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妹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學文公分校,福建尤溪 365100)
生本智慧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主,以提升學生學習力為主要目標,注重生成,這就要求教師要由過去注重以知識生成為中心轉變到以智慧生成為中心,從以知識為中心轉移到以知識傳授與智能培養、素質提升并重的軌道上來,課堂要從知識本位回歸到智慧本位、由成績本位回歸到發展本位、由教會本位回歸到學會本位、由認知本位回歸創新本位,從中抓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契機,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想象力與創新力,力求讓知識與學生能力培養結構趨向融合,生成智慧。
因此,教師怎樣在課堂上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重塑教育教學本真是當前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簡言之,就是要求教師從上述四個回歸出發,重視學生的需求,通過對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有效引導,激發學生生成智慧。總之,生本智慧課堂的構建,要有主體思想的引領,更要有鄉土化課堂模式的配合。
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1]。這些核心素養的規范和界定,讓課堂學習目標變得更加清晰,內涵更加深厚,對課堂重構極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是生本智慧課堂構建的“指南針”。
以物理學科為例,以往是以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作為課堂教學的導向目標,雖然目標層次明確,但教師在課堂實踐操作中常常立足知識目標,追求能力目標,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極易造成課堂重知識輕生成的狀況,達不到立德樹人的效果?,F在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則是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集中體現物理學科的育人價值,是三維目標的整合提煉與發展,明確提出物理觀念的內容、科學思維的要素、科學探究的過程、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對于物理課堂創新發展起到了指導性作用,為構建出有趣、有情、有理的物理課堂指明了方向。
當然,在新理念指引下,教師要有自己對生本智慧課堂個性化的思考。眾所周知,學生是多元的個體,學習能力各有差異,教師的個人素養、教學風格也各有千秋,對于核心素養在課堂上的貫徹落實不可能面面俱到,這是需要教師的教學智慧,寧可擇其一,二而從之,也決不應付了事。只有秉承“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視角”的理念,才能將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真正落地。因此,智慧課堂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平臺,學科核心素養是構建智慧課堂的靈魂。
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發展過程,既有課前的預設性,又有生成的不確定性。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課堂被賦予更多的內涵與外延,如果僅以靜態的形式進行教學是無法實現課堂教學與時俱進的。下面筆者先分析傳統的課堂教學,它通常按預設好的教學步驟依次進行,即使偶爾的課堂生成打破了原先預設,教師也往往會強行回歸,學生思維只有按章進行才會被認可,課堂呈現程序化傾向。這會導致課堂缺乏靈活性,忽視因時因勢的生成變化,很難有智慧的生成。因此,唯有調整教師的教學行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才是課堂教學新的出路所在。教師在既有預設中要“留白”,給課堂動態生成、“存活空間”,這樣才能保證培養學生的獨立創新思維,進行體驗感悟,創造靈動課堂。比如,一堂課就是一出戲,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材就是最好的劇本。如何淋漓盡致地演繹,既要看導演的功夫,更要看演員的演技,還要看演繹過程中二者的配合與體悟。平時人們常說,演員入戲就是要求演員在劇本基礎上有自己即興而又獨特的發揮,這會讓作品大放異彩,課堂也是如此。
所以,構建生本智慧課堂必須遵從“依靠學生、尊重學生和解放學生”的理念。首先,教師要在課堂互動中重視學生需求,尤其要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狀態;其次,解放思想、放開束縛,讓學生敢于發表見解,樂于同教師對話,從而在活動中去發現、整合、形成并利用這些生成性資源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最后,允許學生在課堂上有獨特的見解與思考,尊重學生的現實思考,尊重每個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只有將教師、學生與課堂有機地融為一體,將以上方面共同統一于課堂,才會形成師生共生狀態,實現教學相長,讓學生體悟到學習的幸福與快樂,讓課堂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中國經典文化的本質多是力行文化,而不是博知文化。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2]。因此,在認知生本智慧課堂的基礎上,教師要力行推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改變自己的“行走方式”。依據校情,我校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積極推進“三環五學”課堂教學模式。
“三環五學”課堂教學模式是以能力和思維訓練為主旨,以活動為主線,以綜合素質發展為方向,通過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樂學善思,成為課堂主人和活動主角的活力課堂、智慧課堂?!叭h五學”是指預學(目標導學、自主探學)、互動(合作研學、展示賞學)、檢測(檢測評學)[3]。其操作模式如下。
第一步,預學環節(目標導學與自主探學):提前發放講學稿,依據學習目標明確預習方向,讓學生獨立完成預習任務。
第二步,互動環節(合作研學與展示賞學):課堂先由學科小組長負責檢查完成情況,并主持組內討論,每位學生在組內先行交流自己的預習成果,組長收集反饋本組的預習情況和存在問題并集中展示,其他小組進入互幫模式幫助解答問題,最后把無法完整解析的問題再交給教師予以解決。
第三步,檢測環節(檢測評學):用5~10分鐘來檢測本堂課學習效果,檢測練習要根據學習目標加以遴選和設置,可以當場評出成績,檢測反饋的問題也是先由組內互助解決,如有集中的問題,再由教師統一解答。
“三環五學”課堂教學模式最重要的載體就是講學稿的制作與推行,這事關課堂的整體效果。總體要求是:首先,備課組要在充分鉆研課標、考綱、教材并初步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制定切合實際又有可操作的學習目標。其次,教師要“下題海”,依據學習目標收集、篩選、改編檢測練習,確保每道題檢測的層次性和科學性[4]。再次,每份講學稿必須有切實可行的“學法指導”環節,教師要站在學生學的角度,緊扣重難點以及學科教材性質、特點和要求,體現學科特色,盡量體現分層設計,符合學生口味,以便學生對照學法指導自學教材。最后,講學稿必須經過備課組集體研討,經常吸收學生的合理化建議,二次備課,逐步完善。
綜上所述,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構建生本智慧課堂,以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內容再好,也要通過好的形式表現出來,形式再完美,也要有好的內容賦予其生命。堅持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導,堅持改變課堂上教師的“行走方式”,定能使課堂煥發生機,促進智慧課堂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