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萍
(廣州白云山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藥總廠 廣東 廣州 510515)
臨床中,藥物不良反應是在正常使用合格藥品中,患者出現同用藥目的沒有關系的反應或對人體造成損傷的反應[1]。抗感染藥物是重要的治療藥物,由于人們大都只是注重藥物的功效,而忽視了其可能導致的不良反應,致使耐藥菌株出現,威脅到患者的健康[2]。本研究旨在分析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情況,具體分析見下文。
選取2016 年1 月1 日—2018 年12 月31 日100 例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報告。
回顧調查分析,經Excel軟件統計、分析患者情況、給藥途徑、藥物種類、涉及的器官或者系統、轉歸情況。
在100 例患者中,女性56 例(56.0%),男性44 例(44.0%),男性少于女性,但差異不顯著(P>0.05)。患者年齡在0.2 ~86 歲之間,低于14 歲患者發生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的比例最高(33.0%),之后依次是超過60 歲(21.0%)、31 ~40 歲(20.0%)、14 ~30 歲(14.0%)、41 ~50 歲(9.0%)、51 ~60 歲(3.0%),見表1。

表1 100 例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的情況(例)
靜滴給藥導致的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概率最高,顯著高于霧化吸入、肌注、靜滴、口服等途徑。口服給藥導致的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比重顯著高于霧化吸入、肌注、靜滴等途徑,見表2。

表2 總結給藥途徑
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比重高于四環素類、酰胺酸類、多肽類、氨基糖苷類、青霉素類、大環內酯類、抗菌藥復方制劑、林可霉素、喹諾酮類等抗感染藥物,見表3。

表3 抗感染藥物種類統計
皮膚系統及附件損害以及消化系統損害的比重高于眼睛及附屬器官、生殖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全身性等損害,見表4。

表4 不良反應涉及的器官或系統
100 例患者中,發現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后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同時實施對癥治療,患者未出現留有后遺癥或死亡等,57例患者好轉(57.0%)、43 例患者治愈(43.0%),見表5。

表5 停用可疑不良反應藥后轉歸情況(例)
本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出現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的概率低于女性,可能同女性生理特點等有關,女性耐受抗感染藥物的能力低于男性,更容易表現不良反應。從年齡上分析,低于14歲患者發生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的概率最高,其次是超過60 歲的患者,警示對于老年患者以及患兒一定要慎重用藥,嚴格掌握、了解抗感染藥物的用藥指征和用藥劑量。對于兒童來說,屬于用藥特殊群體,其各種生理功能以及器官均未發育完善,且血漿蛋白的結合率低,代謝藥物的速度比較慢,易出現藥物積蓄而導致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發生;老年患者常存在多種慢性疾病,常需長期聯合用藥治療,易發生藥物相互作用,再加上老年患者的機體功能降低,臟器功能下降,且肝細胞的線粒體酶活性、水平下降,致使藥物的代謝緩慢,延長了藥物的半衰期,而增加了血藥濃度,易出現藥物蓄積,所以老年患者也容易發生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所以,在患兒以及老年患者的抗感染藥物使用中,應加強用藥指導以及用藥監護,在其用藥前要詢問病史、不良反應史、用藥情況,掌握用藥指征和使用劑量,合理用藥[3]。
本研究結果顯示,靜滴是導致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出現主要的給藥途徑,其次是口服。靜脈給藥使藥物直接進入到人體,藥物可迅速起效,更易引發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而且靜脈輸液的滲透壓、pH 值以及微粒等均可導致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出現。所以,在給藥方案選擇中,要從用藥安全上出發,盡量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靜脈的原則,考慮患者體質、年齡、用藥史等,盡可能不選擇靜脈給藥,降低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4]。
本研究結果顯示,頭孢菌素類藥物是導致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出現主要的抗感染藥物,其次是喹諾酮類藥物。頭孢菌素類尤其是第二三代頭孢菌素的抗菌譜廣,腎毒性小、安全性好,是目前嚴重感染首選的治療藥物,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導致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病例逐漸增多。喹諾酮類的抗菌譜也比較廣,且生物利用度高,無需過敏試驗,療效確切,臨床中廣泛應用,導致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病例逐漸增多。臨床要嚴格對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外科圍手術期的預防用藥進行控制,實行抗菌藥物的分級管理,強化抗菌藥物使用管理,防止無指征用藥,避免不必要聯合用藥、用藥時間過長、超劑量用藥等不合理現象出現。
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的表現遍及身體全部系統、器官,最主要的是皮膚及附件損害,屬藥物變態反應,較常見且易被發現,藥物的制備工藝主要是微生物發酵法或者半合成法,易存在大分子抗原或者半抗原雜質,在進入人體后導致變態反應出現;其次為消化系統損害。在抗感染藥物使用術中,要詳細詢問藥物過敏史,在用藥中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當藥品不良反應出現時,要立即停用可疑藥品,同時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5]。
綜上所述,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同多種因素密切相關,醫護人員要強化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的監測,給予抗感染藥物應用管理足夠重視,從而保障患者安全合理的用藥,降低或者避免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