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增玲
(福建省屏南縣實驗小學,福建寧德 3523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閱讀教學不止有一種模式,我們可以從“欣賞”作品的角度去探討閱讀教學的模式,即課外閱讀欣賞。課外閱讀欣賞是針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教學探究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激發和科學引領下,適度拓展閱讀視域,增加閱讀積累和欣賞體驗,能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閱讀欣賞水平。下面筆者以設計《草房子》課外閱讀欣賞課為例,從激發學生興趣、關注文體特征和提升延續三方面,具體談談如何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學會欣賞、品味內涵,真正踏上深度閱讀的道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在教學建議中強調,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1]。但是,書再好,文字再美,學生如果不愿讀,不喜歡讀,沒有閱讀興趣,就無法和作者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也就無法感悟到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筆者設計《草房子》閱讀欣賞課是在學生剛讀完整本作品的基礎上進行的,筆者借助《草房子》的名家書評,重新喚起了學生的閱讀體驗,激發了學生的交流興趣和強烈的表達欲望。
首先,作品簡介導入,進行整體了解。筆者先向學生介紹這本書:“有這樣一本書,它是講究品位的少年長篇小說。作品格調高雅,由始至終充滿美感,敘事風格諧趣而又莊重,是一部兒童和成人都喜歡閱讀的兒童文學作品。”這樣介紹的目的是讓學生對《草房子》這本書有整體的了解,初步感受《草房子》的文學價值。
其次,出示名家書評,進行初識欣賞。在介紹完這本書后,筆者出示名家書評:“人民文學副主編肖復興說它是一首詩;中國著名作家高洪波說這部作品富有幽默感,正是水鄉風情畫,拳拳少兒心;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樊發稼說,讀它真正是一種文學的享受、藝術的享受,是一種真、善、美的享受;人民文學副主編崔道怡說,它就是當代中國之愛的教育,請大家說出這是哪本書?”這種懸念式的提問,不僅讓學生充滿好奇,產生探究之心,也讓學生直面大量鑒賞式語言,為提升學生的欣賞能力做好了鋪墊。
最后,全面了解作者,走進作品。在借助完名家書評后,筆者提問學生:“你們知道《草房子》這本書的作者是誰嗎?你們對他了解多少?”由于本節課是在上完導讀課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對作品、作者及相關背景資料有所了解,他們便開始交流從各種渠道了解到的作者情況。最后筆者總結學生發言,歸納作者曹文軒寫了許多少年兒童喜歡的作品,部分作品還被譯為法、日、英、韓等國家的文字,《草房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被人們稱為純美小說。閱讀不僅要把握整體,學生讀完書后有怎樣的感想,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第三學段的學生應“能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能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表達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由此可見,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文體特征,使其學會初步鑒賞文學作品,進而豐富其精神世界。《草房子》的文體特征是小說,小說的構成有三個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因此,筆者以三個要素為抓手,引導學生從幾個方面感受作品的內在魅力。
第一,感受《草房子》的人物美。在課堂上,筆者以猜人物的方式,讓學生感受該作品的人物美。首先,筆者描述文字:“猜猜她(他)是誰?她是《草房子》中年長的一位,油麻地小學的西北角落是她的家,這片用幾十年心血換來的土地,她深愛著。為了這片土地,她與人們頑固地抗爭。雖然她性格怪僻,卻一直很喜歡桑桑,為了救喬喬,她差一點搭上了性命。最后,她為了撿回一只油麻地小學的南瓜,失去了性命。”其次,在學生輕松猜出人物是秦大奶奶后,筆者鼓勵學生也參與到猜猜他是誰的游戲中來,一個同學描述,一個同學猜。筆者提出描述要點:語言要精辟,要抓住人物特點。在參與游戲過程中,學生不僅回憶了書中的人物形象,還學會了從小說人物角度欣賞文本的語言。最后,筆者繼續向學生發問:“在這座美麗的草房子里,這么多鮮明的人物形象中,最能打動你,讓你難以忘懷的是誰?”引導學生從眾多人物形象中回到文本,靜心分析,讓學生談談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讓學生在閱讀中關注人物特點,感受作品中的人物美。
第二,感受《草房子》的情節美。在小結過渡環節,筆者這樣說:“這本書描寫的是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故事,距離我們現在已經有四十多年了,但我們仍能從他們身上收獲著、感動著。文學作品對我們心靈的陶冶和凈化就是這樣沉淀的。找出你認為情節描寫最精彩的、最能打動你的片段,并寫下自己的感受;之后組內交流找到的語段并分享自己的感受,有共同感受的學生可以互相補充交流。”這樣,學生在梳理情節的同時,既關注了書里的故事,又關注了打動內心的情節。筆者還留心學生的不同感受,借助追問深挖細節,使學生進入文本,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精妙之處。在這種師生共讀共賞的過程中,學生變盲目的讀為有角度有方法的深度閱讀,不僅品味了故事情節,還學會了欣賞。
第三,感受《草房子》的環境美。筆者首先用課件出示草房子及書里優美環境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其次出示《草房子》書中描寫環境的優美語段,請學生配樂朗讀這段清新典雅、富有詩意的文字,并小組交流所讀文字,美在哪兒;再次展示課件里的微課,引導學生從色彩、光線、想象等方面欣賞作者筆下的環境描寫,使整節課對文本閱讀的欣賞達到高潮;最后讓學生模仿微課中的句式,班級交流文中其他景色優美的片段,旨在讓學生從書中的環境描寫中學會賞析環境之美,懂得欣賞。
課外閱讀欣賞課不是單純對整本書中故事情節的簡單重復,而是對整個故事、整本書的感悟與升華。教師在欣賞課上,要指導學生深入書中,在學生暢談書中的人物、情節、環境之美后,進行總結:“作者曹文軒的作品質樸純美,用美的語言書寫美,流暢自如又韻味無窮,希望大家能重新打開書本,再次品味它純美的語言。《青銅葵花》是《草房子》的姐妹篇,也是曹文軒的作品,想知道這又是怎樣一部精彩的故事嗎? 趕緊去讀讀吧。”以此推薦讀物,拓寬學生的閱讀面。
綜上所述,課外閱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營造閱讀的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會學生欣賞作品,之后為學生推薦好的讀物。一本書閱讀的終結,恰是下次閱讀的開始。教師運用這樣的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在閱讀的林蔭大道上繼續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