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煥 高新洛
(洛南縣中醫醫院 陜西 商洛 726100)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具多發性和常見性特征。單側鋼板內固定在復雜脛骨平臺骨折中具一定效果,但其并發癥較多,安全性有待提升,與其相比,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具并發癥少、預后好等優勢[1]。本文對2016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診的伴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診的40 例患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經診斷滿足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判別標準[2];骨折分型為Ⅳ~Ⅳ型;對研究持知情態度。排除標準:手術不耐受者;病理性骨折;自主表達、精神能力受限;非自愿參與研究。以隨機法分組,可分為對照組(n=20)和研究組(n=20),對照組男女比重為12:8;年齡臨界范圍61 歲、22 歲,均齡(40.23±4.16)歲;9 例Ⅳ型、6 例V 型、5 例Ⅳ型;研究組男女比重為13:7;年齡臨界范圍60 歲、24 歲,均齡(41.45±4.23)歲;10 例Ⅳ型、7例V型、3例Ⅳ。兩組一般資料行獨立樣本檢測比較,P>0.05,存在比較性。
對照組以單側鎖定鋼板內固定為主:行椎管內麻醉,常規消毒及鋪巾,于患膝前外側作一斜形切口,依次切開皮下各層,近端切開關節囊,顯露關節面及骨折端,借助撬撥上頂等手段進行骨折復位,待關節面復位滿意后行克氏針臨時固定,根據骨受損狀況判斷是否需要植骨,經C臂指引下明確關節面平整后,取一脛骨近端外側解剖鎖定鋼板固定,沖洗術野,逐層縫合并包扎。
研究組應用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行椎管內麻醉,常規消毒及鋪巾。首先,于膝關節后內側作一斜形切口,依次切開皮下各層,近端切開關節囊,顯露關節面及骨折斷端,經撬撥上頂等方法實施復位,待復位滿意后采取克氏針臨時固定,并根據骨受損狀況判斷是否需要植骨,修復內側柱力線;然后,再于膝前外側作一斜形切口,依次切開皮下各層,近端切開關節囊,暴露關節面及骨折端,利用撬撥上頂等方法復位,待滿意后克氏針臨時固定,依據骨受損狀況判斷是否需要植骨,修復外側柱力線。C 臂指引下判斷骨折端復位滿意、關節面平整后,于外側放置一脛骨近端解剖鎖定鋼板固定,同步于其內側放置一“T”型解剖鋼板進行支持固定,沖洗術野,逐層縫合并包扎。
①出血量、下地負重、骨折愈合時間。②并發癥。對兩組不同診治下兩組關節僵硬、關節炎等并發癥實施比較。
本研究資料借助SPSS19.0 的統計學軟件展開處理,其中研究涉及計量資料用t驗證、(±s)表示,計數資料以卡方檢驗,%表示,研究結果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表明,研究組下地負重、骨折愈合時間相比于對照組顯縮短(P<0.05),;兩組出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出血量、下地負重、骨折愈合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出血量、下地負重、骨折愈合時間對比(±s)
組別 n 出血量(ml) 下地負重時間(周) 骨折愈合時間(周)研究組 20 267.52±55.23 8.02±2.95 11.23±2.55對照組 20 275.35±56.58 14.55±5.01 18.11±6.59 t- 0.443 5.023 4.354 P- 0.660 0.000 0.000
研究組關節僵硬、關節炎并發癥率達5.00%,對照組并發癥率30.00%,相比較之下,研究組并發癥更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累及部位多、機體疼痛感強、周圍血管、韌帶及神經分布豐富,臨床診治難度大,如若診治不當可對其骨折處血運、膝關節運功能力產生較大影響。既往多以單側鋼板內固定進行診治,但實踐表明,該固定方法易出現移位等不良事件,總體效果不佳[3]。研究表示,于脛骨骨折診治中引進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術可獲理想療效,其能將骨折周邊血管、軟組織及神經受損幾率降至最低,抑制并發癥發生,對膝關節功能恢復具積極影響[4-5]。本次研究對以上內容實施進一步論證,研究組下地負重、骨折愈合時間與對照組比顯著縮短P<0.05,出血量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并發癥相較于對照組顯著下降(P<0.05),均證實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術具理想運用效果。
綜上所述,復雜脛骨平臺骨折以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展開診治效果理想,可減少并發癥,加快機體康復進程,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