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中共沁水縣委黨校
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高度重視干部培訓工作,這也就給各級黨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集中輪訓培訓干部主陣地的黨校,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如何提高培訓實效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在決定黨校干部培訓實效的多種因素中,培訓方式的作用越來越被各級黨校重視。近年來,各級黨校都在培訓方式創新方面進行了一些積極的嘗試,并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但為了適應更高的干部培訓要求,進一步增強培訓實效,在創新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面還需要不斷的進行探索研究。
近年來,沁水縣委黨校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增強干部培訓效果,在教學方式創新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實踐。
模塊式教學的主要特點是,按照教學培訓目標,圍繞特定的教學主題,系統考慮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專題設計的整體要求,將課堂輔導、現場教學、社會考察、專題研討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以及多種現代培訓方法有機地組合起來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1]沁水縣委黨校將這種教學方式,主要用于培訓長達一個月的科級干部主體班,提升培訓的針對性。以2018年科級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讀書班為例,讀書班的整個課程,被分成了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是經典導學,主要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或者我黨的經典文獻。比如《共產黨宣言》,由四位老師共同講授,每人講授的時長為兩個小時,其中一人講授概論,其余三人就序言、第一章節、第二章節進行詳細講解,從而幫助領導干部深入理解著作內容,掌握內容背后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第二單元是社會調研,領導干部們需按組進行為期一周的調研,并撰寫5000 字左右的調研報告。可以說,通過這一單元的課程設計,能進一步增強領導干部對調查研究的重視,夯實這項領導干部必備的基本功。第三個單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導學,選取《三十講》的重點內容形成專題,通過黨校教師講授的方式,進一步增強領導干部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領悟,進而實現入腦、入心。第四個單元是黨性教育,通過開展異地教學,讓學員深入到井岡山干部學院學習,聆聽革命先烈的事跡,重溫我黨的奮斗史,從而起到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性修養的目的。
體驗式教學指的是根據教學目的及教學要求在教學中創設相應的情境,教師引導學員在特定情境下展開學習,用心感悟學習內容。通過持續的學習過程,學員能力及素質得以提高,實現綜合發展。[2]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體驗式教學更加強調以學員為主體,更能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沁水縣委黨校近年也在積極嘗試不同的體驗式教學方式,而運用到教學當中的形式主要有:破冰訓練、拓展訓練、現場教學。值得一提的是,在現場教學方面,不僅積極的利用井岡山干部學院等著名的紅色教育基地,提升干部黨性教育的吸引力,而且還大力對本地的紅色教育資源進行開發利用,開設了南陽抗大紅色教育基地現場教學。2018年共完成現場教學15 次,接待省內外學員600 余人次。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要求領導干部們,要讀原著,悟原理。正是基于這一考量,沁水縣委黨校在近年開發了經典誦讀課程,主要用于科級干部讀書班。具體做法是:老師選取誦讀文章(誦讀文章以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或者我黨的一些經典文獻為主)、講解背景知識,學員親自誦讀、發表誦讀感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領導干部們能夠全程參與到課程當中,加深了對經典文獻的理解和感悟,從而提升培訓的效果。
訪談式教學,從形式上來看,既不是一味的訪談,也不是傳統的課堂教學,而是把兩者進行了有機結合,通過“訪談+教學”的形式,讓課堂活起來,效果顯出來。其主要就是借鑒當前媒體普遍推出的訪談節目的形式,再加上主持老師在教學中及時予以點評,并在理論上加以總結、提升,以達到增強課堂效果和實際感召力的目的。2018年,在科級干部讀書班上,沁水縣委黨校以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為主題,首次嘗試性的開展了訪談式教學,不僅加深了學員對本地鄉村振興相關問題的認識和理解,而且也增強了黨校教師對本地實際情況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學相長。
黨校教學方式的創新關鍵在人,關鍵在教師群體。通過與沁水縣委黨校教師的座談調研發現,多數教師在教學方式創新方面的意向并不強烈,整體呈現出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要分析出深層次的原因,就不得不說沁水縣委黨校教師隊伍的構成問題。由于歷史原因,沁水縣委黨校的教師隊伍出現了斷層現象,即缺乏35 至45 歲這一年齡段的教師,這就造成了45 歲以上的老教師們由于身體原因或者兼任行政職務者頗多,日常行政事務繁忙,對教學方式的創新多是有心無力,再加上這部分教師大多也已上到高級職稱,自認本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已不適應現下干部培訓的高標準、高要求,因此,對工作標準的追求一般停滯不前,更不用說會積極地創新教學方式。而對于35 歲以下的教師群體,數量本就不多,加之自認教學能力不強,講好傳統的講授式課程尚覺吃力,在教學方式的創新方面存在畏難情緒,因此對于創新一定程度上是有力無心。雖然在校委的強力推動之下,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但多數屬于被動接受的無奈之舉。加之,校委對于年輕教師在教學方式創新方面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激勵措施,所以,對于年輕教師這一群體,也出現了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
通過對沁水縣委黨校教學情況的調研發現,教學方式創新的任務主要是落在年輕教師的身上。對于年輕教師而言,確實具有工作熱情高、綜合素質強的相對優勢,但由于工作年限不長,講課經驗不足,在教學方式的創新方面存在信心不強的問題,集中表現為不敢輕易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另外,所謂“見多”才能“識廣”,雖然沁水縣委黨校也非常重視對年輕教師的培養,每年都會外出培訓“取經”,但更多的是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更新,對一些新的教學方式的學習不多。因此,對于年輕教師而言,選擇哪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具體如何操作都存在困惑。例如,本人在接到要在科級干部主體班上開設《經典誦讀》這種新穎的課程任務時,就面臨著無人指導、無經驗可循的實際問題,這一度讓我十分焦慮,差點打了退堂鼓。不過這也從側面暴露出自身能力不足的問題。綜上所述,教師創新能力的欠缺是今后沁水縣委黨校推進教學方式創新工作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作為基層黨校在今后要繼續推動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除了依靠校委的倡導和強制性的任務分派外,更重要的是通過一些工作機制上的激勵來激發黨校教師的內在創新動力。比如,黨校可以把教學方式的創新作為教師每年評比優秀和未來晉升職稱的重要依據。再如,黨校也可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新的教學方式的嘗試探索,對于積極性高,開發出的課程,學員反響熱烈的教研組,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以此激發教研組成員再次創新的熱情。
針對教師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除了其自身有意識的進行知識儲備,講課經驗的學習積累外,黨校也要積極的組織教師多到教學方式創新做得好的培訓學院或上級黨校進行學習,以此增強教師進行教學方式創新的底氣和信心。
實踐證明,黨校教學中多樣化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干部培訓的實效。所以,今后黨校教學方式的創新工作只有不斷的探索、推進,才能進一步開發出各具特色的創新課程,提升干部培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