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清鵬
(興安界首中西醫結合醫院 廣西 桂林 541306)
骨盆髖臼骨折是嚴重且常見性臨床創傷,多與高能量損傷有關,因其牽涉部位較為獨特,診治不當可形成重癥功能障礙,致死率及致疾率極高。對顯著移位骨盆髖臼骨折,臨床多以手術實施診治,但限于骨盆髖臼骨折構造復雜,解剖學原理繁瑣,如何選擇手術方式仍舊為骨科重點研究課題。既往經髂腹股溝入路,牽涉神經、血管較多,創傷較大,且術中機體出血量多,復位操作難以于直視下完成,降低復位效果,影響預后[1]。本院對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診的患骨盆髖臼骨折患者(51例)進行觀察,現作如下報告。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為研究時段,以此時段本院收診的51 例患骨盆髖臼骨折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符合《骨科學》中骨盆髖臼骨折判別標準[2];新鮮骨折;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骨質疏松;并發惡性腫瘤;認知功能異常。按抽簽法隨機分為對照組(n=25)和實驗組(n=26),對照組男女比重14:11;年齡最大、最小71 歲、23 歲,均齡(49.65±5.24)歲;實驗組男女比重16:10;年齡最大、最小73 歲、24 歲,均齡(50.75±5.24)歲。兩組組間一般資料以SPSS19.0 統計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于研究中予髂腹股溝入路診治,實驗組行腹直肌旁入路:取硬膜外麻醉,保持患者平仰臥位,鋪巾消毒,于肚臍與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 處起至髂前上棘與恥骨聯合連線中內1/3 處做縱向切口,充分暴露腹外斜肌腱鞘并切開,于腹直肌和腹內斜肌連接處切開腹直肌前鞘,顯露腹直肌,沿腹直肌外側緣鈍性分離至腹膜外間隙,期間注意保護血管及其他組織。將髂棘、髂腰肌間視作第一窗,將髂腰肌、髂血管束間視作第2 窗,而以髂血管和精索間當作第3 窗,最后以精索內側為第4 窗,立足于以上4 個窗,將髂骨翼、恥骨上端及髂恥隆起、四邊體等骨折進行充分顯露,并行復位固定。
①髖關節功能。參考Matta 量表評分制進行兩組髖關節功能的全面評價,分數越高越好[3]。
②手術耗時及出血量。
本研究數據應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展開處理,其中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髖關節功能及手術耗時、出血量
臨床統計發現,實驗組髖關節功能及手術耗時、出血量相較于對照組具顯著優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髖關節功能及手術耗時、出血量(±s)

表1 髖關節功能及手術耗時、出血量(±s)
組別 n 髖關節功能(分) 手術耗時(min) 出血量(ml)實驗組 25 86.23±6.21 120.12±15.02 327.45±23.12對照組 26 71.45±5.21 152.23±21.54 412.35±30.65 t- 9.222 6.152 11.134 P- 0.000 0.000 0.000
骨盆髖臼骨折一般多為高能量損傷,可致髖臼骨折移位,并同步形成髖臼外損傷等合并傷,增加臨床處理風險。基于解剖學層面,髖臼生理構造復雜,骨折形態呈多樣化表現,不同手術入路方式、復位手法及內固定術均對術者有著更為嚴謹的要求,特別是手術入路方式擇選上,這一點是確保骨盆髖臼手術成功的基本前提。髂腹股溝入路是現階段臨床診治髖臼骨折的黃金標準,但實踐表明,該手術易對機體易產生強烈的應激傷,如出血量大、創口大等,同時因視野模糊,難以滿足骨折復位及固定滿意需求[4]。除此之外,骨盆內構較為繁雜,內含數多種組織器官,如若未熟練掌握解剖原理,極易造成誤傷,加重機體損傷。
本文中,在髖關節功能指標上,實驗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顯著降低(P<0.05),提示腹直肌旁入路效果理想。腹直肌旁入路為新時代下醫學進步的直接體現,是一種微創手術,相對于改良Stoppa 入路,其切口更傾向于外側,不但對縫合有促進效果,且不容易對周邊神經形成損傷。此類進路方式可進行髖臼前柱及四邊體的有效顯露,并借助復位后柱骨折塊,同時用拉力螺釘實施固定,亦或是采取前方髂坐鋼板進行后柱骨折塊的良好固定。但值得強調的是,針對后方構造損傷極為嚴重者,建議采取前后聯合進路。另外,該入路能將手術視野加以拓展,操作流程簡便,利用不同操作窗口進行髂骨內側面、骨折及骨盆環的復位,滿足手術入路需求的同時最大化減少損傷,安全性及應用性較高[5]。
綜上所述,骨盆髖臼骨折運用腹直肌旁入路治療可獲理想效果,能減少手術耗時,削弱應激效應,促進髖關節功能修復,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