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奮文
(甘肅省民勤縣第六中學,甘肅民勤 733399)
在學校硬件設施完備的前提下,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與潮流。從晦澀枯燥的語言轉變為生動形象的動畫,多媒體能夠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提升和強化學生賞析文章、古詩詞的能力,逐步提高語文成績,提升教學質量。
一是多媒體的特點使然。動畫流暢、音效全面的多媒體教學,全面地把教學音視頻展現給學生,并把學生帶入課堂情境,通過互聯網收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信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有助于學生全面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和主旨,節省教師講解、描述場景的時間,以更加便捷高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
二是語文學科的具體要求。青少年進入初中階段,智力較之前已有一定的發展,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也有了一定的拓展。但對文化內涵豐富的語文學科而言,文章抽象的內涵和蘊含的思想情感讓人難以理解,尤其是文學大家的散文作品更加意義深刻,晦澀難懂。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學生深入理解相關概念提供幫助。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抽象的概念被加工轉化成具體生動的形象,對于突出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提高課堂學生主體地位的要求。初中生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容易產生疲勞。采用多媒體技術,將文章枯燥的文字信息以多元化的方式轉化為視頻、音頻等形式,帶來的新鮮感能夠刺激學生神經,并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知覺等感官,給予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適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豐富其情感體驗。
多媒體教學在各科中的運用較為廣泛。具體到語文學科中,本文主要在課文文本、古詩詞鑒賞、寫作等方面就多媒體的運用提出一些建議,以期對同人有所幫助。
教師講授不同文體的課本時,首先應在互聯網上查找相應的背景資料,包括圖片、視頻等,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識,便于學生以作者的視角理解文章內容。教師逐篇逐句講解文章時,要對文章進行分層,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體驗作者的思想情感。對于現代詩歌的學習也是如此,課堂上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然后與音頻中專家朗誦詩歌的情感進行對比,讓學生充分理解并感悟詩歌的魅力。
以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魯迅先生采用地方轉換的方式,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周圍的環境等進行具體的刻畫,但學生很難理解百年前具體事物的意象。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搜索具體意象的照片,或者畫出文章中所描述的建筑地形圖,讓學生直觀感受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具體位置。學生在聽講時仿佛身臨其境,極易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又如,教學老舍先生《濟南的冬天》這一文章時,要對濟南的冬天進行描述,可以用圖片和視頻等形式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并介紹濟南的冬天的氣候成因,從人文角度出發,感受老舍先生深沉的愛。
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有很多表達詩人或詞人憂國憂民、淡泊名利、思親思鄉、悲懷才不遇、嘆報國無門等的強烈情感的作品,對于古詩詞內容情感的準確把握,有助于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其文學素養,這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和綜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運用多媒體技術,從細節和整體展示古詩詞的藝術魅力,創設古詩詞情境,能夠激發學生潛在的情感意識。在講解古詩詞時,教師應采用音頻、動畫等形式對古詩詞進行吟誦和表達,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聲情并茂。多元化的表達形式,能夠加深學生對古詩詞音、意、韻、情、趣等多種角度的理解,使學生逐漸體會古詩詞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以講授古詩詞《春望》為例。這篇名作描述了杜甫看到長安淪陷、國家破碎之際的所感所想。采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長安城內戰后破敗的情境展現出來,即便是春天到來了,也因戰爭的存在,春意全無,荒蕪破敗,人煙稀少,亂草叢生,這些都呈現在學生面前。它從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了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無,最后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學生在這樣的古詩詞演示中能更好地產生共鳴,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寫作是語文學習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寫作課上引入多媒體技術,能夠創設相應的寫作環境,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生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五柳先生傳》為例。教師自行搜索或制作短片,將文章內容展現出來,學生通過觀看短片,體會五柳先生淡泊名利的精神,寫出讀后感,并聯系具有類似精神的古人,積累寫作素材,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除此之外,寫作能力的提高離不開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通過多媒體技術摘錄名著中的優美片段,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對學生語言的積累和情感的體驗以及理解能力的提升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在寫作課上,除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教師還應利用多媒體技術,推薦與本節作文課主題相關的優秀課外書籍,摘取其中的片段,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理解和仿寫,并為學生推薦全篇書目,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為寫好文章奠定基礎。例如,在某次主題為“父愛”的作文寫作中,教師收集了不同作家的名作,如朱自清的《背影》、梁曉聲的《父親》、小仲馬的《父與子》等,對比文體和具體描寫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父親的形象,并加以歸納整理,利用課文中的寫作手法進行描繪,體現多媒體教學的廣泛性。
語文課程學習要求學生必須達到400萬字的閱讀量。多年的教學經驗積累發現,閱讀量決定了學生語文成績的高低,而如何閱讀、閱讀何種書籍則成為重要問題。名著成為首選,但因其歷史久遠且冗長,雖內容引人入勝,但難免學生的時間、精力有限,無法做到精讀、細讀。通過多媒體,教師可以將名著中的經典判斷進行摘取閱讀,先激發學生的興趣,隨后定時、定期、定量向學生推薦名著片段,保證學生的閱讀量[1]。
以學習《武松打虎》一文為例。因已有多部關于《水滸傳》的影視劇,教師可以下載并播放“武松打虎”的視頻,創設情境,讓學生理解課本中動作描寫的細節,感受漢語言文學的魅力。講解完本課后,還可針對《水滸傳》的內容進行深層次推送,如采用同種方法帶領學生學習《林教頭風火山神廟》,加深學生對《水滸傳》語言風格以及描寫的印象,激發其閱讀興趣,使其自然而然地選擇繼續閱讀《水滸傳》。
綜上所述,在語文學習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是非常有意義的。它能讓枯燥晦澀的內容生動有趣,讓躍然紙上的文字成為動畫,吸引學生貼近語文、投入語文學習中來,讓初中語文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所舉的多媒體在課文教學、作文教學、古詩詞教學、名著教學中的運用均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教師應該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生動性,結合語文教學特點和自身教學模式的現狀,讓多媒體教學更具高效化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