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勰
(甘肅省臨洮縣南屏鎮嵐林寺小學,甘肅定西 735003)
初中生的體育參與精神要從集體的智慧中產生,這樣他們才會有追求體育精神的持久動力和發展需求。在認清自身體育追求目標和鍛煉途徑的過程中,學生會提高對體育的重視程度,并真正出現增強自身素質的愿望,對體育鍛煉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要抓住時機引導并發展學生的體育精神,最終促成初中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和特長發展。
不同體育教師的教學風格各異,但在教學目標的引導下,教師的教學策略最能展現教學的智慧和藝術。因此,面對學生進行集體協作的競技運動時,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風格最能引導并深化學生對體育精神的追求和優秀品質的塑造。這也是學生形成和提升競技素養的重要因素,并能為學生今后的體育發展奠定基礎。
體育技能教學是面對學生集體時進行的側重基本技能的全面教學和重點教學。只有在學生逐步掌握體育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形成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學生才能在動作技術的鍛煉實踐中自覺熟悉各種競技規則、場地、器材、技術等。只要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教師激發出來,教師就能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教學有針對性、特長性的訓練目標和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技術動作的示范性教學和競技的精神實質是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和提升自身體育素養,因此,體育競技技能訓練不能直移到初中體育基本技能教學中,也不能把體育競技的成績作為體育教學的終極目標,這樣我們就能在更加寬廣的體育教育教學領域中讓初中生在競技精神的鼓舞下有自我覺悟、自我鍛煉和自我發展的自覺追求。在小組內互相競技、互相學習,在團體協作中獲得樂趣,就能讓學生通過基本技能訓練,主動加強薄弱項的學習和提高,也能讓學生在增強特長方面進一步提高訓練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鍛煉與學習,使學生有意識、有目的地改善自己的薄弱項,發展自己的特長項,最終促進初中生體育素養的全面提升和發展。
由于競技體育本身的特質發展要求和團體協作中的職能分工,初中生無論在田賽還是徑賽的基本技能訓練中,都會展現出技能特長項和薄弱項,因此在團體競賽中,需要遵循揚長避短、優勢爭勝的原則,積極發揮團體的智慧和力量爭取競技的勝利。只要分工科學合理,凸顯集體優勢,就很容易讓學生在任何競技比賽中切實感受到個人應肩負的責任和需要發揮的作用,也能為競技角色的適時調整和個人體育素養的展現提供機會與舞臺。因此,教師認可學生在競技體育中個人與集體的互動性和緊密性,就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對個人的尊重和對技能的發展需求,我們對初中生體育競技精神的培養就會帶有非常鮮明的教學風格和發展目標。這也是對學生合作意識培養最直接的教學手段和最基本的訓練方法。
小組內的學習和競技很容易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技能素養和特長發展需求,教學評價的多樣性有助于學生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和體育的拼搏精神,特別是在長期的小組競技與合作中,學生就會認識到隊員之間體育技能的互補性與協調性的重要性,也能認識到集體智慧與力量發揮最佳作用的協調條件。因此,競技團體,不僅能讓學生共同進步,還能作為最基本的團體,融洽組內成員的關系,和諧師生關系,為改進學生的鍛煉方法提供參考對象。教學實踐中,我們要能做到對訓練技能和技術動作并重,學生在學習、模仿規范動作的同時,非常注重同學、小組之間的互助互學互教關系。而且,這種關系會在無形中深化同學之間的友誼。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獲得成就感,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技術動作和訓練效果;也要善于充分發揮學生的最大潛力,促使學生形成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品質。只有為實現素質教育制訂適宜的教學策略,才能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競技技能實施目標教育和藝術化教學。
圍繞教學目標,把體育教學本身的系統性、科學性與趣味性融合起來,實現大體育教學和生活化教學,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實現目標教學、快樂教學、特長教學和藝術化教學。在增強團體合作意識的基礎上,我們應教會學生在梯級難度訓練過程中體驗特定教學情境中產生的競技樂趣,讓學生善于發現自己的運動差異,追求完美運動的樂趣。這能使課堂教學在無形中為學生的自覺鍛煉指明方向,激發學生課后提升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效果。
除此之外,我們一直倡導“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并貫徹在整個初中體育教學階段,因此,在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教師也要在養成教育、自信教育等方面培養學生的鍛煉習慣。生活化的體育教學實質上是不斷促進和提升學生的綜合體育素養與健康生活質量,能夠讓學生在改善人際關系、提高體育競技水平、提升學習能力等方面,不斷自我強化追求體育精神的能力和愿望[1]。在這方面,我們常見的現象就是,大凡熱愛體育、追求健康生活與學習的學生,往往自信、陽光、成功,某一方面有體育特長,并在集體中有一定的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因在集體中逐漸認清自我,學生的叛逆狀態會有所改善,并能增強自我改造的能力。只要學生的體育參與精神有所展現,學生的競技意識和競技水平就會為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帶來樂趣以及集體凝聚力、戰斗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只要學生能夠體驗到競技體育精神下的團體合作的意志和戰斗力,就能在最大限度上實現對自身潛力和競技水平的認識與提高,并在努力實現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樂趣,為其今后的學習與探究提供動力和保障[2]。即使在課后和校外生活中,學生的鍛煉意識和競技技能也會出現多種學習樣式和實踐機會。學生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示范性教學,能為學生系統、科學的學習實踐提供幫助。體育教學的課堂延伸會為學生實際體育技能的提高增添了無限的活力,那么,體育教學的內涵就會越來越豐富,體育生活化教學就會越來越充滿活力。
總之,體育教學不僅在提升初中生的綜合體育素養方面注重對其合作意識的培養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還要在生活化的教學設計和鍛煉習慣中發掘學生的體育發展潛力,形成體育文化甚至是特色,能以競技體育的精神觀照學生追求目標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學生在多種競技條件下的團體協作能力,明確個人發展需求的實現途徑,讓學生在集體中認識自己、發展自己、成就自己,最終促進學生不斷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