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旭華
(福建省廈門市康樂第二小學,福建廈門 361006)
觀察習作是以眼前特定的靜物、人物、動物、景物或游戲等為對象,在仔細觀察、把握對象主要特征的基礎上,以片段或簡單篇章將對象比較具體、真實地表達出來的寫作訓練[1]。那么,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觀察習作呢?筆者以《觀察開心果》一課的教學為例與大家分享。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件禮物,就裝在這個袋子里,大家猜猜看,是什么禮物呢?
師:請一個同學上來替大家摸一摸,告訴大家,你摸到的是什么感覺?(硬硬的、粗糙)
師:我們把它請出來,它就是花生。
師:剛才我們通過用手摸,觀察到花生的外殼是硬硬的,摸起來感覺很粗糙。(板書: 手摸、觀察 )
師:我們還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法寶”,幫我們觀察花生呢?
學生交流,教師板書:眼看、鼻聞、耳聽、嘴嘗、腦想。
師:眼睛、嘴巴、鼻子、手、大腦都是我們的觀察法寶,能幫助我們認識許多東西。
師:花生大家都見過,也吃過,那就讓我們認真用這些法寶來繼續觀察花生吧。
1.觀察花生外殼
師:花生外殼是什么顏色的?像什么呢?(重點在于形狀指導)
師:花生的大小呢?跟我們的手指頭比一比,跟哪個手指頭一般大?
師:花生的外殼還有什么特點,仔細觀察?
師:剛才我們是通過用眼看觀察花生外殼的。誰還用別的方法觀察到花生外殼的特點?(鼻子聞到花生外殼有泥土的味道;放耳邊搖一搖,還聽到咚咚的響聲)
師:誰能夠匯總起來,把花生外殼的特點說一說。
2.觀察花生仁
師:花生寶寶的房子還真不錯。來吧,同學們,讓我們輕輕地打開門,去看看花生寶寶,可不許把門給打破嘍!用剛才的法寶,仔細觀察花生寶寶,看看你有什么發現?先看到……接著聞到……(生暢聊)
師:想吃就吃吧,美美地品嘗,說說它是什么味道? (脆脆的、香香的,很好吃)
3.明確觀察順序
師:你們觀察花生時,是按什么順序來觀察的呢?(以從外到內的順序觀察,先觀察花生的外殼,再觀察里面的仁)
板書:按順序、外 、內。
師:剛才我們先觀察了花生寶寶的房子,然后觀察了花生寶寶。有一位小朋友也像我們今天這樣觀察花生,并且把自己觀察到的寫了下來。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短文——師生合作讀。
觀察花生
今天,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件禮物——花生。我拿起一個花生仔細觀察,它穿著一件土黃色的外衣,兩頭圓圓的,中間有點細,上面有許多條紋,就像老奶奶臉上的皺紋,也像蜘蛛織的網。花生有我的小指頭一般大小,形態各異,有的像數字“8”,有的像字母“S”,還有的像小葫蘆。我用手摸了摸它的外殼,感覺硬硬的,特別粗糙。我拿起來聞了聞,有泥土一樣的味道,再放到耳邊搖一搖,聽見了“咚咚”的聲音。
我用兩手輕輕地掰開花生殼,看見兩個花生仁穿著粉紅色的衣裳,像兩個娃娃一樣躺在床上,真可愛!它們的衣裳薄薄的,摸上去很光滑的,輕輕一捏,就露出花生寶寶圓潤的身子。我忍不住吃了一顆,哇!香香的、脆脆的,太美味了!
師:說一說這位小朋友用了哪些方法觀察花生?(看、聞、摸、聽、嘗、想)
師:他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觀察的?(從外到內)
師:他把自己觀察到的寫了下來,你最喜歡他寫的哪些地方?寫法上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
師:今天同學們表現得真棒,老師再給大家送上一份禮物,好嗎?這是什么呢?你們認識嗎?
出示觀察與習作要求:①按照由外到內的順序,用看、聞、摸、聽、嘗和想的方法觀察開心果;②按照觀察順序把開心果的顏色、大小、外部和內部形狀、味道等寫清楚;③寫的時候運用學過的詞語及比喻、擬人等手法;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學生觀察開心果,動筆寫作。
以上一環節出示的要求為評價標準,教師組織學生評價所展示的習作。
評價要點:按順序、寫具體、有方法、用修辭、標點正確。
師:通過今天這節觀察習作課,你學到了什么?
師:學會觀察是一項特別重要的本領,希望同學們都能做一個處處留心觀察生活的有心人,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就會發現生活會像花兒一樣艷麗多彩。
觀察習作對象包含靜物、人物、動物、景物、游戲,不管是哪一種觀察,教師都要把觀察的實物(或視頻)帶到課堂上,讓學生在現場反復觀察。觀察物直觀地呈現在面前,學生就可看、可聽、可觸、可聞,甚至可品嘗。學生現場調動各種感官深入觀察,又有同伴交流分享,動筆寫作時還可以回看觀察物,“物在眼前,話在心中”,自然有內容,有素材。
體驗環節讓學生在寫作課堂上獲得了深刻的感受,如在靜物(開心果)觀察課上,學生調動各個感官深入觀察、用心體會,從時間上、情感上都深度參與其中,樂在其中[2]。體驗是觀察習作課的重要元素,學生帶著情感,帶著快樂體驗上課、寫作,將課堂變成了自我展示的舞臺。這樣的習作觀察課,學生怎能不愛?
以往,小學中年級觀察習作指導采用的是“從A 到A”的教學流程,即課堂上教師現場指導觀察花生,教給學生觀察方法,讓學生現場動筆寫花生。這樣的指導模式在初始階段有必要,也有效果,但幾年下來陷入一個怪圈,即學生寫出的作品雷同多、個性少。當陷入困境、不知路在何方時,教師可以采用“從A 到B”的教學流程,即教師在課堂上現場指導學生觀察花生(A),滲透觀察方法,學生自主觀察開心果(B)、寫開心果。小小改變,大大不同。一個改變,扭轉了教師“我教你學”的師本觀念。教師引導學生在第二個環節中自主觀察、與同伴交流、動筆寫作。學生遷移方法,進行個性表達,能使課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主課堂。
中年級觀察習作指導,降低了習作難度,進一步鞏固、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的寫作興趣保持在較高層級上。同時,學生掌握了觀察方法,初步養成了觀察生活的習慣。經過中年級觀察習作的訓練,學生大多克服了畏難的情緒,對寫作已經可以做到有話可寫,而且寫得自如、輕松、愉悅,不再視寫作為畏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