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陽
(重慶市雙橋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醫院 重慶 400900)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國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飛速提升,我國青少年青少年兒童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早期青少年兒童糖尿病主要以T1DM 為主,但近些年來由于社會環境及生活環境的雙重干預,導致我國的肥胖兒童大幅增加,進而近些年來T2DM 的發病每年都在上升。由于青少年兒童的特殊年齡段對于自身血糖控制水平表現不佳,兒童患者過早出現糖尿病并發癥,嚴重影響著患兒的生活質量,有效控制患兒的血糖水平是延長患者出現并發癥的主要手段,因此強化青少年兒童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使用情況是改善青少年兒童糖尿病的重要途徑。本次探究通過臨床資料回顧分析T1DM、T2DM 患者控制血糖達標的相關因素,具體如下。
選取2014 年7 月—2019 年7 月期間,我市各醫院收治的青少年兒童糖尿病患者104 例的臨床治療作為對象,排除3 例并發急性并發癥患者,共納入101 例患兒,其中男44 例,女57 例,T1DM 74 例,T2DM 27 例,年齡為12(8.0 ~16.0)歲,病程3(1 ~5)年。納入標準。本次納入患者均根據病情不同采用相應的藥物治療,T1DM 采用皮下注射門冬胰島素進行治療,3 次/d,對有癥狀或HbA1c 大于9%且無酸中毒的T2DM 采用二甲雙胍緩釋片及皮下注射門冬胰島素聯合治療,對無癥狀HbA1c 大于9%且無酸中毒T2DM 患者服用二甲雙胍緩釋片進行治療,T1DM 年齡<18 歲,監護人與患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本次探究得到我院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存在糖尿病并發癥患者、重要臟器存在功能障礙患者。
對患兒經行空腹采血3mL,送至實驗室進行糖化血紅蛋白化驗。填寫血糖控制因素調查表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如年齡、身高、體重、病程、治療時間等,與Ⅰ型糖尿病自我控制管理信息包括飲食控制情況、自我血糖檢測頻率、低血糖頻率、運動情況。
排除3 例并發急性并發癥患者,共納入101 例患者,其中男44 例,女57 例,T1DM53 例,T1DM48 例,年齡為12(8.0~16.0)歲,病程3(1 ~5)年。隨訪使用降糖藥物治療后的一次糖化血紅蛋白平均為(8.7±1.7)%,達標率為39.6%,與治療前存在顯著差異,以logistic 回歸模型排除患者年齡、父母學歷、病程等后發現與血糖達標的因素包括自我血糖檢測頻率(SMBG)(OR=1.734,95% CI:1.073 ~0.336)、控制飲食(OR=0.067,95% CI:0.057 ~0.912),見表1、表2。

表1 T1DM、T2DM 患者自我管理與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的相關因素分析

表2 血糖達標因素分析
Ⅰ型糖尿病是青少年自身免疫系統破壞自身胰島素β 而導致的糖尿病,因此只有通過注射胰島素的方案來進行治療,但據臨床調查發現大部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并不顯著,以至于患者過早的出現糖尿病并發癥,嚴重影響這患者日后的生活質量及家庭狀況。T2DM 是由于青少年兒童的胰島β 細胞功能快速衰竭,造成血糖升高并快速發展并發癥。本次探究通過臨床資料分析青少年兒童糖尿病病人的血糖達標的相關因素,討論如何改善青少年兒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水平。
本次探究結果顯示血糖達標的因素包括自我血糖檢測頻率(SMBG)(OR=1.734,95% CI:1.073 ~0.336)、控制飲食(OR=0.067,95% CI:0.057 ~0.912)。若青少年兒童糖尿病患者,具有較高的自我血糖監測頻率、運動管理及飲食控制,可以更好的調整藥量同時控制糖攝入,有效管理自身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