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菁哲, 陳秀娟, 樊明爽, 李 珺, 閆麗偉, 孟彥華
(1.河北省承德市中醫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北省灤平縣中醫院, 河北 灤平 068250 3.河北省平泉市中醫院內科, 河北 平泉 067500 4.河北省承德市中心醫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壓力日趨增大,導致原發性失眠的患病率快速攀升。西醫治療此病以鎮靜催眠藥物為主,不良反應較多,易產生耐藥和成癮,故不宜長期使用;中醫治療此病有其獨到的優勢,根據辯證采用中醫藥治療有較好效果[1],但在臨床工作中,由于地域、氣候、專家經驗、患者體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辨證論治缺乏統一的標準,本研究主要探討原發性失眠患者的常見證候要素及證型的構成特點,為臨床治療原發性失眠提供理論支持。
1.1一般資料: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承德市中醫院腦病科門診、腦病康復科門診就診的原發性失眠患者12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86例;年齡20~78歲,平均(45.16±14.15)歲。病程1月至37年,平均病程(62.98±71.10)月。主要臨床癥狀有:入睡困難,易醒,神疲乏力,健忘,頭暈,急躁易怒,心煩,多夢,思慮多,心悸,月經血塊多,口干,胃脹,早醒,膽怯易驚,頭痛,耳鳴,注意力不集中,噯氣,腰痛,夜尿多等。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睡眠醫學研究會1997年制定《睡眠障礙國際分類》(ICSD)的心理生理性失眠的診斷標準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3年制定的《中藥新藥治療失眠的臨床試驗指導原則》中的診斷標準;②以難以入睡或維持睡眠困難為第一主訴患者;③起病至少持續一個月;④患者意識清晰能夠配合本研究;⑤匹斯堡睡眠指數(PSQI)評分超過7分;⑥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愿意參與本課題研究自愿參與并簽字同意。排除標準:①排除年齡小于20歲患者;②排除發作性睡病、與呼吸相關的睡眠障礙患者;③排除生物節律睡眠障礙患者;④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患者;⑤排除重性抑郁癥、廣泛性焦慮患者;⑥排除各種軀體疾病、酒精或藥物的心理作用患者;⑦排除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病、內分泌代謝疾病患者。
1.2研究方法:根據《中醫診斷學》(新世紀第四版)及《中醫內科學》(新世紀第二版)中所涉及失眠的癥狀、體征,結合臨床并參考有關失眠證素文獻制成四診信息表,包括一般情況、既往病史、癥狀體征、舌苔脈象等,對四診信息進行綜合判定,得出原發性失眠的證候類型,并分解為病位、病性證素。

2.1年齡分布:根據年齡將120例患者分為6組:21~30歲(7例)、31~40歲(25例)、41~50歲(16例)、51~60歲(43例)、61~70歲(18例)、>70歲(11例)。不難發現各年齡組相比,51~60歲組患者人數居多,占35.8%,21~30歲組患者人數相對偏少,占5.8%。
2.2病程分布情況:根據病程將納入本研究中120例患者分為四組:1~6個月(21例),6~12個月(25例),13~24個月(21例)及>24個月(53例),其中病程>24個月組患者人數最多,占44.2%。
2.3四診信息情況:納入本研究120例患者中,各常見主訴及癥狀出現頻數匯總,見表1。

表1 120例患者癥狀頻數分析
2.4120例原發性失眠患者中,舌脈分布情況見表2。

表2 120例患者舌脈分布
根據《中醫診斷學》(新世紀第二版),結合以上四診匯總結果,分析得出120例原發性失眠患者證候類型,參考朱文鋒《證素辯證學》,將復合證候分解為證素,如肝郁化火分解為肝、火熱、氣滯,痰熱擾心分解為心、痰濁、火熱,等等。最終研究發現入組120例原發性失眠患者主要病性證素為:火熱、氣滯、痰濁、氣虛、血虛、陰虛,主要病位證素為:心、肝、膽、脾、胃、腎。
2.5原發性失眠不同證素組合分布情況:本研究納入的120例原發性失眠患者不同證素組合中,以雙證素組合及三證素組合為主。其中雙證素組合中火熱+氣滯組合的肝郁化火證患者數量多于其余證型的患者數量。120例患者中,原發性失眠不同證素組合分布情況見表3。

表3 120例原發性失眠證素組合分布情況n(%)

表4 120例患者病性病位證素分布
2.6證素分布:根據臨床辯證結果,提取120例原發性失眠患者的病性證素,以火熱、氣滯、痰濁為主,氣虛、血虛、陰虛少見。同樣據辯證結果及證候分解結果提取的病位證素,以心、肝、脾為主、心肝常同時存在同一證型中,胃、腎、膽較少見表4。
2.7120例原發性失眠患者不同證素的性別分布差異:本研究34例男性患者中,居于前三位的病性證素分別是火熱24例(70.6%)、痰濁20例(58.8%)、氣滯16例(47.1%)。86例女性患者中居于前三位的病性證素分別是火熱59例(68.6%)、氣滯47例(54.7%)、氣虛32例(37.2%)。其中氣虛、痰濁二者存在性別上的統計學差異(P<0.05)。不同性別原發性失眠不同證素分布見表5。

