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晴晴
(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 江蘇 徐州 221006)
脛骨平臺骨折是十分常見的臨床骨科疾病,該癥一般是由直接或間接暴力導致的脛骨近端關節面受到重創后引發的骨折,常伴隨有半月板損傷,雖然治療有效率高,但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術后護理干預就可能會出現關節功能障礙、關節炎、關節疼痛等并發癥,影響患者身體和心理健康,因此在治療中選擇合適的護理干預方式十分重要[1]。本文就本院2018 年5 月—2020年4 月收治的40 例脛骨平面骨折的患者進行不同護理干預的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將40 例確診患者按照護理方式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各20人,其中參照組女性患者12 例,年齡在30 ~56 歲,平均年齡(45.5±11.2)歲;男性患者8 例,年齡在35 ~50 歲,平均年齡(47.6±9.8 歲)。研究組女性患者9 例,年齡33 ~60 歲,平均年齡(45±6.5)歲;男性患者11 例,年領土在35 ~58 歲,平均年齡(41.3±7.8)歲。兩組一般資料間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
對參照組患者進行常規骨科護理進行干預,包括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教育、合理有效的術前準備、生活護理、術后感染和并發癥預防等[2]。研究組患者接受綜合護理干預:(1)術前護理:為患者提供良好的養護環境,醫護人員應主動關心患者、耐心解答患者疑慮,通過專業的講解增強患者信心。(2)術后護理:①術后對患者飲食進行科學指導,保證患者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熱量。術后使用頭孢呋辛消炎,防止患者感染。②密切觀察患肢的膚溫、膚色血運狀況,關注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指導調節患者術后姿勢等。同時應當告知患者鍛煉恢復的積極意義增加患者信心。③術后積極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術后24h 抬高患肢進行局部冷敷緩解腫脹、減輕疼痛,6 ~8h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主要包括周圍肌肉鍛煉以及活動關節促進血液循環,防止關節粘連帶來不良影響[3]。術后30 ~60天可進行不負重膝關節屈伸鍛煉,90 天后進行負重鍛煉,適應后進行增加訓練直至可不借助外力自主站立和行走,恢復膝關節功能。
(1)采用Lysholm 膝關節評分對患者其關節恢復效果進行評分,評分內容包括疼痛程度、行走穩定程度、患肢腫脹程度、上階、蹲下、靈活程度等[4]。100 分為滿分,評分越高表示膝關節恢復狀況越好。(2)制定患者護理滿意度答卷,100 分為滿分,請患者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分。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4.25±4.56)分高于對照組的(82.36±4.25)分,膝關節恢復狀況(90.21±4.87)分也優于對照組的(81.66±4.45)分,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組間護理效果對比(±s,分)

表1 組間護理效果對比(±s,分)
組別 n 護理滿意度評分 膝關節恢復評分研究組 20 94.25±4.56 90.21±4.87參照組 20 82.36±4.25 81.66±4.45 t-8.530 5.796 P-0.000 0.000
綜合護理是目前臨床治療中常用的護理干預方式,強調從患者自身情況出發,進行準確、專業的護理干預,在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肯定[5]。綜合護理干預具有完整性、準確性、專業性的特點,對患者術后身體和心理的恢復都具有積極意義,能夠讓患者更加愿意相信和配合醫生進行恢復訓練,能夠有效避免肌肉萎縮等癥狀的出現,預防患者膝關節攣縮、關節組織粘連和變性,不僅能縮短住院時間更能使患者達到更好的恢復效果,提升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隨著現代臨床治療水平的不斷發展,術后對患者的心理干預越來越為醫護人員所重視,有效的術后心理干預能夠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的抗痛能力增強,從而大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在臨床治療中發現,良好的心理干預能夠對患者給予精神層面的支持,幫助患者度過術后心理危機階段。綜合護理相較于傳統護理方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能夠真正使護理服務理念所要求的“以滿足患者的需求為中心”,加大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力度,對患者術后恢復和護理感受的提升都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對脛骨平臺骨折后膝關節恢復效果具有良好作用,在患者護理滿意度上具有提升作用,值得運用推廣于脛骨平臺骨折后膝關節恢復的護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