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鵬, 亓 濤, 趙明海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檢驗科, 廣東 廣州 510515)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多發于20~40歲女性群體,其可累及多臟器,蝶形紅斑、發熱、關節痛、體重下降等是其常見臨床癥狀[1]。SLE發生后可累及腎臟,并進展為狼瘡性腎炎(LN),其可伴有明顯腎損害,血尿、蛋白尿、腎功能不全等為其主要臨床表現。目前,國內外已有較多研究證實,LN病理學分型對SLE患者疾病活動度及預后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血清尿酸是血漿中非蛋白氮的重要成分,其水平升高多見于腎臟損傷者,且易造成患者氧化應激反應;血清PA為負急性時相蛋白的一種,其可作為肝腎損害的早期指標,并有效反映肝臟合成及分泌蛋白質的功能[2,3]。但目前關于二者與SLE活動度及腎損害之間的關系研究尚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討血尿酸、血清PA水平與SLE疾病活動度及腎損害的關系,以期為臨床防治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回顧性選取2016.1月至2019.12月本院診治的SLE患者66例為研究對象,按SLE疾病SLEDAI評分分為輕、中、重度活動組,各25、21、20人。輕度活動組中,男、女各為4、21例;年齡為22~43歲,平均(27.25±3.90)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8~28 kg/m2,平均(22.45±2.24)kg/m2。中度活動組中,男、女各為3、18例;年齡為21~42歲,平均(26.52±4.18)歲;BMI 18~27 kg/m2,平均(22.06±2.15)kg/m2。重度活動組中,男、女各為2、18例;年齡為19~40歲,平均(26.52±3.95)歲;BMI 17~27 kg/m2,平均(22.16±2.01)kg/m2。本研究征得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入選SLE患者均符合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及治療指南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診斷標準[4];②LN診斷標準:含有血尿或蛋白尿出現,并在高倍鏡下紅細胞數>5個或存在細胞管型出現,同時24h尿蛋白定量>0.5g,或定性為(+++)以上;腎活檢確診為LN者;③患者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合并感染、肝功能障礙者;②惡性腫瘤者;③其他類型腎臟病。
1.2方法:收集患者入院時的資料,詳細記錄其他病史情況。第二日抽取受試者空腹肘靜脈血5mL,抗凝,3000r/min,離心10min,并將血清進行分離,取上層-20℃保存備測。血尿酸、血清PA水平采用貝克曼庫爾特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使用免疫比濁法進行測定(試劑盒均供自上海恒遠生物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上述操作均遵循試劑說明嚴格進行。
1.3觀察及評價指標:SLE活動度分組:采用SLEDAI評分進行評估,其中①輕度組:評分為0~9分;②中度組:評分為10~14分;③重度組:評分為≥15分。腎損害:①腎功能正常:eGFR≥90mL·min-1·1.73m2;②腎功能異常組:eGFR<90mL·min-1·1.73m2。

2.1SLE患者臨床資料分析:臨床資料結果顯示,三組患者的SLEDAI評分、PLT、Hb、TG、eGFR、Scr、β2MG、C3、C4、血尿酸及血清PA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血尿酸水平SLE輕度活動組<中度活動組<重度活動組,血清PA SLE輕度活動組>中度活動組>重度活動組,見表1。
2.2LN患者臨床資料分析:根據LN診斷標準,66例SLE患者中共有46例合并LN,其中腎功能正常者占56.52%(26/46),腎功能異常占43.48%(20/46)。單因素結果顯示,腎功能正常、異常組患者的Hb、TG、eGFR、Scr、血尿酸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間血清PA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SLE患者臨床資料分析

表2 LN患者臨床資料分析

表3 血尿酸血清PA與SLEDAI評分關系
2.3血尿酸、血清PA與SLEDAI評分的關系:Pearson相關性結果顯示,血尿酸與SLEDAI評分呈顯著正相關(P<0.01),血清PA與SLEDAI評分呈顯著負相關(P<0.01),見表3,圖1、2。
2.4Hb、TG、eGFR、Scr、血尿酸水平與腎損害的關系:腎功能異常組的TG≥1.65mmoL/L、Scr≥70umoL/L、血尿酸≥350umoL/L的患者顯著多于腎功能正常組,Hb≥90g/L,eGFR≥90(mL·min-1·1.73m2)的患者顯著少于腎功能正常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Hb TG eGFR Scr血尿酸水平與腎損害的關系

