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花
(江蘇省海門市能仁中學,江蘇海門 226100)
科學本質觀指的是人們對科學本質問題的認識。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普及與落實,人們對初中化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須從科學本質觀的角度切入,優化教學活動設計,為學生帶來新穎的學習體驗,使其從科學本質看待、分析和理解化學問題。這就要求初中化學教師緊密結合知識特色設計教學活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打下基礎。
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要想從科學本質觀角度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首先要靈活開展實驗教學,借助實驗輔助學生深入探究化學理論知識,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與動手能力,使學生的科學意識與態度得以增強。對此,初中化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實驗,做好實驗演示工作,并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驗探究中來,使其在合作中完成實驗,親身體驗化學知識的科學性,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例如,教學“金屬的化學性質”一課時,教師先要求學生觀察自己手中銅片、鋁片、鎂條的顏色(都有一層暗色物質出現),然后用砂紙打磨后觀察有什么變化?學生發現鎂條、鋁片具有銀白色光澤,銅片則具有紫紅色光澤。接著,組織學生繼續操作實驗,把這些金屬在空氣中點燃,兩人一組,一人操作、一人記錄現象,通過分組實驗觀察和表述:鎂和鋁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體;銅燃燒時有白煙,生成黑色的固體,引導學生寫出相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2CuO。之后,指導學生操作鐵在純氧中燃燒的實驗,寫出思考:通過以上實驗,得出的金屬性質是什么?是不是所有金屬都能與氧氣發生反應?真金不怕火煉,說明了什么?提示學生從金屬的反應條件展開討論,結合實驗歸納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上述案例中,教師靈活運用實驗引導學生探究金屬的活動性順序,讓他們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對比、歸納、分析,掌握獲取科學結論的方法,感受到化學學科的嚴謹。
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從生活中走進教學,從課堂走向社會。初中化學教材涉及不少生活化元素,生活中也存在大量化學現象,化學和生活可謂密切相連。初中化學教師從科學本質觀角度設計教學活動時,應當巧妙引入一系列的生活化現象,從學生熟悉的事物著手,引領他們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化學問題,自主自發地展開探究,激發學生探索化學奧秘的興趣,深化他們對化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認知,發展科學精神。
例如,教學“愛護水資源”一課時,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出示全球海水、陸地水儲量比的圖片,提問:地球上的水資源情況如何?存在于哪里?學生第一印象是地球上的水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存在于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和大氣中。然后,教師出示世界人均水量和中國人均水量圖,學生會發現海水較多,淡水較少,且難以利用。接著,教師講述: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不同程度的缺水狀態,全世界的水資源也即將面臨短缺,原因是什么?水污染有什么后果?水是怎么被污染的?如何愛護水資源,防止水體污染?并在課件中展示水污染的圖片。學生通過事先課下調查,結合生活經驗,知道水污染的原因有工業“三廢”亂排、濫用農藥和化肥、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等,最終影響人類的生活。隨后,組織學生歸納愛護水資源的舉措,如節約用水、治理工業“三廢”、植樹造林、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等。
如此,教師巧妙地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設計教學活動,使其體會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他們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有效發展科學精神。
實踐教學可謂是最為直觀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影響更強。不過,在初中化學課程教學中,部分知識受教學條件的限制難以進行實踐教學,這就要用到現代信息技術,將微觀的化學知識變得宏觀,顯現出科學的本質,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探究新知識。所以初中化學教師基于科學本質觀設計教學活動時,應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把抽象的化學知識變得具體化和直觀化,讓學生領略到化學的神奇與魅力,借此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1]。
例如,教學“原子的結構”一課時,教師先帶領學生回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它們的區別,據此解釋化學變化的實質,使學生發揮想象,暢談對原子的最初認識,如其外形可能是什么樣子?可能猜想到原子像核桃、櫻桃、乒乓球和實心球等,培養學生善于想象的科學精神,體驗探究學習過程。接著,要求學生閱讀教材中“原子的構成”這部分內容,提問:原子是由哪兩個部分構成的?原子核由什么構成?質子、中子、電子的電性和電量分別是怎樣的?利用信息技術播放幾個小粒子繞著一個大粒子做高速運動的動畫,使其自主思考問題。觀察動畫后,讓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引導他們正確表述:原子是一個空心球,幾個小粒子圍繞一個大粒子在運動。隨后,播放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視頻,詢問:原子核還能再分嗎?讓學生知道通過科學研究,原子核是由中子與質子構成的。
上述案例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將化學知識由抽象變為形象,引導學生從科學本質觀感知原子能夠再分,知道科學知識是通過科學研究得出的,讓他們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
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良好的課堂情境能夠渲染科學研究的氛圍,吸引學生更為專注地探索化學世界,從科學本質觀審視化學問題,體會化學的魅力。在科學本質觀指導下的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語言、問題、模型、實驗等手段,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渲染濃郁的科學研究氛圍,幫助學生釋放壓力,使其消除對未知化學世界的畏難情緒,在自主、合作中進行探究式學習,不知不覺地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
以“金剛石、石墨和C60”教學為例,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金剛石與石墨的圖片,提問:你們知道金剛石與石墨的成分是什么嗎?學生回答: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之后,引導學生對比圖片產生懷疑:同樣是碳元素組成的單質,為什么外觀上差異如此之大?接著,教師現場表演用玻璃刀切割玻璃的實驗,拿出6B 鉛筆中的鉛,讓學生觸摸感受,對比兩者的顏色、硬度和形狀,并帶領他們設計實驗,探究兩者的導電性,使學生學會用比較法分析化學物質,歸納金剛石和石墨的性質和用途。之后,教師拿出金剛石、石墨、C60的碳原子結構模型,提出問題:物質的結構、性質、用途有什么關系?使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三者雖然都是碳單質,且均由碳元素構成,但是碳原子的空間排列不同,以至于形狀不同,讓學生在綜合分析中了解到: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則決定用途[2]。
上述案例中,教師合理運用語言、提問、模型等營造課堂情境,渲染輕松愉悅的科學研究氛圍,吸引學生踴躍參與到科學探究中,使其認識到同一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
總而言之,基于科學本質觀設計初中化學教學活動,是化學教學本質的回歸,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化學知識的科學性特征,結合化學實驗、生活現象、信息技術和創設情境等靈活設計課堂形式,提升學生的化學綜合素質與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