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安
(福建省尤溪縣林業(yè)科技推廣中心,福建 尤溪 365114)
廈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是海峽西岸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中心城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意識的轉變,傳統(tǒng)的觀光旅游熱潮正在逐漸退去,而開展以健身、休閑、體驗型產(chǎn)品為主的近郊旅游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森林生態(tài)健康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伴隨著交通道路系統(tǒng)的改善和環(huán)境的整治,山地森林旅游將成為本市城鄉(xiāng)居民、企業(yè)員工和高校師生周末度假、放松心情、朋友聚會的一項重要活動。森林景觀是森林旅游區(qū)的主體,廈門市的森林植被早期遭到破壞,原始森林已經(jīng)絕跡,現(xiàn)有樹林均為人工林和次生林,喬木樹種種類單一,主要有臺灣相思、馬尾松、杉木、木荷等,森林景觀單調、功能低下,為了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美化景區(qū)景觀、增加植物精氣、吸引游客,有必要采用植被種類搭配、技術設計等方式對植物景觀與林相進行改造[1],以大坂山峽谷為例,提出森林旅游區(qū)的生態(tài)風景林規(guī)劃設計技術進行交流與探討。
2.1.1 斑塊—廊道—本底(基質)理論
景觀是一個由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組成的異質性陸地區(qū)域,其組成單元稱為景觀單元,景觀要素分成三種類型:斑塊(嵌塊體)、廊道、基質(本底)。
(1)斑塊。是外貌上與周圍地區(qū)(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線性地表區(qū)域,單位面積上斑塊數(shù)目即景觀的完整性和破碎化,景觀的破碎化對物種滅絕有重要影響,斑塊面積越大,能支持的物種越多,物種的多樣性和生產(chǎn)力水平也隨面積的增加而增加。
(2)廊道。是兩邊均與本底有顯著區(qū)別的狹長地帶,寬帶廊道有豐富內部生物種組成的中心內部環(huán)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有重要作用。
(3)本底(基質)。是占面積最大、連接度最強的景觀要素,是保持原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2.1.2 景觀異質性理論
景觀異質性主要指景觀類型的差異,包含了景觀格局的多樣性和斑塊多樣性,景觀類型多樣性既可以增加物種多樣性,又可以減少物種多樣性,在規(guī)劃景觀類型空間分布時要考慮在重要地段保留生物的原生境地或建設合理的廊道。
2.1.3 景觀連接度與連通性理論
景觀連通性是組成景觀元素在空間結構上的聯(lián)系,而景觀連接度是景觀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態(tài)過程上的聯(lián)系,當景觀連接度較大時,生物群落在景觀中遷徙覓食、交換、繁殖和生存較容易,廊道是景觀連接度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2]。
景區(qū)林地是植物多樣性的載體,根據(jù)景區(qū)“大園林”理論,合理規(guī)劃觀賞區(qū)空間,應重點對筆架山古寨、峽谷溪澗進行空間布局規(guī)劃,同時突出對道路防火生物廊道、邊界綠色屏障等生態(tài)風景林建設,以達到在有限空間中得到無限景色的景觀效果[3]。
生態(tài)風景林建設在原有森林植被得到保護的基礎上,通過觀賞植物的配置與造景,形成既能防火又美觀的植物景點,在空間構圖上按植物開花季節(jié)、觀賞部位及種屬類群的差異,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做到層次分明、過渡緩和、有機連貫,恢復具有地帶性森林景觀特色、生態(tài)高效的森林景觀,并根據(jù)樹木的生態(tài)習性將常綠與落葉、喬木與灌木、喜陽與耐陰合理搭配,采用立體搭配、突出層次感,同時注意四季色彩變化,做到三季有果、四季有花、五彩繽紛,實現(xiàn)森林景觀多樣性。植物選材以鄉(xiāng)土樹種為主,突出地方特色,利用植物的多樣性營造多樣的森林景觀,避免生態(tài)風景林的植物品種單一與景觀的趨同性和重復性,達到移步異景。在本底區(qū)應避免或減少人為干擾,促進植被的自我更新,逐步形成亞熱帶針闊混交林植被景觀。