表5 影響LN患者腎損害的多因素分析賦值情況
2.5兩組LN影響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以“有無腎損害”為因變量,以“Hb、TG、eGFR、Scr及血尿酸”為自變量,納入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Hb、TG、eGFR及血尿酸均為LN患者腎損害的相關影響因素(B=-3.126、3.623、-4.143、4.464,P<0.05),見表5、6。

表6 兩組LN患者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圖1 血尿酸與SLEDAI評分相關性

圖2 血清PA與SLEDAI評分相關性
SLE多見于20~40歲女性群體,且近年來早期、輕型和不典型病例漸高[5]。目前,臨床關于SLE的發病機制尚無明確定論,但較多研究顯示其可能與內分泌失調、感染、免疫異常及遺傳等因素有關。且相關資料顯示,SLE可累及腎臟,LN是其常見并發癥,其可致成患者腎功能損傷,且對患者預后的判定及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6]。為進一步早期防治SLE患者腎損傷形成,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血尿酸及血清PA與SLE疾病活動度及腎損害的關系。
血尿酸主要存在于血漿中,其主要在黃嘌呤氧化酶的催化中進行作用,且黃嘌呤氧化酶可促進氧分子發生自由基轉化,促使應激反應增加[7]。已有研究顯示,SLE患者血尿酸水平差異顯著,且其可能與SLE疾病活動度密切相關[8]。而SLEDAI評分是評估SLE活動度的主要指標。本研究中,血尿酸水平SLE輕度活動組<中度活動組<重度活動組,且相關性分析顯示,血尿酸與SLEDAI評分呈顯著正相關。結果提示,血尿酸水平隨SLE活動程度的提高而升高。原因可能為:①SLE活動時,機體內的核酸代謝不斷增強,且其活動程度越高,分解代謝隨之增強,致使血尿酸產生。②SLE發生時可累及多臟器,其可導致相關酶功能障礙產生,促進血尿酸分解增強。③血尿酸多由腎臟排出,而SLE可累及腎臟,其可影響腎臟對尿酸的吸收、濾過及分泌,致使其排出量顯著降低。因此核酸代謝增加及排泄的減少是造成SLE患者血尿酸升高的主要原因。另據文獻報道,高尿酸癥可參與LN患者腎臟損害,并可作為LN腎功能下降的獨立影響因素[9]。本研究單因素分析顯示,尿酸升高多見于腎功能異常患者,且Logistic分析顯示,血尿酸升高為LN患者腎損害的獨立危險因素。該結果與文獻結論相符合,具有一致性。提示,血尿酸與LN患者腎損傷關系密切,且可作為LN患者腎功能損傷的預測指標。
另血清PA是負極性時相蛋白的一種,其主要有肝臟進行合成[10]。且資料表明,血清PA可結合、運輸維生素A及甲狀腺素,從而發揮正向作用,促進組織的修復及淋巴細胞的成熟,進一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減少有毒代謝物的產生[11]。現如今已有較多文獻指出,血清PA在肝病、急性腎損傷等疾病中作用顯著。本研究中,血清PA水平SLE輕度活動組>中度活動組>重度活動組,且相關性顯示,SLEDAI評分與血清PA呈負相關。提示血清PA水平隨SLE活動程度的提高而降低。而SLE發生時,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腎小球,使得腎臟發生系列局部反應,引發腎損傷。而血清PA為負極性時相蛋白,可反映肝功能損害。且麥榮云[12]文獻指出,血清PA可作為急性腎損傷的獨立預測因子。而本研究中,血清PA在腎功能正常及異常患者中無顯著差異,且多因素分析未顯示血清PA為LN患者腎功能下降的影響因素。原因可能與研究樣本較偏少相關。
綜上所述,血尿酸、血清PA均與SLE疾病活動度關系密切,二者均可作為SLE活動性的指標;另血尿酸是腎損害的相關影響因素,而血清PA與LN患者腎損害之間無相關性存在。本研究不足為樣本量偏小,仍有待進一步行大樣本研究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