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威
(武漢市按摩醫院 湖北 武漢 430000)
睡眠障礙是當今社會的一大熱詞,影響著很多人的身心健康。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煩躁難安。很多人常常想強行控制入睡或是數羊,或是自我催眠,然而越是緊張焦慮越發興奮;還有一部分人嗜睡,睡眠時間夠久但醒后睡意仍不解,其屬病態睡眠。兩者次日,均感頭重身乏,睡意未解,日間昏蒙蒙,夜晚睡不好,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很多人的睡眠障礙跟頸椎有著密切關系,屬于頸源性的,在幾個療程的對癥治療后效果顯著,不同程度的改善了患者的這一癥狀。
選取2017 年3 月—2019 年5 月來我院門診處就醫的頸源性睡眠障礙患者174 例。采取“平均分配法”將患者平分為兩組,對比組87 人,男21 例,女66 例,年齡15 ~69 歲,平均年齡46 歲。觀察組87 例,男13 例,女74 例,年齡16 ~64 歲,平均年齡44 歲。經診察排除非頸源性,頑固性等睡眠障礙者。
治療前完善個人資料,了解病人的病因病情,依據檢查報告制定合理有效的診療方案。對比組采取針灸治療,治療組采用推拿點穴治療。日一次,十天一療程。
①頸椎,頸胸交界處有外傷史,勞損以及退行性變化,導致病變階段的組織,骨以及關節物理性卡壓椎動脈,交感神經,使腦內血氧供給不足導致睡眠障礙②觸診可見C1 橫突不對稱,C2、3、6、7 關節以及上端胸椎偏歪,棘旁壓痛③影像學確診頸,胸椎有病理改變
①嗜睡,睡不醒,給以外來刺激后醒來,醒后可再睡,醒時仍感乏力昏沉;②失眠,入睡艱難,時醒時睡;③其他,除上述兩項外還有多夢,煩躁,易怒,頭疼,記憶力減退等植物神經紊亂癥狀。
1.5.1 對比組,采用針灸治療。
1.5.2 治療組,采用推拿點穴治療。①背部:放松頸背部肌肉,以捏脊法施于督脈兩側,指揉法施術于心俞,脾俞,腎俞每穴2 分鐘。②頭部:運用掃散法,掌跟揉法,施術于頭部疼脹區,點揉頭部五大經絡,指揉百會,四神聰,印堂,太陽,頭維等穴位各一分鐘。③腹部,醫者單手或疊掌,將內勞宮穴貼于患者神闕穴,五指自然張開平鋪于腹部五條經絡上振腹5分鐘。
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94 年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痊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工作。顯效: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但勞累后會發作。好轉: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尚不明顯。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
使用SPSS25.0 統計軟件,對各變量的不同分組進行差異性分析。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方法,用n(%)的形式表示,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兩個療程后,回訪并收集患者治療前后的效果反饋,兩組相對比,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98.85%)顯著高于對比組治療總有效率(91.9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腦干部的網狀結構接收來自各種感覺的輸入纖維,以及來自大腦皮層的下行纖維。它能通過上行的網狀激活系統,被廣泛地投放到大腦皮層上,直達丘腦的非特異核。它的下行纖維抑制脊髓反射活動,刺激網狀結構導致覺醒,阻斷其上行通路就會睡眠。因此,睡和醒的狀態決定于上行網狀激活系統的程度。各種原因的頸椎病因交感神經的反射性活動及椎動脈的供血不足,均可引起網狀結構系統發生變化而產生臨床癥狀[4]。引起頸源性睡眠障礙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上頸段,頸胸交界處的外傷,慢性損傷以及退行性改變等諸多因素所導致。上頸段,頸胸交界處的軟組織僵硬痙攣,小關節紊亂,從而不斷地刺激頸部兩側或單側椎動脈以及交感神經叢,減少顱內血液供給和氧氣供給,產生睡眠障礙。上頸段受刺激多損害頸上神經節,入睡時由于頸椎與枕骨整體弧度的改變,牽拉了頸上交感神經節,引起該段神經節興奮時難已入睡;當引起該段神經節抑制時易嗜睡。兩者間都有差別但都屬于睡眠障礙范疇[5]。頸胸交界處發生小關節紊亂,刺激星狀神經節引起多夢,易醒,心悸,憋悶,上肢怕冷,無力等[6]。推拿點穴治療本病,可以使緊張僵硬的軟組織得到松解,矯正紊亂的小關節,起到緩解對神經的刺激,減輕對椎動脈的壓迫,促使顱腦內回復正常充足的供血供氧。起到改善睡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