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佳 徐新華
(鹽城工學院 江蘇 鹽城 224002)
縱觀人類歷史,發生過多起重大疫情。2003年中國非典疫情事件、2012年沙特阿拉伯MERS疫情、2018年非洲埃博拉疫情,這些疫情不僅造成了數以萬計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影響了人們,心理狀態。何令等人根據調查發現,疫情發生后,居民出現了作息紊亂、睡眠障礙明顯、負面情緒極大等狀態。[1]疫情的傳染性和彌散性導致民眾同情與恐懼心態并存,疫情所致的健康不確定性引發民眾普遍的恐慌和擔心。[2]雖然適度的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有利于防控疫情,但負面情緒過強則可能會導致心理應激反應和創傷后壓力心理障礙癥(PTSD)。[3]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于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漢市出現并快速蔓延,患病人數和死亡人數不斷飆升,給民眾的生理和心理帶來了損害,復工復學一再延遲,面對財務危機、學業壓力,焦慮恐慌的心理狀態不斷加劇。大學生處于由學生向社會過渡的階段,大學階段是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和形成時期。尤其對于大一新生來說,剛從高中進入大學,其心性和定力處于薄弱時期,重大疫情的爆發,很有可能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復雜深刻,甚至是不可逆轉的影響。
結合調查對象,正式問卷主要采取線上問卷星的形式發放。整群抽樣某高校大一新生320人,文科80人,理科240人,發放封閉式問卷320份,收回有效問卷302份,有效率為94.375%。平均年齡為19.34歲,其中男生220人,女生100人。
2020年2—4月,收集關于疫情期間大學生心理狀態的相關文獻,包括對這些文獻的研究分析,了解目前大學生在COVID-19或其他疫情期間的心理狀態的研究現狀。通過文獻分析法并結合疫情期間實際案例獲取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在此基礎上設計并發放問卷,問卷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指標調查。運用統計分析法對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得到影響大一新生心理的因子。
運用SPSS23.0軟件對預調查數據進行因子分析,計算數據的KMO和Bartlett值,結果見表1。

表1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數據KMO值為0.905>0.7,Bartlett球體檢驗的χ2值為466.477(自由度190),Sig.=0.000達到顯著,代表樣本數據通過檢驗,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利用SPSS23.0軟件對問卷調查的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取主成分負荷大于0.3和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提取主成分,結果見表2。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對大一新生的心理影響因素主要有二,共16個主成分。因素一是自己被感染后的影響,其7個成分分別為:焦慮、擔心、郁悶、煩躁、疲憊、孤獨、難過;因素二是外界環境的影響,其9個主成分分別為:恐慌、同情、敏感、害怕、謹慎、防備、憂心、懊惱、不適應。解釋總變異量67.58%(見表2)。

表2 疫情對大一新生心理影響的因子分析
對學習方式轉變的不適應。大一新生剛從高中步入大學,他們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學習方式的調整。高中的學習方式大多是被動式的學習,而大學的教育方式則與高中完全不同,教師負責授課且教學模式為大課堂教學,課程的預習、復習工作都需要獨立完成,沒有家長和教師的監督,會對學生的自律能力、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需要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查漏補缺,主動與任課教師討論交流。學習方式的轉變導致大一新生對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導致懼怕學習、回避學習狀態的出現,久而久之,則喪失了學習的動力。很多學生受到這種情況的影響,出現了對壓力不適應的情況。
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大學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是學生步入社會前的最后一段學習生涯。很多學生從小到大都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他們幾乎沒有受過挫折和打擊,他們的需求幾乎都會被滿足,然而進入大學后,他們需要一個人獨立地生活,也開始了集體生活的模式。很多學生在剛進入大學時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充滿了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大學也是一個小社會,是學生步入社會生活的過渡期,如果不能適應大學生活,很可能造成學生的孤僻心理,對學生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情緒波動易引起心理壓力。大一新生剛從高中進入大學,由于大部分人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缺乏歷練和經驗的積累,面對問題時,情緒容易出現波動,看待事物的眼光和心態還未得到提升。尤其是面對一些自身不可控的外界因素時,他們的情緒波動更為激烈。這些情緒的變化和積累,容易導致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大,甚至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
疫情對大一新生的心理影響具有相對一致性。在疫情下,大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作為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一個群體,他們的心理和生理極易受到沖擊,這種負面影響極有可能是不可逆轉的。因此,我們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疫情對學生的心理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自己被感染后的影響,二是別人患病尤其是身邊的人患病后,感覺自己處于一個受威脅狀態時的影響。自己被感染后主要體現在焦慮、擔心、郁悶、煩躁、疲憊、孤獨、難過;外界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有恐慌、同情、敏感、害怕、防備、謹慎、憂心、懊惱、不適應。近年來,疫情發生后,對大學生心理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SARS病毒時期[4]、甲型H1N1流感[5]等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對大學生心理影響基本與前者相符,均出現了恐慌、焦慮、郁悶等心理問題。
疫情對大一新生的心理影響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引導。第一,疫情發生后,高校和社會需要第一時間加強疫情防控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工作,讓學生了解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傳播方式及防控方式,適當增強學生的畏懼心理及防控能力,從源頭上降低被感染的風險。此外,針對疫情期間出現的各種各樣真假難辨的新聞,學校和社會應當及時辟謠,加強“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的教育引導,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理念。第二,學校和家庭可以建立家校聯合監管機制,配備專業的心理教師,實時監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一旦發現異常者,學校和家庭要保持溝通,及時安撫學生心理,促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習慣。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朋友都需要了解學生的特性,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理解他們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育方案,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個性化、合理化、優質化發展。
需要加強大學生主動應對疫情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培養。首先,引導學生接納與理解。情緒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同時又是造成壓力的主要原因,情緒是心理層面的,壓力是身體層面的。我們要培養學生接納和理解情緒的能力,找出情緒背后真正的需求,從潛意識的流動上升到意識層面的覺察,不斷將客體的我和主體的我同時顯現于意識之中。與此同時,我們要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讓他們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相信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其次,引導學生設立正向目標。當面對負面情緒時,引導學生從抗拒、不想要、不喜歡等向我能接受、想要、喜歡的方面過渡,設立正向的、主觀可控的目標,并為之努力,使學生掌握和自己和諧相處的能力,接納不能控制的,控制好能控制的。最后,培養學生“自我賦能”的能力。學會自我賦能、主動擁抱賦能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我們要引導學生勇于走出舒適圈,把負面情緒變成一種動力,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為祖國為社會貢獻青春的力量。
總之,基于大一新生特點探索應對策略,尋求外部支持以及提高內部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大一新生而言都是最積極的應對策略,而且兩種策略相輔相成,即通過外部支持的形式可以培養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內部主動解決問題滲透外部支持。大一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未完全形成的階段,其心智還未完全成熟,在面對問題時尤其是突發事件,他們缺乏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能力,通常他們都會采用積極應對策略解決問題。然而面對疫情這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時,他們的經驗就比較匱乏了,大部分情況下,他們都會選擇外部支持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采用積極應對策略,不僅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是可以進一步提高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