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會英
(枝江市中醫醫院內科 湖北 宜昌 4432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種常見的急危重癥,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等嚴重后果,甚至導致患者猝死。尤其是前壁AMI,對患者心功能影響更大。為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其臨床預后,應盡早恢復梗死冠狀動脈通暢,實現血流再灌注。目前,臨床上對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AMI 能否改善患者心功能尚存在一定爭議。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將對AMI 患者分別采取擇期PCI、急診PCI 治療,對比其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急診PCI 治療62例AMI 患者作為觀察組,患者均發病6 ~12h,且未接受溶栓治療。男性42 例,女性20 例,年齡48 ~76 歲,平均(61.85±6.06)歲。同時,選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擇期PCI 治療的62 例AMI 患者作為對照組,患者發病時間均超過12h,安排7 ~10d 后擇期PCI 治療。男性38 例,女性24 例,年齡49 ~77 歲,平均(62.12±6.84)歲。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觀察組治療方案:患者入院后,口服300mg 阿司匹林+300mg 氯吡格雷,進行相關檢查,采取Seldinger 法,進行冠狀動脈造影,確定梗死動脈,根據其大小、類型、形狀,選擇合適的支架、導管,按標準操作流程完成PCI 治療。術后立即拔除鞘管,加壓包扎,術后2h 給予減壓處理,6h 后采取普通包扎。術后1 個月,維持使用300mg 阿司匹林+75mg氯吡格雷。術后第3 個月,劑量調整為100mg 阿司匹林+75mg氯吡格雷。對照組治療方案:進行生命體征監測,采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穩定斑塊等治療,注意預防相關并發癥,抑制心室重構。發病后7 ~10d,安排擇期PCI 治療,方法與觀察組一致。
對比兩組患者的左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舒張末期內徑(LVEDD)以及射血分數(LVEF)。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LVESD、LVEDD 顯著小于對照組,LVEF 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左心功能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左心功能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LVESD(mm) LVEDD(mm) LVE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2 52.98±5.45 45.59±5.34 58.51±5.95 50.10±5.22 47.26±4.33 53.92±3.79對照組 62 52.94±5.60 50.73±6.95 58.92±6.02 54.46±4.20 47.39±4.52 48.70±4.02 t-0.040 4.618 0.381 5.124 0.164 7.439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冠狀動脈閉塞是AMI 發病的主要病理機制,由于心臟供血突然中斷,導致心肌細胞缺血、缺氧性壞死,心臟室壁延展,并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研究發現,大部分AMI 患者均伴有左心室重構,降低其心肌功能,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近年來,隨著PCI 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AMI 臨床治療效果也明顯提高,可實現梗死血管再通,改善心臟射血功能,促進心肌收縮功能的恢復。但在AMI 開展時機上,目前尚存在一定爭議。有研究認為,擇期PCI 與急診PCI 的治療成功率及再住院率相當,但急診PCI 治療的惡性心律失常風險較高[2]。也有研究顯示,急診PCI 在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不良心臟事件發生率方面具有明顯優勢[3-5]。
在本文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LVESD、LVEDD 顯著小于對照組,LVEF 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提示急診PCI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明顯優于擇期PCI。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擇期PCI 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時間較長,心肌細胞死亡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治療效果及預后。而急診PCI 可立即開展手術,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時間明顯縮短,有利于心肌功能的恢復,患者遠期療效更好。此外,擇期PCI 血運重建僅能夠改善冬眠心肌功能,減少梗死區擴展。急診PCI 可早期、完全、持久的開通阻塞冠狀動脈,從而達到縮小梗死心肌范圍、挽救瀕死心肌的目的。
綜上所述,與擇期PCI 相比,急診PCI 在改善AMI 患者心臟功能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更具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