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芳 萬娜 付鵬剛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醫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兵團南疆地區作為我國的重點經濟扶持區,對該地區各民族健康狀況的研究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發展。在南疆地區,維吾爾族人口居多,該地區特殊的部分民族文化和風俗成為了部分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但關于南疆民族人群膝骨關節炎的相關研究較為罕見,鑒于此,我院選取了該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維吾爾族和漢族人群作為對象,以核磁共振檢查結果作為基礎,對其檢查表現、發病特點和治療現狀等進行分析,旨在提高該地區人群對膝骨關節炎的認知水平,為其診療等提供參考,以提高當地居民健康水平。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于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來自兵團南疆地區的維漢兩族膝骨關節炎120 例患者,共154 個病變膝關節。根據不同民族進行分組,其中82 例維吾爾族患者,共106 個病變膝關節;38 例漢族患者,共48 個病變膝關節。
納入標準:年齡≥50 周歲者;維吾爾族、漢族符合長期居住在南疆者;維吾爾族、漢族符合三代純系該民族者。
排除標準:具有外傷史者;從事重金屬、運動員等對身體健康有害工種者。
所有患者均在東芝GE 3.0T 核磁共振儀下進行檢查,采用膝關節表面線圈,選用矢狀位和冠狀位和橫斷位進行掃描檢查,選用TSE、SE、FLASH、T2WI 和脂肪抑制T1WI,將矩陣設置為256×512,設置層厚為4mm,層厚因子為0.2。
統計患者的膝關節病變分布位置、病變類型和相應的核磁共振表現,以及膝關節炎相關因素的發生情況,包括患者性別、年齡、BMI 值和學歷水平。
療效:關節僵硬、關節疼痛、下蹲困難和上下樓困難、關節腫脹、關節活動障礙、關節壓痛和肌力下降這6 個癥狀均消失,并且在為期6 個月的隨訪中未出現復發,為痊愈;上述癥狀均明顯減輕,或者其中5 個癥狀消失,為效果顯著;其中5 個癥狀均明顯減輕,或者其中4 個癥狀消失,為病情好轉;未達到上述任何標準的為無效。將痊愈、效果顯著和病情好轉均計入總有效,治療有效率=(痊愈例數+效果顯著例數+好轉例數)/患者總例數×100%。
結果如表1,表2 所示。

表1 患者膝關節病變分布位置

表2 患者膝關節病變類型和核磁共振表現
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膝骨關節炎發病特點對比[n(%)]
結果顯示,治療分為手術治療和對癥治療,手術治療包括關節鏡下手術、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等,對癥治療包括陣痛、抗炎治療等。經治療后,維吾爾族患者中,有18 例為痊愈,13例效果顯著,26 例病情好轉,治療總有效率為69.51%;漢族患者中,有8 例為痊愈,6 例效果顯著,13 例病情好轉,治療總有效率為71.05%。
新疆偏遠地區,由于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其生活水平相對低于城鎮居民,加之當地居民疾病知識匱乏,醫療資源上缺醫少藥,許多居民不能夠及時發現膝關節,也不具有預防膝關節炎發生的意識。
在臨床影像學檢查中,核磁共振對軟組織的分辨率和對病變的敏感性等優勢是得到了眾多學者和專家的認可,該檢查能夠將正常關節軟骨結構和受損后的變化清晰地顯示出來[1,2]。因此,選用核磁共振檢查進行診斷具有較高可行性。患者膝關節病變分布位置為股骨內外側踝關節面、脛骨內外側平臺和髕骨后緣,病變類型均為軟骨受損4 級最多。膝關節在人體運動時為力量傳遞提供了重要作用。由于當地居民運動量較大,對膝關節造成了巨大壓力,導致其膝關節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損,加之看病路途較遠和經濟原因,很多人選擇了走路就醫,入院時,患者的膝關節受到了嚴重損傷。在這些患者中,女性、年齡>60 歲、體重超重、學歷水平低的患者占大部分,表明這些因素是導致發病的重要因素。女性以及老年患者存在較為嚴重的骨質疏松癥狀,加之膝關節液減少,造成嚴重磨損;當地居民以肉食為主,大多患者體重超重,對膝關節造成了進一步的壓迫;因受到經濟、文化等條件的限制,許多患者對該疾病的認知水平非常低,在初期發病時,疼痛等癥狀較輕,患者并未在意,而是選擇忍耐,待疼痛難忍時才選擇就醫,然而此時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這也是本次中軟骨受損4 級患者最多的原因。因為大多患者膝關節受損程度嚴重,發生了不可逆損傷,同時,當地醫療資源基礎薄弱,導致該疾病的整體治療效果不太理想。
綜上所述,隨年齡增長兩族膝骨關節炎患者人數呈總體上升趨勢,>60 歲患者人數高于其他年齡段患者人數,兩族患者的發病無顯著差異(P>0.05),經治療后維吾爾族患者治療有效率低于漢族患者,且治療現狀不太理想。提高該地區人群對膝骨關節炎的認識非常重要,促進患者早就診、早治療、早康復;并做好健康飲食知識的普及工作,減少或延緩該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