能力,善于發現創新的問題和回答。這種閱讀方式更加重視學生自身,也是對傳統灌輸式閱讀學習的否定。讓學生親身體驗閱讀教學,教師做學生閱讀的輔助。
學生可以有大膽的想法,可以對文章意義進行加工。學生可以進行多重對話,其中包括與作者、文章主人公、時代、自我等的對話。經由對話后,學生就會有所感悟,產生個性化的解讀,然后進行與眾不同的鑒賞和評價。解讀過程中,要運用以前所學習的閱讀知識去分析,然后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個性化閱讀要求學生具有深層的文化底蘊,這就需要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多積累,多去擴展思維空間。
如果教師只是就一篇課文來教學,學生也就只會這一篇文章,這種教學方式是比較固定和模式化的。學生的思維完全被限制在這一篇課文中,即使遇到同種類型的文章,他們也會當作新的文章來看待。為了打破這種模式,教師應該對閱讀教學做出改變。把幾篇文章組合起來,讓學生進行對比,找到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提出議題,讓學生圍繞一個議題來進行討論。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群文閱讀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能夠幫助學生對閱讀進行整合。教師在選擇篇目的時候,除了選擇課內的文章,還可以選擇教材之外的篇目??梢娺@突破了選文的限制,讓學生進入大規模的閱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