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天馳, 劉 璇
(1.遼寧省鞍山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 遼 寧 鞍 山 114001 2.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 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膿毒癥是感染導致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癥,相關研究報道證實,我國膿毒癥病死率高達45%~70%,而國外報道約為30%~50%,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針對該病以降低炎性介質水平、清除血液中細胞因子、改善機體內環境為主要治療目的,連續性血液凈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則是運用于膿毒癥的現代醫學重要進展,其能夠有效清除炎性介質、控制電解質平衡、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態[2],既往已有相關研究證實,膿毒癥早期CBP治療療效肯定,可有效減輕患者病情,改善預后[3],但關于探討其作用機制的相關文獻卻較為鮮見,因此本研究以常規治療作為對照,旨在探討CBP治療對膿毒癥患者炎性介質水平、凝血功能及患者預后的影響,詳細報告如下。
1.1對象: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110例膿毒癥患者,納入標準:診斷符合《拯救膿毒癥運動(SSC)2012指南更新》[4]中相關診斷標準;具備明確感染或可疑感染存在;年齡20~75歲;發病至入院治療時間≤3d;均伴隨高熱、少尿等臨床癥狀;所有患者均能夠接受CBP治療;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報予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排除標準:既往接受免疫調節治療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嚴重基礎性疾病無法治療患者;急性嚴重顱腦損傷狀態;惡性腫瘤患者;膽源性因素所致胰腺病變;明顯出血傾向或活動性出血患者;結核病,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引起炎性因子水平升高的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重要器質功能障礙。采用簡單隨機分組法,利用隨機數字表產生隨機數據,將以上研究對象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5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齡23~75歲,平均(43.15±6.47)歲;病程為1~3d,平均(1.51±0.48)d;原發疾病類型:重癥急性胰腺炎22例,重癥膽管炎15例,感染性休克10例,腹腔感染5例,腸梗阻合并小腸壞死2例,嚴重創傷1例。對照組55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齡22~75歲,平均(42.28±6.53)歲;病程為1~3d,平均(1.67±0.52)d;原發疾病類型:重癥急性胰腺炎24例,重癥膽管炎14例,感染性休克10例,腹腔感染5例,腸梗阻合并小腸壞死1例,嚴重創傷1例。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均衡性較好(P>0.05)。
1.2方法:對照組予以抗感染、補液、酸中毒糾正、營養支持、呼吸支持等,同時針對原發疾病予以針對性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CBP治療。兩組均連續治療1周。CBP治療方法:Seldinger建立血管通路,血濾系統為美國BM-25機,血濾器為Fresdius Ultraflux AV-400 AV-600,置換液配方來自武漢軍區總醫院,液流量設置:1~4L/min,治療過程中依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電解質成分。入院后24h內行CBP治療,血液流量為150~180mL/min,以連續性靜脈血液濾過的形式輸入,同時監測患者的中心靜脈壓,1次/d,連續治療1周。
1.3觀察指標
1.3.1器官功能: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后行靜脈采用3~5mL,2500r/min轉速下離心15min,收集血上清液,于-20℃低溫保存。常規監測兩組治療前后的乳酸、肌酐、膽紅素水平。
1.3.2炎性介質:取上述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的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血清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的含量。
1.3.3凝血功能:取上述血清,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兩組治療前后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以及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1.3.4量表評分:采用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APACHE Ⅱ)[5]及全身感染相關性器官功能衰竭評分(SOFA)[6]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的疾病嚴重程度,APACHE Ⅱ評分系統廣泛用于危重病患者分類及預后評估,其包括慢性健康狀況評分、年齡評分及急性生理評分3個部分,分值范圍0~71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嚴重,預后越差;SOFA評分通過動態監測6個器官,分值范圍0~39,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嚴重。