(1)植物景觀規(guī)劃以保護和利用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在核心區(qū)大范圍保護情況下,對邊緣區(qū)域的林中、林緣空地通過補植措施,點綴觀花、彩葉的喬木,增加艷麗景觀[4]。
(2)樹種選擇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和生物多樣性的原則。按照適地適樹要求,合理選擇觀花、觀果、彩葉的多品種植物[5]。
(3)規(guī)劃布局堅持植被類型多樣性和景觀結構層次感的原則。按照不同地塊不同特色的方法,選擇配置的植物,做到遠景和近景相結合[6]。
(4)景觀改造堅持速生豐產(chǎn)和呈現(xiàn)效果的原則。規(guī)劃設計要力求短期能見成效,植物景觀能在建設后較快呈現(xiàn)。
(5)突出重點,以生物斑塊、廊道、基質相協(xié)調的原則。按照旅游中心活動區(qū)和旅游路線重點安排觀花、觀果樹種,遠景重點安排彩葉樹,達到視野空間的有機結合。
從開展旅游活動及環(huán)境保護的雙重角度考慮,兼顧經(jīng)濟發(fā)展與生態(tài)保護的需求,可將景區(qū)生態(tài)風景林建設分為5個類型。
生物廊道:主要種植在道路兩側和邊界線,起防火、遮陰、防塵的作用。斑塊:主要在山體顯著位置成片混交種植,起到造景、防止水土流失、造林的作用。濕地:主要在峽谷溪澗沿岸和水體中配置水生植物群落,起到清潔水質、造景的作用。景點:主要群植和叢植在景區(qū)景點中,發(fā)揮美化景觀、吸引游客、延長觀賞時間的作用。本底:盡量避免或減少過多的人為干擾,保護好中心區(qū)域,對邊緣區(qū)域的林中、林緣空地,采用叢植改造,促其植被的自我更新,逐步形成亞熱帶針闊混交林植被景觀。
5.1.1 樹種選擇方法
以鄉(xiāng)土樹種為主,開發(fā)應用觀葉樹種和觀花觀果樹種,增加鳥嗜植物、誘蝶植物等特殊植物的應用[7],如樟樹、重陽木、木棉、樸樹、桑樹、鹽膚木都是重要的鳥嗜植物,而馬兜鈴科、樟科、蕓香科、十字花科的一些植物和禾本科、莎草科、龍眼、枇杷等植物是蝶類的主要食物來源和寄主植物。
5.1.2 樹種安排
鄉(xiāng)土樹種主要有:樟樹、重陽木、木棉、樸樹、桑樹、鹽膚木、臺灣相思、欒樹、山杜英、麻楝、火力楠、荔枝、枇杷、柑桔、龍眼、柿子、楊梅、楓香、山烏桕、木荷、桂花、茶花、木槿、紫薇、石榴、小葉榕、夾竹桃、千里香等。
觀葉樹種主要有:銀杏、金葉國槐、紫葉矮櫻、美國紅櫨、海棗、華棕、樟樹、山杜英、麻楝、楓香、山烏桕、鹽膚木等。
觀花樹種主要有:紅花木蓮、金葉含笑、美人梅、紅葉桃、木棉、乳源木蓮、臺灣相思、茶花、木槿、石榴等。
觀果樹種主要有:欒樹、荔枝、枇杷、柑桔、龍眼、柿子、楊梅等[8]。
5.2.1 生物廊道
(1)主干道。分段組合,一段以胸徑8~10 cm小葉榕為喬木、紅葉桃為灌木兩排組合,二段以胸徑8~10 cm帶冠樟樹為喬木、金葉國槐、春鵑為灌木兩排組合,三段以胸徑8~10 cm帶冠火力楠為喬木、美國紅櫨為灌木兩排組合。做到高低錯落、常綠蔽陰與紅葉、黃葉相結合,配置春、夏、秋三季紅花,起到遮陰、防火、觀賞的效果。
(2)步游道。分段組合,一段以胸徑3~4 cm楊梅為喬木、杜鵑為灌木兩排組合,二段以胸徑3~4 cm木荷為喬木、三角梅為灌木兩排組合,三段以胸徑3~4 cm紅花木蓮為喬木、千里香為灌木兩排組合,四段以胸徑3~4 cm金葉含笑為喬木、夾竹桃為灌木兩排組合,五段以胸徑3~4 cm山杜英為喬木、四季桂為灌木兩排組合,六段以胸徑3~4 cm火力楠為喬木、三角梅為灌木兩排組合。做到高低錯落、常綠蔽陰與觀花、香味相結合,起到觀賞、防火、遮陰的效果。
(3)邊界線。以現(xiàn)有木荷防火林帶為主,加強林帶的培育管理,對斷缺或寬度達不到20 m的地段,補植木荷進行改造,做到邊界濃綠,起到綠色屏障作用。
5.2.2 斑塊
(1)古寨遠景。在保護好原有植被的基礎上,在登山道的東面補植、劃片套種胸徑3~4 cm木荷建立木荷觀賞園,在登山道的西面補植、劃片套種胸徑3~4 cm山烏桕、楓香建立秋季紅葉觀賞園,在山烏桕、楓香的下方和整片中間套種胸徑3~4 cm火力楠,起觀賞、防火和水源涵養(yǎng)作用。
