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爽/遵義師范學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承擔了大學生“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是培養新時代四有新人的主要途徑。盡管習總書記在思政工作大會中不止一次的強調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仍面臨諸多不足,如教育形式單一、教育內容匱乏、教學氛圍呆滯等。要亟待解決高校思政教育所面臨的難題就需要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注入新鮮的血液。在這種形式下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借助紅色文化的價值導向、文化傳承、精神塑造功能不僅能豐富大學生思想引領的途徑,也能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的精神,進而實現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校思政教育意義。
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大途徑就是思政課堂教學。但大部分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仍為傳統模式且教師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發掘。各大高校開設的《思想道德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思政課程的教學教材固定,教育部雖在宏觀上規定了課程內容和要求,但是不少高校并未能夠在現有教材中加入與時俱進的實例來創新教學內容,從而出現思政課堂上給學生傳輸的是沒有感情沒有溫度的的理論知識,導致思政課堂教學育人效果微乎其微。
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大都呈現單一的形式。枯燥的教學內容、單調的教學方式,讓大學生在思政課堂中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缺乏情感、缺乏新媒體技術的教學方式不能很好地與當代大學生的實際特點相結合,導致教學知識未能以大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來呈現。除此之外,大部分高校只重視思政教育文化理論知識的講授,忽略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導致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大學生缺乏真正的情感體驗過程,缺乏和老師之間的互動。
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基本都是線上思政課堂教學結合線下輔導員教育。思政教學和教育的方式普遍單一、枯燥。在新媒體盛行的時代背景下,必須要賦予思政教育能傳承紅色文化的時代精神,所以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紅色文化是一張能夠讓思政教育展現出特色的名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在充分挖掘和傳承紅色文化精髓的同時,結合思政教育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能創造富含紅色文化特色的高校思政教育,能提高校思政教育的對當代大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滲透力。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艱苦奮斗、樂于奉獻、團結奮進、愛黨愛國等精神積淀。紅色文化所蘊含的資源能夠給高校思政課堂提供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教學素材。紅色文化的多樣表現形式讓其涵蓋了豐富的資源內涵,紅色人物、紅色紀念館、紅色故事、紅色書籍甚至紅色精神都在給我們訴說著中華民族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
高等教育是創新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傳承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而紅色文化是黨史、歷史的載體,是民族文化傳承的精神象征。紅色文化的內涵與精神學生能幫助學生樹立理想信念與價值理念,除此之外紅色文化還具備與時俱進的特點。將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結合,通過多樣的教學方式將紅色文化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堅定理想信念等精神植入大學生內心深處,使中華優秀的革命傳統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了大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1],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育人目的,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將紅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項重大的育人工程,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紅色文化育人體系來為這項育人工程打下牢固的地基。在將紅色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結合的過程中,必然要為紅色文化在思政工作中的順利推廣創造條件。第一,各類高校應成建立專門的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對紅色文化進行發掘,進而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學載體。第二,為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物質條件,各高校應給予充足的研究經費保障,用于支持教師對紅色文化的研究與開發,比如結合高校自身特點編寫紅色教材、開展紅色文化課題研究、建立紅色教育基地等。第三,要培養一支專業的紅色文化育人工程思政教師隊伍,建立思政的教師培訓體系,組織思政教師參積極參加紅色文化方面的培訓和講座,開展紅色文化專題研討,進一步提升思政教師紅色文化精神的傳承。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儼然已經成為網絡的主力軍,互聯網已經滲透到高校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推進著思政教育的改革,要想給高校思政教育增添紅色文化的能量,就需要借助qq、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深受大學生青睞的網絡平臺來建立紅色網絡教育平臺和拓展紅色文化傳播渠道。在建立紅色教育平臺之前,要先了解學生的需求,這樣才能把紅色文化和思政教育用轉化為貼近學生的新媒體產品。紅色文化網絡教育平臺除了能在大學生群體中掀起一股紅色正能量以外更能讓學生參與線上觀看紅色電影、分享紅色書籍等活動。結合線上線下的教育方式在提升了紅色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及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的同時,更加實現紅色文化和思政教育的交互性。
如何增強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是當前各大高校都應思考的一大問題。改變傳統的思政課堂教學模式,需要將紅色文化融入“大思政”教育教學過程,讓思政課堂真正的紅起來,活起來。紅色文化能為思政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和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在大量的教材背景下結合動態教學、情境教學等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在思政課堂上感受到每一個紅色人物、每一處紅色遺址、每一不部紅色電影所傳承的紅色精神,讓融入紅色文化的思政教育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思政教育不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利用好實踐活動這個第二“思政課堂”,才能真正實現思政教育的意義。除了通過紅色節日開展紅色主題辯論賽、演講比賽、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活動之外,各高校還可以針對自身地域特點或者辦學理念開展富含特色的實踐活動,將紅色文化有效的轉化為貼近生活的教學素材,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內課外的思政教學中且能在做中知,在行中悟。
校園文化是高校育人的一大隱形載體,近年來各大高校愈發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則是將校園文化開拓為“大思政陣地”的一大途徑。校園文化的基礎是物質文化,建立紅色文化校園的第一步就是使校園文化具有紅色文化特色。運用紅色遺址對教學樓、宿舍、食堂進行命名以及建立宣傳櫥窗、紅色文化長廊。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和核心,影響著學生的價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追求。在建設紅色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可以將愛國主義、勇于拼搏、艱苦奮斗等紅色文化精神融合在校訓、校歌、校徽中。[2]除此之外還可以舉辦唱一首紅歌、講一個紅色故事、看一部紅色電影等校園活動來營造紅色精神校園文化氛圍。制度文化是推進高校校園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的保障。要將紅色文化真正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執行、評價機制。讓師生在遵守文化制度的條件下,真正的對紅色校園文化產生認同感。[3]
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教育工作會議講話精神的深入貫徹,如何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各高校思正教育工作的首要問題,紅色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的靈魂和精神追求。依托紅色文化資源,牢記“傳承紅色基因”的囑托和“立德樹人”的使命,在健全規范的紅色育人體系下,結合線上線下的學習模式,以課內課外思政課堂為載體,在紅色校園文化的氛圍中,將紅色文化的種子播種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運用紅色文化創新的思政教育的育人工程,一定會培養出一個個“又紅有專的”有志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青春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