表5 患者性別-原發性失眠證素分布
祖國醫學認為,睡眠與臟腑功能狀態密切相關,臟腑功能的異常可直接引發夜不成寐?!鹅`樞·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脾藏營,營舍意……心藏脈,脈舍神……肺藏氣,氣舍魄……腎藏精,精舍志……”,說明睡眠與五臟功能息息相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陰液逐漸減少,以致陰陽失衡,陽不入陰而發為本病,而本研究中更多患者分布于51~60歲年齡組。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病程>24個月組患者人數高于其他3組,分析原因與其起病隱匿,短期多無明顯軀體癥狀,故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少與干預,從而病程遷延,甚至長達數十年。120例原發性失眠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為71.7%,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年齡40歲以上女性,隨年齡增長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從而導致女性雌激素分泌逐漸減少,反饋調節致使垂體促性腺激素增多,由此出現一系列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候,如急躁易怒,心悸,焦慮不安、情緒低落等;另一方面,女性患者較男性患者更愿意主動就醫,再者與其特殊的生理特點有關,女性個性陰柔怯懦,善思易怒,心肝之氣郁結,日久化熱生火,擾亂心神而發生不寐,故而女性患者所占比例略高于男性[2]。
在多個證型組合中,肝郁化火證所占的比例最高,現代社會快速發展,人們工作生活壓力日趨增大,精神緊張,心情煩躁,致肝氣不疏,氣機不暢,氣化失司,郁而化火,火為陽邪,易損傷陰液,肝血暗耗,肝魂失養,母病及子,心神被擾而導致不寐。其次是痰熱擾心和痰熱內擾、心肝不寧,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生活質量提高,飲食和生活習慣逐漸發生改變,飲食不節,勞逸失調,嗜食肥甘厚味,脾胃運化失司,津停成痰,日久化熱,痰熱內生,痰熱為陽邪,陽盛則陰病,陰陽失交,陽不入陰而發生不寐,痰熱內擾,心神失養,而引起失眠。
病性證素中以火熱、氣滯和痰濁為多,病位證素中以心、肝、脾多見,“氣有余便是火”,“五志過極皆能化火”,氣郁日久化火生熱,肝郁氣滯,日久化熱,影響氣機運行,肝郁脾虛,脾虛運化失司,脾虛生痰,日久化熱,痰熱擾動心肝而引起失眠,故失眠以火熱、氣滯和痰濁者多見,病位證素中以心、肝、脾多見。孟意琳教授[3]認為,失眠多由氣、痰、火三者導致,三者可相互轉化,相互影響。辨證時以氣、痰、火為綱,肝、脾、心為目,治療上多從調氣、化痰和清火等方面著手。劉雅倩教授[4]認為,情志內傷是失眠的主要病因。情志內傷,作用于心肝二臟,致心肝受損。失眠病機為心肝受損,心神不寧,營衛失調。從五行關系看,脾與心肝的關系較為密切,心為脾之母,脾與肝相克,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二臟與人的精神意識活動關系最為密切,從而引起失眠。
不同病性證素在性別方面比較,列于女性失眠第一位的病性證素是火熱,女性以肝為先天,更易受情志的影響,情志所傷,肝失調達,氣郁不舒,郁而化火,火熱擾心而導致不寐;另外,當今浮躁的社會狀態,加之不良的飲食結構,均易導致陽熱偏勝。男性患者中位于第一位的病性證素亦是火熱,男子屬陽,易生火熱之邪,加之男性工作生活壓力大,嗜食煙酒、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等諸多方面有關更易化熱生火。氣虛和痰濁證素在性別方面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男性患者以痰濁多見,女性患者則以氣虛居多,相對于女性,男性患者參加社交應酬頻率高,加之飲食不節,日久脾胃運化功能受損,痰濕內生,日久化熱,痰熱擾亂心神而發為本??;并且男性肥胖患者較多,《石室秘錄》中有云:“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虛則氣不運行,故痰生之”,因此痰濁在男性失眠中較多見[5]。女性心思細膩,多愁善感,憂思傷脾,脾傷則氣血生化乏源,血虛不能榮養心神,而引起心脾兩虛型失眠,加之失眠多病程較長,久病傷氣,而導致氣虛。
朱文鋒教授通過三十余年的不懈研究,創立了證素辨證體系,主要包含病位和病性兩方面內容,簡化了中醫辨證學,證素辨證體系認為臨床疾病無論其外在證候表現得如何復雜、多樣,其本質為證素的不同[6]。證素辨證體系深刻、具體地揭示了中醫辨證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中醫辨證更加規范化、數字化。證素辨證體系通過將不同證候程度量化為證素貢獻值,最終組合形成疾病證型[7]。本研究中主要以雙證素和三證素為主,這說明失眠是一種多種病機證素相互作用而發的復雜疾病,與患者體質因素、飲食起居習慣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同時原發性失眠多種病機相通,可以互相轉化,因此患者不是單一證素而是雙證素、三證素居多[8]。
由于本研究所收集的患者主要來自承德地區,且樣本量較小,所以結果存在一定的偏倚,今后還需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研究,豐富原發性失眠的中醫辨證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