(2)林果場后山遠景。在木荷保護圈范圍內,保護原有脆弱的植被,以小塊狀群植方式,根據(jù)植物樹高生長能力從低到高,依次向山體上部配置,大量補植多品種速生觀賞植物,如樟樹、重陽木、樸樹、鹽膚木、臺灣相思、欒樹、山杜英、麻楝、火力楠、楊梅、楓香、山烏桕、木荷、桂花、茶花、紫薇、石榴、銀杏、金葉國槐、紫葉矮櫻、美國紅櫨、紅花木蓮、金葉含笑、美人梅、紅葉桃、乳源木蓮等,并不斷引進新樹種,建設樹木觀賞園,從遠處觀望呈現(xiàn)層次分明、五彩繽紛。
(3)服務區(qū)周圍。利用原有荒廢果園建設桃花觀賞園、櫻花觀賞園、梅花觀賞園、藥膳植物園,在原有果園基礎上,引進適合當?shù)厣L的臺灣名優(yōu)水果和閩南優(yōu)質的荔枝、枇杷、柑桔、龍眼、柿子水果,建設百果園。
(4)服務區(qū)對面林中林緣空地。以群植或叢植方式,補植不同花期觀花樹種,開花時間依次是茶花、樸樹、木棉、美人梅、紅葉桃、火力楠、楊梅、重陽木、桑樹、臺灣相思、香樟、麻楝、美國紅櫨、乳源木蓮、紅花木蓮、木荷、紫薇、石榴、木槿、欒樹、夾竹桃、鹽膚木,鮮花從11月份開始依次開放至第二年10月份。同時配置補植觀葉樹種,如常年紅葉的紫葉矮櫻、美國紅櫨、紅楓、山杜英,常年黃葉的金葉國槐、金葉含笑,秋季變紅葉的楓香、山烏桕,秋季變黃葉的銀杏、黃連木、麻楝等。在植物配置時,應將觀花樹種與觀葉樹種交錯種植,形成高低錯落、層次分明,做到四季有景,五彩繽紛。
5.2.3 濕地
在峽谷、溪澗沿岸。空地中種植海芋、山姜、芭蕉等植物,形成茂密的水岸植物景觀。在溪流水潭中。種植睡蓮、荷花、蕨類等水生植物,起到清潔水質、造景的作用。
5.2.4 景點
(1)山門入口處。在石景、水景中,鑲嵌種植山芋、蕨類、長藤等植物,起到在硬質的景觀中透出柔美的曲線。
(2)服務區(qū)過渡地段。以造形的紫薇為主體,地面配以杜鵑,在春、夏季約半年的時間里都有鮮花陪伴。
(3)服務區(qū)休憩點。以海棗、華棕、桂花、茶花、木槿、石榴等觀葉與觀花樹種相配置,呈現(xiàn)南方的氣息。
5.2.5 本底(基質)
釘頂尾山山體,土壤質地較差,植被破壞容易恢復難,應盡量避免或減少人為干擾,促其植被的自我更新,逐步形成亞熱帶針闊混交林植被景觀[9]。
6.1.1 林地清理
塊狀清理,鋤凈芒萁、雜草,合理帶狀堆放,保護闊葉樹幼樹、幼苗。
6.1.2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根據(jù)樹種特性和立地質量來確定,一般按4 m×3 m的規(guī)格、每畝造林56株,少量按3 m×3 m規(guī)格、每畝造林74株和2 m×3 m規(guī)格、每畝造林111株。即以一定的間距定點挖穴,穴規(guī)格為80 cm×60 cm×60 cm[10]。
6.1.3 施放基肥
施過磷酸鈣0.5 kg/穴,施干雞(鴨)糞10 kg/穴;撒穴底后蓋一層土。
造林技術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成效的關鍵措施。
6.2.1 選擇苗木
采用帶土球移植苗、要選擇徑干粗壯完整、樹冠飽滿、無病蟲害的苗木。
6.2.2 苗木保護
施工單位要預先準備好假植地點,提供用苗時間表,確保采購苗木適時種植,采購的苗木要求出圃時每株葉片必須剪除1/2~2/3,以減少水分蒸騰。苗木裝車運輸時必須裝有通風管道,遮陰措施,防止苗木悶熱燒苗。苗木造林,搬運時應細心,防止大的震動引起土球松散。
6.2.3 栽植方式
種植時,應重新把回填的表土挖出一部分,根據(jù)土壤條件需要施放保濕袋的,每穴3袋。要適當深栽,分層填土,分次踩實,種植后澆足定根水,遇到干旱天氣,土壤較干燥時,應先澆水后種植。
植苗造林后,及時進行塊狀鋤草,于4月份施尿素一次,每株0.05 kg左右,在7月份施復合肥1次,每株0.1 kg左右。同時經(jīng)常觀察是否有病蟲害的情況,如發(fā)現(xiàn)要及時防治。通過1年的管理,苗木栽植第2年后即能產(chǎn)生生態(tài)景觀,在道路、景區(qū)周圍產(chǎn)生四季花香、五彩繽紛的美景[11]。
森林旅游活動正日益受到大眾的青睞,綠色植物密集的森林中富含對人體極為有益的負氧離子,香花植物、觀果植物富含珍貴的植物精氣,能有效地調節(jié)人體的各項機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抗衰老能力,而彩色植物呈現(xiàn)五彩繽紛、季節(jié)變化,使人感到心曠神怡、精神振奮,只有通過對森林旅游區(qū)的合理區(qū)劃,加強核心區(qū)域的植被保護,因地制宜,按斑塊、廊道、本底功能的不同,配置不同的景觀植物,同時注意植物高矮、觀花觀葉性質進行合理布局,才能呈現(xiàn)層次分明、四季有景,五彩繽紛的效果,才能在涵養(yǎng)水源、森林防火等森林自我保護狀況下吸引游客前來觀光、度假療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