1.3.5臨床轉歸及預后:比較兩組ICU住院時間、通氣時間、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28d內病死率發生率。

2.1兩組器官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的乳酸、肌酐及膽紅素水平比較(P>0.05),治療后,兩組的乳酸、肌酐及膽紅素水平均有顯著下降(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的乳酸、肌酐及膽紅素水平較治療前降低值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器官功能指標比較
2.2兩組炎性介質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的TNF-α、PCT及CRP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TNF-α、PCT及CRP水平均有顯著下降(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TNF-α、PCT及CRP水平較治療前降低值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性介質水平比較
2.3兩組凝血功能比較:治療前,兩組的PT、TT及APTT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PT、TT及APTT水平均有顯著上升(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的PT、TT及APTT水平較治療前升高值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
2.4兩組疾病嚴重程度比較:治療前,兩組的APACHE Ⅱ及SOFA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APACHE Ⅱ及SOFA評分均有顯著下降(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APACHE Ⅱ及SOFA評分較治療前降低值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疾病嚴重程度比較
2.5兩組臨床轉歸及預后比較:治療組的ICU住院時間、呼吸機通氣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28d內病死率及MODS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臨床轉歸及預后比較
膿毒癥病情兇險、進展較快,具有極高的病死率,雖然臨床已使用極強的抗生素及疫苗,但其總體死亡率仍高居不下,據相關研究統計,門診治療者死亡率約為1%~5%,普通病房死亡率約為5%~12%,而在重癥病房其病死率可高達50%以上。既往大量研究[7,8]證實,膿毒癥與凝血系統異常相關,同時,凝血系統活化可促使炎癥反應的發展,反過來炎癥反應也可作用于凝血系統的激活,二者相互影響,持續惡化病情。然而單純的抗凝治療療效不理想,針對性干預抗炎及抗凝環節對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CBP是連續、緩慢清除溶質和水分的新型血液凈化治療方式,其可連續調節體內電解質平衡與體液平衡,保證人體生理狀態的基本穩定,利于血漿的再充盈;另外,該治療方法可清除吸附血液中的毒素以控制損傷,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減輕器官功能的損傷;同時,CBP可有效改善內皮功能,恢復抗凝功能,而肝素可促進TFPI的釋放,增加其血液濃度,發揮抗血纖作用,抑制凝血系統活化。因此,CBP治療可清除細胞因子與炎性因子,改善炎癥反應及凝血功能,降低器官功能的損傷,緩解病情,改善預后,李耀增等[9]研究指出,CBP運用于膿毒癥的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體內炎性因子的表達,利于病情的恢復好轉。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乳酸、肌酐及膽紅素等器官功能指標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CBP治療效果肯定,血乳酸是無氧代謝的中間產物,能夠反映組織的氧合代謝情況,治療組治療后乳酸水平顯著下降說明乳酸中毒改善明顯,提示CBP治療通過清除肺間質過多水分、下調炎癥反應改善呼吸功能;膽紅素及肌酐則分別代表著肝腎功能,說明CBP治療可清除吸附血液中的毒素以控制損傷,改善器官損傷;PCT作為降鈣素的前體蛋白,通常由細菌感染導致的全身炎性反應誘導而產生,其水平高低與感染類型、范圍及嚴重程度均具有一定聯系,治療組的TNF-α、PCT及CRP水平下降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進一步佐證上述CBP能夠清除細胞因子及炎性因子的結果;治療后,治療組凝血功能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CBP可改善內皮功能,同時肝素具有抗血纖作用,共同發揮改善凝血系統的作用;治療組的APACHE Ⅱ及SOFA評分下降更加顯著,說明CBP治療后病情明顯好轉,提示與患者內環境紊亂改善、組織氧合功能及心肺功能的提高、機體免疫系統穩態重建等具有一定聯系;治療組的ICU住院時間、呼吸機通氣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28d內病死率及MODS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治療組的預后及臨床轉歸明顯優于對照組。既往也有相關研究[10]證實,CBP可調節患者免疫功能,而本研究由于時間等原因尚未驗證。
綜上所述,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膿毒癥患者能夠調節器官功能,緩解病情,改善預后,認為與其調節炎癥介質、凝血功能等具有一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