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荊門市中醫醫院重癥醫學科 湖北 荊門 448000)
呼吸科是臨床重要科室之一,近年來由于大氣污染嚴重,空氣質量下降,導致了呼吸方面的發病概率明顯上升[1]。本次研究主要對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效果進行評價,詳情如下。
選取了2018 年4 月—2019 年11 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300例呼吸科危急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以奇偶數的分組方式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奇數對應實驗組,偶數對應常規組,每組各150例。其中常規組男女比例為79/71,平均(56.26±4.57)歲。實驗組男女比例為83/67,平均(56.49±4.43)歲。兩組患者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
納入標準:經診斷患者病情符合呼吸系統疾病的相關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存在溝通障礙或認知障礙的精神疾病患者。
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干預,護理內容包括健康知識普及,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監測、用藥指導、病情評估、飲食指導等一系列基礎護理措施。
實驗組在常規組基礎上采用護理風險管理對患者進行干預,護理內容包括:(1)風險管理小組成立,小組成員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擔任,由科室護士長進行管理,對每位小組成員的職責進行嚴格劃分,以座談會的方式交流談論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方案,對護理中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進行分析總結,針對每種風險事件做好相應的風險預案,風險預案包括緊急搶救預案,設備、器械故障突發預案,突發死亡預案等多種預案;(2)風險管理知識培訓與考核,對風險管理小組成員進行風險管理知識培訓,以此提高醫護人員對風險管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定期對醫護人員進行考核,包括實際操作以及理論知識,以此來鞏固醫護人員的護理知識,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術;(3)完善風險管理制度,設立專項人員對風險管理的實施流程進行跟蹤反饋,每月給出相應的跟蹤反饋報告,持續督促風險管理制度不斷進步完善,完善內容包括為每位患者制定專人的病歷資料檔案,對患者的疾病類型、具體病情癥狀、開始治療時間、護理實施計劃、患者年齡、患者姓名、患者恢復情況、治療結束時間等信息進行詳細記錄;(4)將風險預案貫徹落實,定期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風險預案進行針對性調整,評估結果以及方案調整內容均需做好相應記錄,定期對護理質量水平進行評估,將評估結果納入績效考核,督促醫護人員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
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主要分為患者護理前后護理質量評分,評估使用問卷為院內自制,單項滿分值為100 分,分值越高,護理質量越高。
使用SPSS24.0 軟件對護理質量評分進行統計學處理,護理質量評分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實驗組與常規組的病房管理、消毒隔離以及基礎管理的質量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實驗組病房管理、消毒隔離以及基礎管理的質量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常規組護理前后的護理質量評分(±s,分)

表1 實驗組與常規組護理前后的護理質量評分(±s,分)
組別 n 病房管理 消毒隔離 基礎管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150 74.18±1.41 90.64±1.38 76.73±1.28 91.53±1.62 75.28±1.60 93.37±1.46常規組 150 73.85±1.53 85.56±1.47 76.65±1.39 86.59±1.55 74.94±1.63 88.42±1.38 t-1.943 30.858 0.519 26.985 1.823 30.177 P->0.05 <0.001 >0.05 <0.001 >0.05 <0.001
呼吸科危重癥患者由于其病情類型的復雜性、病情發展的突發性以及病情的不穩定性,一直都是臨床護理中的重難點問題[2-3]。
風險小組成立以小組的形式對醫護人員進行管理,可以高效地對人力資源進行分配,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人力資源利用率,并通過提前做好各類風險預案,可以有效對各類風險事件進行快速處理,避免事端擴大[4];風險管理培訓能夠幫助小組醫護人員有效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從而降低護理過程中人為風險因素的影響,避免出現醫療糾紛事件;風險管理制度完善則可以通過專人跟蹤反饋的形式督促風險管理制度不斷進步完善,從而有利于各項風險管理護理措施的實行,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并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概率[5];風險預案的貫徹落實可以保證患者接受的護理服務質量,護理后實驗組病房管理、消毒隔離以及基礎管理的質量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切實說明護理風險管理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癥患者的臨床護理中表現良好,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