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恒 余延云 林陽 羅碧清
(中山市人民醫院 廣東 中山 528400)
腦癱膝過伸屬于兒科中較嚴重的疾病,嚴重威脅患兒的生活及生長發育,甚至可能危及患兒生命健康,所以需要在確診疾病后予以科學有效的治療[1]。在對患兒的治療上,常規康復治療的方式雖說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治療時間較長且療效不顯著,無法顯著改善患兒的下肢病情,所以臨床中積極探討更加有效的治療方式[2]。近年來,隨著臨床中對腦癱膝過伸研究及治療的進一步深入,在對疾病的治療上就在常規采取康復治療的基礎上,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制定并實施個性化康復治療方式,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43 例小兒腦癱膝過伸的患兒為對象,患兒均符合《實用兒科學》的相關診斷標準,無先天性血液或免疫疾病,患兒家屬均知悉目的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實驗組22 例,男性15 例,女性7 例;年齡2 ~8 歲,平均年齡(5.4±0.6)歲;病程1 ~4 年,平均(2.4±0.4)年。對照組21 例,男15 例,女6 例;年齡1~8年,平均(5.2±0.6)歲;病程1~4年,平均(2.2±0.4)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予以常規康復治療,具體是予以肌電生物反饋與推拿治療,肌電生物反饋治療主要是用SA9800 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儀,取患兒坐位,采取雙通道刺激,兩組電極片,一組置于患兒腘繩肌的肌腹上,另一組放于股四頭肌肌腹處,設定刺激頻率在60Hz,脈寬600μs,刺激時間3s,間隔1s,每次20min,1 次/d。推拿方法是采取湯氏推拿方式,主要是輔助患兒坐位,用五指推法循患兒三陽經的走行進行點按,到達頸項部位變為三指拿法,按揉頸項兩側與大椎兩側,之后單指按揉印堂、百會、太陽、鳳池、大椎等穴位。對患兒四肢采取拿捏揉法,配合肢體前屈、后伸及外展等,充分刺激各肌群,1 次/d,0.5h/次。
實驗組則結合患兒實際情況予以個性化康復治療,具體如下:(1)康復評估。全方位檢查患兒身體狀況,依據檢測結果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每天安排專門醫護人員檢查患兒康復情況,結合康復進程隨時調整方案。(2)心理干預。每天安排治療師同患兒進行交流溝通,讓患兒以愉悅心態面對康復治療,且同患兒家屬進行交流溝通,講述治療過程相關注意事項,緩解家屬擔憂情緒。(3)對患兒進行肌電生物反饋及推拿治療,方法同常規康復治療一致。(4)飲食干預。指導患兒科學禁食,禁食上食用營養豐富的食物,注意補充優質蛋白質,主要是通過蛋白質補充促進患兒記憶與思維能力的改善,且指導患兒進食高脂肪與高纖維食物,改善患兒營養狀況及提高機體免疫力。(5)運動干預。①跟腱牽拉訓練:取患兒仰臥或坐位,治療師一手握住患兒腳踝,一手手心置于患兒腳跟,握住患兒腳跟使患兒腳心緊貼前臂,炎水平方向牽拉,每次牽拉時間2 ~3min。②肌力訓練:輔助患兒坐位,進行伸膝訓練,將毛巾卷置于膝關節下方,讓膝關節離床或者同地面保持一定距離,之后囑咐患兒習管家下壓,繃起大腿持續6 ~10s 放松。③控制能力訓練。治療時面對患兒,患兒雙手置于治療師肩膀,治療師雙手置于患兒膝關節外側面,控制患兒膝關節活動,使患兒處在直立位并緩慢下蹲,之后緩慢立起。此外可借助固定自行車訓練,治療師協助患兒進行反向蹬車訓練使小兒關節控制能力提高。
兩組均干預1 個月。
(1)依據治療后肌力大小及自理能力評估療效。顯效:肌力達到Ⅲ級并恢復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有效;肌力達到Ⅱ級且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無效:未達有效的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治療前后觀察兩組仰臥位與站立位膝過伸角度變化。
使用SPSS21.0 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較治療前比較,經治療后兩組仰臥位與站立為膝過伸角度均顯著降低,實驗組治療后各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不同角度膝過伸角度變化比較(±s,度)

表2 治療前后兩組不同角度膝過伸角度變化比較(±s,度)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 n 仰臥位 站立位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22 15.71±2.45 9.75±1.75* 16.23±3.21 10.24±2.26*對照組 21 14.66±2.41 11.41±2.01* 16.21±3.18 13.41±2.71*t - 1.416 2.892 0.021 4.173 P - 0.164 0.006 0.984 0.000
腦癱是兒科常見的一種機體運動殘疾,患兒的癥狀主要以運動障礙表現為主,患兒常伴膝過伸這一典型的異常姿勢[3]。腦癱膝過伸主要指的是膝反張或者膝反屈畸形,站立位膝過伸角度明顯,長期膝過伸會因膝關節周圍肌力不足使得膝關節逐漸失去伸直的能力,這造成患兒前傾異常步態,影響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對患兒需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療。
對小兒腦癱膝過伸,臨床中多是采取康復訓練進行矯正,而因為疾病病因比較復雜,在國內外尚未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治療手段,在國內針對疾病的治療上,主要采取肌電生物反饋及推拿治療的方式,采取這一治療方式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兒的病情,但是部分患兒存在干預后癥狀變化不顯著的情況,這對患兒生長發育不利,因此需要探討更加有效的治療方式。在本次研究中,針對小兒腦癱膝過伸,采取個性化康復治療,結果顯示較常規康復治療的對照組,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此外治療后兩組患者在仰臥位、站立位不同狀態下的膝過伸角度也是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這提示個性化康復治療對患兒的治療效果滿意。該結果同尚紅熠[4]的研究結果一致。個性化康復治療核心在于結合患兒的具體情況,制定并且實施個性化的康復治療方案,治療內容涵蓋心理、針灸按摩治療、飲食干預及運動干預等,其中心理干預通過醫護人員予以患兒心理方案的安慰及鼓勵,讓患兒可以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這樣有助于患兒的康復;針灸按摩治療是常規康復治療的主要措施,有助于改善患兒肌力及糾正膝過伸;飲食干預上結合患兒的實際情況,提供優質蛋白食物有助于提高患兒機體免疫力,讓患兒能夠耐受長期的綜合治療;運動干預上通過進行牽拉、肌力及控制能力等的訓練,協助患兒膝過伸的改善,讓患兒得以盡早的康復[5-6]。
綜上所述,針對小兒腦癱膝過伸這一兒科常見的疾病,臨床中采取個性化康復治療方式,可取得滿意的干預效果,促進患兒癥狀的改善,同時顯著改善患兒仰臥位與站立位膝過伸角度,讓患兒能夠盡快恢復正常到正常的生活及生長發育進程,因此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